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加強孩子性別意識認同 多元性教育減焦慮防霸凌

(吉隆坡訊)隨着年齡成長,孩子受到性別角色的型塑會愈來愈多,這在學齡兒童尤其明顯,如果觀察或與國小的學童對談,會發現在這個時期,他們特別喜歡參與同性別的玩伴或擁有相同的玩具及物品。

Advertisement

一般而言,大約70%的時間,兒童會與同性別同伴在一起,剩下的時間多數則是參與混合性別的團體,只有極少的時間是與異性同伴成群。

性教育工作者蔡秀琴指出,性別認同及角色已成為很多霸凌事件的導火線,她希望透過報導喚醒拒絕性別歧視意識。多個國家已開始接受多元性教育,如英國開始實施學生自由校服政策,台灣也透過自由穿着政策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ADVERTISEMENT

“自由穿着不是鼓勵男性也可穿裙,而是想透過該政策喚起多元性別的關注,拋開性別的歧視,可以讓我們接受更多的群體。”

給孩子空間自我探索

她說,性別意識的發展分別多種階段:

0至3歲——無性別階段,該階段的孩子扔在學習語言能力,性別觀乃由父母灌輸。

3至青少年——性別二元論,該階段將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劃分為只有男性和女性的兩種二元性別,兩性是相反且有區別的。

青少年——性別認同不安,該階段對自己的性別感到不安,處於該階段的青少年無法認同自己的性別,之後產生焦慮、擔憂、孤獨和抑鬱,開始排斥與同性朋友為伍,甚至與同齡層的社會隔離。

“青少年總會在這階段產生性別認同不安,由於接受大量的知識與新聞,再加上身上的荷爾蒙變化,第二性別更為顯着,若青少期孩子的思維不能順自己的性別,他們會為自身性別感到不安與焦慮。”

她提到,畢竟多元性教育是需要時間讓大眾接納,父母勿過于擔心孩子會因此而混淆自己的性別認同。我們只要接受多一些資訊,雖然未必做到接受多元性,但至少不排斥。

“性別認同裡,男孩的性格可能有陰柔的一面;女孩的性格可能有剛強的一面,我們必須要接納他們。兩個性別里的性格不一致,女性的剛強是較為能接受及認同,而陰柔的男性反而遭到排斥。”

“在孩子的成長當中,父母應給舒服的空間於孩子自我探索,若給予太多的性格上的意見,反成為孩子的認知障礙。”

她補充,我們不需對同性戀或跨性別者產生苟同感,只要孩子的自我認同強勢,是不會被周遭的人輕易影響。這種教育是接納少數群體,而不是參與。

4生態模式 助青少年探索潛能

蔡秀琴表示,青少期間其實不只是探索自己的未來及潛能,也同時探索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會性別。因此,需要4種生態模式以助於青少年:

微係統。這係統是指青少年對於特定環境中所發生的活動、角色與人際間互動的體驗,亦即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親身體驗的活動及接觸的他人所有的關係,這包括家庭、同儕、及學校等。該係統也是青少年最為密切。

中係統。是青少年親身參與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情境間導致的交互關係,亦即兩個或以上的微系統間的互動所延伸出來的關係,這包括同儕團體與家庭、家庭與學校等。

外係統。這系統沒有與青少年有直接接觸的關係,係指青少年並未參與的一個或更多的情境,但學生卻影響該情境或被該情境中發生的事件所影響,例如,家長的工作環境、家長社會網路、社區等。

巨係統。是指青少年所處的社會文化大環境,亦是某信念系統或意識型態下的微觀、中介與外在系統間的綜合體。

“以上的生態模式可幫助孩子接納及不傷害這些少數群組。‘教育的本質是讓人成為人’這句名言是來自於德國的哲學家康德,無論男女,接納人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成為一個人。”

學校家庭同步進行 教孩子尊重接納他人

蔡秀琴指出,教育是學校與家教同步進行,尤其是家庭教育。父母可能對某件事極為反感,孩子看見父母的反應也會將此反感成為自身的觀點,若孩子在社會看見類似的事件也會產生鄙視,所以,必須讓孩子明白“不一樣的人也有存在的價值”。

