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生活作息影響下一代 父母吸煙孩子易過敏

(吉隆坡訊)醫學界正探討表觀遺傳學(指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通過某些機制引起可遺傳的基因表達)與兒童患上過敏症的風險關係。

Advertisement

曾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是吸煙者,兒童患上過敏症的風險較高。另有研究正在探討父母若常吃快餐或加工食品,是否也會導致孩子患上過敏症。因此,父母的生活作息,與下一代的健康息息相關。

耳鼻喉及頭頸外科顧問吉華南醫生(Jeevanan Jahendran)指出,《美國鼻科學與過敏》期刊(2011年)曾發表一項有關亞太區鼻過敏人口統計的調查,發現有8.7%的亞太區人口曾被醫生診斷患有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或花粉症。

ADVERTISEMENT

調查也指出,馬來西亞的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為7.1%,然而我認為這個數據是被低估的。如今,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在不斷攀升。

“如果問大眾:人體中哪個器官最為重要?他們一般會回答,是心臟,但心臟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麼?是維持心跳和呼吸。然而一講到呼吸,他們又只聯想到肺部。但呼吸是從哪裡開始的?是鼻子。”

他表示,過敏是一種全身疾病,它不只會造成過敏性鼻炎,還會造成過敏性結膜炎、哮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我們必須從更全面的角度去對待它。若以過敏進行曲(allergy march)來討論,各種過敏症會隨着一個人年齡增長而先後發作。

過敏症隨年齡增長發作

“通常我們會先看到食物過敏造成的腸胃反應,接着是皮膚上的過敏反應,即異位性皮膚炎,然後才到過敏性鼻炎。”

“由此可見,過敏性鼻炎是在這個全身系統性疾病的自然發展後期才表現出來的。我們卻經常在病人長大到7至9歲時才開始為他們進行診療,實際上,這是否已經太晚了?因為過敏這個疾病在一個人的生命早期就開始發生,等到發現有過敏性鼻炎時,這個疾病已經在人體中產生變化。我認為這是值得我們去探討和多做研究的方向。”

他強調,醫學界正探討表觀遺傳學(epigene tics,指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通過某些機制引起可遺傳的基因表達)與兒童患上過敏症的風險關係。

曾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是吸煙者,兒童患上過敏症的風險較高。另也有研究正在探討父母若常吃快餐或加工食品,是否也會實際導致孩子患上過敏症。

現今症狀嚴重更持久 環境提高致敏風險

吉華南提到,與以往相比,如今過敏性鼻炎病人所有的症狀是更嚴重的,且這些症狀都屬持續性的。其中有幾個方面值得我們關注:

環境的污染

會增加致敏作用(sensitization)的風險、增加呼吸道反應。

生活方式及室內環境的變化

可改變致敏作用的形式、導致病人長期接觸過敏原、引發多重致敏作用(polysensitization)。

接觸新的過敏原

增加多重致敏作用的風險、增加過敏原之間的交叉反應,比如吸入性過敏原和食物過敏原的交叉反應。

心理壓力大的生活

增加致敏作用和患上過敏症的風險。

為此,我們需要更有效、更安全的藥物來控制病人的症狀,以協助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服第一代抗組織胺嗜睡

他提到,第二代H1抗組織胺的發展已有20年,與舊一代的抗組織胺相較,它有着更高的效力、更長的作用時間(長達24小時)、更快的藥物起效速度。

此外,第二代抗組織胺的使用更為安全,因為其鎮靜作用更少,不會造成認知和精神運動障礙,也沒有抗膽鹼能(anticholinergic)作用。

“由於其良好的安全性和高效性,第二代抗組胺藥目前已是過敏性鼻炎和蕁麻疹的一線對症治療。”

他說,病人不該再服用有鎮靜作用的第一代抗組織胺,因為它會延遲和減少病人的快速動眼期睡眠,使病人在白天感覺倦怠和嗜睡,減弱其注意力和視覺警惕。

“已有研究結果表明,服用有鎮靜作用的第一代抗組織胺會間接影響兒童的學習表現,也降低成人的工作生產力並增加事故發生的風險。另也有研究指出,長者若長期累積使用具有抗膽鹼能活性的第一代抗組織胺,會增加其患上失智症的風險。”

第二代抗組織胺 不影響腦中樞神經

他說,人體中的下視丘中的結節乳頭體核(tuberomammillary nucleus),有大約6萬4000個產生組織胺的神經元。而組織胺及第一型組織胺受體(簡稱H1受體)在大腦的實際作用是調節人類的晝夜節律睡眠和覺醒週期、加強學習和記憶、調節體液的平衡(fluid balance)、抑制食慾、調節體溫和控制心血管。

“因此我們了解,在大腦中的組織胺,是有其實際功能存在的。與第二代抗組織胺相比,第一代抗組織胺比較容易能穿越血腦屏障到達大腦,並作用於大腦中的H1受體,以致病人出現相關功能障礙的副作用。”

“相反的,第二代抗組織胺如bilastine和fexofenadine,是血腦屏障中P-糖蛋白(P-Glycoprotein,一種可以將外來物質如藥物從細胞中排出的細胞膜蛋白質)運輸蛋白的受質( substrate),可防止抗組織胺藥物進入大腦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此外,目前已知bilastine這個藥物與大腦H1受體的結合率是最低的。”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Uncategorized

