好玩明周刊副刊

好菌施魔法 煥發食材第二生命

對於發酵食物,大家肯定不陌生,

從醬油、納豆、乳酪、德國酸菜(Sauerkraut)、乳酸發酵的辛奇、酸奶飲料克菲爾(Kefir),

Advertisement

到近年流行的康普茶/紅茶菌(Kombucha)和酸種麵包(Sourdough),

不論是人工發酵或天然發酵,過程都得花時間花心思。

發酵的主角——益菌,就像魔法,令食物變質變味,連營養價值也改變。

想變身魔法師來施法嗎?只要跟着大廚食譜,你就可給予食材第二生命。

ADVERTISEMENT

人工發酵代表:康普茶  酸甜像汽水

根據市調機構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最新研究報告,到2025年,全球康普茶市場價值預計將超過50億美元(逾220億令吉)!

康普茶屬發酵茶,是一種在紅茶或綠茶中加入糖和SCOBY(Symbiotic Culture of Bacteria and Yeast,細菌酵母共生體)去發酵的益生菌飲料,據說麥當娜、Lady Gaga都是其擁躉。

香港中大醫院高級營養師張智良。

解構

SCOBY像果凍,內裏的菌母是製作康普茶的主角,而糖則提供能量給微生物生長,形成發酵。香港中大醫院高級營養師張智良解釋:“發酵時,康普茶微生物組合中一種細菌產生酒精,另一種細菌把酒精分解成短鏈脂肪酸。”

味道

像蘋果醋般酸甜。發酵期間菌母產生二氧化碳、微量酒精等,喝起來像汽水,也可以加入果汁變化不同風味。

發酵不當恐致命

網傳康普茶具美容功效,甚至可治脫髮、癌症等,查實指這些“好處”都沒有科學實證。有小型研究指出,康普茶對改善血壓、免疫力及減肥或有幫助,惟未有足夠科學證據支持。與其他發酵食物一樣,它含有豐富益生菌和維他命B雜,若以綠茶製作,亦含抗氧化物質。

張智良提醒,自製康普茶有被致病細菌、霉菌污染風險。發酵不當,可導致過敏和乳酸中毒。1990年代,美國就有一宗死亡個案疑與飲用康普茶有關,因此其功效與風險仍在討論中。

每發酵一次康普茶,都會形成一塊新的SCOBY,可用容器裝起後再使用。

圖為坊間有售、添加果汁發酵的康普茶。

DIY康普茶  隨喜好添加果汁

“酵母很神奇,雖然我們看不見它在動,但發酵時候看見泡泡冒出,就是酵母在‘呼吸’。”發酵食品商店Alive Food負責人黎曉霖說。7年前她在美國洛杉磯首次接觸康普茶,“我不太喜歡喝很甜的汽水,康普茶有氣泡,既解渴,熱量也比汽水低,一試即愛上。”此後,她上網研究自製康普茶,又以製作辛奇(即韓國泡菜Kimchi)的方式炮製各種蔬菜,後來創立Alive Food。

黎曉霖(左)一試康普茶即愛上。

材料

做法

自製Q&A:茶底多變  SCOBY長養長有

1. 只能用紅茶做康普茶?

雖然康普茶又稱“紅茶菌”,但不一定要用紅茶。黎曉霖說,她會調配高嶺紅茶與綠茶比例,創作自己喜歡的茶底;如今她正嘗試以咖啡代替茶葉,看看能否做出不一樣的風味。

2. 康普茶含酒精?

發酵過程中康普茶會產生酒精。張智良稱,一般正常發酵的康普茶,酒精含量(ABV)約0.5%至1%。

3. 發酵多久才可飲用?

康普茶發酵時間受溫度、濕度影響,室溫蔭涼處通常約兩個星期完成。黎曉霖稱,發酵時間愈久味道愈酸,建議大家每隔幾日舀起一點嚐嚐,調配個人喜好的味道。

4. SCOBY可以重用嗎?

可以。每次發酵康普茶,表面都會形成一塊新的SCOBY,可好好儲存分給朋友。找一個容器放入SCOBY,注入3份加了糖的茶與一份康普茶,確保液體蓋過SCOBY,存放在室溫蔭涼處即可,約每4個星期換一次溶液。

香港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志強。

天天送糧入菌口  養大天然好菌

發酵主角——好菌,從何而來呢?可以是人為加入發酵劑(Fermentation Starter或Starter Culture)造成人工發酵,亦有自然發酵(Spontaneous Fermentation),“大自然本身就有很多微生物存在,有些食物只要在存放時給予一定條件,食物內本身存在的微生物就會產生發酵效果。”香港中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張志強舉例,辛奇製作時沒有加入發酵劑,但大白菜上本來就有乳酸菌,在合適條件下便自然發酵。