“我們必須教會孩子需尊重每一個人,當孩子在學校時就會學到不同的人都有存在的價值。學校生活是屬於群體教育,可以認識不同的人,若孩子和父母聊起自身的同僚,問有關的意見,父母可先讓孩子發表自身的意見,再給予看法,若意見完全不一致也勿動怒,先問孩子為何有這樣的想法。”

找出自我的價值

“性別不認同者其實也不想發生(不認同自身性別),雖然我仍不能解釋是先天性或後天性的影響,但性別不認同者很努力的走到現在,我們只能做的是,尊重與接納。”

她補充,孩子如果對性別感到不安,父母若不知如何是好,可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其感受,再帶孩子見輔導人員。

她強調,輔導人員或許無法改變孩子的性別認同,但能讓孩子找出自己的價值、自我肯定與能力。只要有足夠的自信,被霸凌的機率就不會存在。

話說癌症:怎樣預防新冠病毒

在新冠病毒肆虐全世界的今天,預防成了人們最重視的事情。國家已經採取了很多措施進行安全防範,可惜仍然有些人沒怎麼放在心上,我行我素的結果是疫情未斷,感染增加;又或者有人預防不得法,效果不彰。那麼對於我們個人來說,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有效預防、遠離病毒呢?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絕對重要。手是人體接觸外界最多的部分,雖然我們外出可以做到盡量不握手、少接觸公共場所的物體,但總不能不推門、不購物、不辦事吧?所以若要杜絕接觸傳染,就必須隨時認認真真、幹幹淨淨的多洗手。

英國調查數據顯示,我們的手有意無意之間在一天會碰觸臉部一兩千次,你想不到吧?如果帶病毒的手去揉眼睛、摳鼻子和摸嘴巴,那感染就快得很了。

看似簡單的洗手也有講究,怎樣才算“合格”呢?答案是:必須用流水,雙手抹上香皂或洗手液,搓20秒以上,洗的時候尤其要注意手背、手腕、手指尖和手指縫等處,搓完再沖洗乾淨才算“及格”。

戴口罩存爭議性

要不要戴口罩,目前仍然是一個有爭議性的題目。按中國的方式,口罩是必須的,歐洲和西方則不以為然,甚至對空氣傳染都存疑。新加坡對民眾防範疫情的指導裡,也認為健康人不需要戴口罩,只有病人才需要戴,以免咳嗽和打噴嚏時把帶病毒的飛沫散佈到空氣中。

這其實很有道理,除了防止病毒擴散以外,還可以避免民眾爭相購買口罩之類物資,擠兌醫療資源。但新加坡有足夠的診所來進行廣泛檢測、能嚴密掌握、隔離病人和疑似病例,條件不同的其他國家卻比較難以復制。

盡管大馬也採取了封疆、部分停業、居家隔離等各種措施,生活中仍然有可能碰到沒有檢測出來的帶菌者。戴口罩沒有壞處,如果去人比較多,又不了解底細的地方,戴上口罩還是比較安全。

此外也要注意,出外盡量與人保持兩米以上的距離,不要去空氣不流通、人員密集的地方,別接觸“可疑”人士。

生活規律提高抵抗力

中醫一貫強調提高自身抵抗力,即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包括傳染病在內的很多疾病,抵抗力強者往往不太容易被感染,或即使感染了症狀也比較輕。

即如這次的新冠病毒,老年人和有基礎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的人死亡率就明顯比較高。那麼我們要怎樣來提高自己的抵抗力呢?

首先是生活規律,作息按時,尤其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鍛煉。其次是保證營養,這包括了飲食的科學搭配,少油膩多新鮮蔬菜水果,最好多補充維他命C。第三環境和自己的衛生要保持好,包括寵物也要注意(中國已發現被感染的貓和狗)。

經常接觸的櫃檯、桌面、門把手、浴室固定裝置、電話、廁所等要定期清潔,用稀釋的漂白劑溶液等清潔劑可以殺死冠狀病毒。如果有發燒、咳嗽、呼吸不暢等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