生活作息影響下一代 父母吸煙孩子易過敏

(吉隆坡訊)醫學界正探討表觀遺傳學(指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通過某些機制引起可遺傳的基因表達)與兒童患上過敏症的風險關係。

Advertisement

曾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是吸煙者,兒童患上過敏症的風險較高。另有研究正在探討父母若常吃快餐或加工食品,是否也會導致孩子患上過敏症。因此,父母的生活作息,與下一代的健康息息相關。

耳鼻喉及頭頸外科顧問吉華南醫生(Jeevanan Jahendran)指出,《美國鼻科學與過敏》期刊(2011年)曾發表一項有關亞太區鼻過敏人口統計的調查,發現有8.7%的亞太區人口曾被醫生診斷患有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或花粉症。

ADVERTISEMENT

調查也指出,馬來西亞的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為7.1%,然而我認為這個數據是被低估的。如今,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在不斷攀升。

“如果問大眾:人體中哪個器官最為重要?他們一般會回答,是心臟,但心臟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麼?是維持心跳和呼吸。然而一講到呼吸,他們又只聯想到肺部。但呼吸是從哪裡開始的?是鼻子。”

他表示,過敏是一種全身疾病,它不只會造成過敏性鼻炎,還會造成過敏性結膜炎、哮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我們必須從更全面的角度去對待它。若以過敏進行曲(allergy march)來討論,各種過敏症會隨着一個人年齡增長而先後發作。

過敏症隨年齡增長發作

“通常我們會先看到食物過敏造成的腸胃反應,接着是皮膚上的過敏反應,即異位性皮膚炎,然後才到過敏性鼻炎。”

“由此可見,過敏性鼻炎是在這個全身系統性疾病的自然發展後期才表現出來的。我們卻經常在病人長大到7至9歲時才開始為他們進行診療,實際上,這是否已經太晚了?因為過敏這個疾病在一個人的生命早期就開始發生,等到發現有過敏性鼻炎時,這個疾病已經在人體中產生變化。我認為這是值得我們去探討和多做研究的方向。”

他強調,醫學界正探討表觀遺傳學(epigene tics,指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通過某些機制引起可遺傳的基因表達)與兒童患上過敏症的風險關係。

曾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是吸煙者,兒童患上過敏症的風險較高。另也有研究正在探討父母若常吃快餐或加工食品,是否也會實際導致孩子患上過敏症。

現今症狀嚴重更持久 環境提高致敏風險

吉華南提到,與以往相比,如今過敏性鼻炎病人所有的症狀是更嚴重的,且這些症狀都屬持續性的。其中有幾個方面值得我們關注:

環境的污染

會增加致敏作用(sensitization)的風險、增加呼吸道反應。

生活方式及室內環境的變化

可改變致敏作用的形式、導致病人長期接觸過敏原、引發多重致敏作用(polysensitization)。

接觸新的過敏原

增加多重致敏作用的風險、增加過敏原之間的交叉反應,比如吸入性過敏原和食物過敏原的交叉反應。

心理壓力大的生活

增加致敏作用和患上過敏症的風險。

為此,我們需要更有效、更安全的藥物來控制病人的症狀,以協助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服第一代抗組織胺嗜睡

他提到,第二代H1抗組織胺的發展已有20年,與舊一代的抗組織胺相較,它有着更高的效力、更長的作用時間(長達24小時)、更快的藥物起效速度。

此外,第二代抗組織胺的使用更為安全,因為其鎮靜作用更少,不會造成認知和精神運動障礙,也沒有抗膽鹼能(anticholinergic)作用。

“由於其良好的安全性和高效性,第二代抗組胺藥目前已是過敏性鼻炎和蕁麻疹的一線對症治療。”

他說,病人不該再服用有鎮靜作用的第一代抗組織胺,因為它會延遲和減少病人的快速動眼期睡眠,使病人在白天感覺倦怠和嗜睡,減弱其注意力和視覺警惕。

“已有研究結果表明,服用有鎮靜作用的第一代抗組織胺會間接影響兒童的學習表現,也降低成人的工作生產力並增加事故發生的風險。另也有研究指出,長者若長期累積使用具有抗膽鹼能活性的第一代抗組織胺,會增加其患上失智症的風險。”

第二代抗組織胺 不影響腦中樞神經

他說,人體中的下視丘中的結節乳頭體核(tuberomammillary nucleus),有大約6萬4000個產生組織胺的神經元。而組織胺及第一型組織胺受體(簡稱H1受體)在大腦的實際作用是調節人類的晝夜節律睡眠和覺醒週期、加強學習和記憶、調節體液的平衡(fluid balance)、抑制食慾、調節體溫和控制心血管。

“因此我們了解,在大腦中的組織胺,是有其實際功能存在的。與第二代抗組織胺相比,第一代抗組織胺比較容易能穿越血腦屏障到達大腦,並作用於大腦中的H1受體,以致病人出現相關功能障礙的副作用。”

“相反的,第二代抗組織胺如bilastine和fexofenadine,是血腦屏障中P-糖蛋白(P-Glycoprotein,一種可以將外來物質如藥物從細胞中排出的細胞膜蛋白質)運輸蛋白的受質( substrate),可防止抗組織胺藥物進入大腦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此外,目前已知bilastine這個藥物與大腦H1受體的結合率是最低的。”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