自然發酵代表:酸種麵包

餵麵粉保活力 酸麵種代代相傳

“傳說有人把麵粉與水混合後就忘了這回事。過一段時間再回來看,麵糊竟然開始膨脹,變成發酵麵種。”來自加拿大的烘焙師Nicholas Ratzlaff說,酸種麵包(Sourdough Bread)是最傳統做麵包方法。

這種天然發酵方法將麵粉和水混合、靜置,讓來自周圍環境的酵母和乳酸菌進入麵糰,微生物以麵粉為食,繁殖發酵後,成為做麵包的酸麵種。酸種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能增加麵糰體積,令麵包鬆軟,亦會產生酸性物質,令麵包帶有酸味。Nicholas眼前這塊酸麵種已經用了兩年多,要每天用等量麵粉與水餵它“吃飯”,就能保持酵母活力,“正如老店的千年滷水,酸麵種也能‘代代相傳’。”

酸種麵包帶有淡淡酸味,酵母為麵包帶來泡沫般的結構。

酸種麵包

酸麵種(Sourdough Starter)

材料

做法

麵包

材料

做法

微生物努力繁殖  改變食物外觀味道

日常生活中,發酵食物到處可見,麵包、酒、醬油,都是微生物努力“工作”的成果。

發酵食物是透過特定微生物,例如乳酸菌、酵母菌、霉菌等,在可控環境中生長,令食物元素或成份改變而成。張志強表示,微生物生長需要特定條件,濕度很重要,“因為它們需要水份生長,所以一般要較潮濕的環境。”另外,溫度不能太低,要室溫或更高;無氧或帶氧則視乎微生物的要求,以上幾個條件互相配合效果。

自然發酵食品

辛奇(Kimchi)

發酵劑:大白菜上的乳酸菌

發酵效果:酸性物質和獨特味道

酸種麵包(Sourdough Bread)

發酵劑:環境中的乳酸菌和酵母菌

發酵效果:酸性物質、二氧化碳(增加麵糰體積,令麵包鬆軟)

人工發酵食品

康普茶(Kombucha)

發酵劑:SCOBY

發酵效果:酸性物質、二氧化碳(氣泡)、酒精

金文畢芝士(Camembert)

發酵劑:霉菌和乳酸菌

發酵效果:獨特口感、濃郁味道

水份利生長 低溫難發酵

微生物透過酶(Enzyme)的反應,將食物成份分解、代謝(Metabolism),過程中改變食物質地、味道、外貌。張志強表示,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微生物認為沒有用的代謝物和副產品,例如酸性物質、酒精、胺基酸等,但對人類來說卻有不同功用,甚至對身體有益。

防腐(例子:辛奇)

發酵食物可達到防腐效果。有些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酸(Acid),“如乳酸菌會產生乳酸,降低食物酸鹼值,有利益菌生長,相反害菌會受抑遏,難以滋長。”另外,有些微生物會產生類似抗生素的物質Bacteriocin, 同樣能抑遏有害細菌生長,延長發酵食物的儲存期。

香氣和風味(例子:豆豉)

發酵過程中,脂肪分解為脂肪酸,屬揮發性物質,令食物產生特殊香氣與風味,如納豆、豆豉、麵豉等,無論氣味或味道都跟黃豆不同。

氣泡和泡沫(例子:啤酒)

微生物將有機物質分解時會產生二氧化碳,如在發酵氣泡酒時,二氧化碳會溶解於水中,當溶液飽和,就會產生氣泡。啤酒不止有氣泡,還有綿密泡沫,其實是二氧化碳和穀物裏的蛋白質混合而成的乳化體(Emulsion)。

益腸助消化

從化學分析發酵食物,張智良稱可得出以下健康益處,惟暫時未有臨床測試或嚴謹研究確認:

•微生物分解/減少了食物中一些我們不想要的物質,包括致敏原、難以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阻礙吸收的植物性物質(如草酸、磷酸)等,幫助消化和吸收。

•益生菌和發酵中產生的有機酸性物質(Organic Acid),如短鏈脂肪酸,有助改善腸道內微生物之平衡,有益腸道健康。

•發酵過程產生營養素,如維他命B雜、胺基酸、抗氧化物,以及對免疫系統有正面作用的物質。

酒吧Penicillin創辦人Agung Prabowo(右)和Roman Ghale。

發酵室(Stinky Room)。

酒吧設發酵室 廚餘變身酒餚

發酵賦予食材新生命,還能把廚餘化廢為寶,減少垃圾。在中環開設酒吧的Agung Prabowo與Roman Ghale愛研究各種發酵方式,在酒吧設立發酵室(Stinky Room),把廚餘、食材發酵,物盡其用,並融入店內餐點,例如用發酵蘋果、蜂蜜與黃梨,炮製果味濃厚的雞尾酒,或乳酸發酵(Lacto-fermentation)百香果。

Agung又以鹽麴(Shio-koji)為例,他們向附近餐廳回收白飯,在酒吧發酵成調味料鹽麴,炮製炸雞,鮮味十足;又將檸檬、青檸果皮等廚餘變成芳香精油,摻入搓手液中。

徹底洗淨容器 食物發霉即棄

看過理論和食譜,是時候着手創造美食,發酵食物有什麼要留意?

Agung說最簡單的發酵食物是各種蔬菜,例如德國酸菜(Sauerkraut)、辛奇等;只要保持發酵容器乾淨,用足夠的鹽就能成功。而發酵水果酒需要考慮水果的含糖度、酸鹼值與發酵溫度,難度較高。

他提醒,不論發酵什麼食物,容器必須徹底消毒晾乾,任何雜質都有可能令壞菌侵入導致發霉。張志強說,有害的霉菌不僅會破壞食物質素引起食物變色、發出難聞氣味,更會產生毒素導致食物中毒。

切除了發霉的部分,剩下的就可以食用嗎?張志強提醒,霉菌不止生長在表面,其菌絲像觸手一樣,入侵食物內部,產生肉眼看不見的毒素,所以千萬別博彩。

雖然基本上任何食材都能發酵,但Roman並不鼓勵胡亂嘗試新的發酵方法,“在拿食物做實驗前我們應該做足功課,因為菌種有好有壞。我們尚未完全了解微生物的世界,若吃下未知的壞菌,後果可大可小。”在家做發酵食物,最好按照常見的食譜來做。

Kefir(克菲爾)

各地“酵物”

Kefir(克菲爾)

克菲爾是利用克菲爾菌(Kefir Grains)發酵的飲品。這菌種像一團圓形小果凍,最早起源於北高加索山區,與SCOBY一樣是細菌酵母共生體,通常與牛奶或羊奶混合,利用乳糖培養菌種並形成發酵乳。有乳糖不耐人士會把菌種加入果汁、椰子水,製成帶輕微氣泡的發酵飲品,變成“水克菲爾”。

Tepache(黃梨發酵飲品)

Tepache(黃梨發酵飲品)

這款流行於中南美洲的飲品,不需要額外加酵母,因為黃梨表面含有幫助發酵的微生物,只需將黃梨連皮切塊放進糖水中發酵約5日即可。為了增添風味,墨西哥人還會加入肉桂、丁香、薑片等一同發酵。

Kvass(克瓦斯)

Kvass(克瓦斯)

盛行於東歐國家,當地人把烤過的黑麥麵包加水煮滾後過濾成汁,混入酵母、砂糖、葡萄乾與水發酵,成品充滿麵包的甜香,因此又有“液體麵包”之稱。除了直接飲用,Kvass亦可入饌做俄羅斯冷湯(Okroshka)。

醃製和發酵分別 關鍵在菌

同樣加入糖、鹽等令食物變質變味,增長儲存期,醃製與發酵有何分別?

醃製是加入鹽、糖、醋等令食材產生化學反應,張智良解釋,“例如用鹽醃鹹魚,曬乾,其實是想令食物脫水,可以存放更久。”但過程不涉及微生物。張志強稱,醃製時加入酸性物質,例如醋,與乳酸一樣可以降低食物酸鹼值,抑制害菌生長。

有時醃製與發酵容易混淆,因為有些情況兩者會有關聯,辛奇就是很好例子,製作過程加入鹽醃製,同時提供了適合的條件讓乳酸菌發酵,因此辛奇既是醃漬物也是發酵食物。

張智良表示,很多醃製食物都高鈉,對血壓控制、腎功能有影響,亦有醃製食物在製作過程中會形成致癌物,醃製肉類如臘肉、午餐肉等,有致癌風險。而部分發酵食物鈉質同樣偏高,包括辛奇和醬料類(如麵豉、腐乳、南乳等)。韓國胃癌發病率高,有研究顯示辛奇和大醬是胃癌的風險因素。

文 \ 沈晴、李欣敏(轉載自《明報》) 圖 \ 朱安妮、曾憲宗、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