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IVUS治心血管病 提供準確訊息 助掌握病情

(檳城訊)科技的先進,很多新技術的發明,都有助更好的掌握病情和提供治療上的便利,使心臟病不再成為死亡的威脅。前提是患者必須要有足夠的自我醒覺和關心度。

據知我國在眾多疾病死亡案例中,死於心臟病者仍超過15%。其實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能降低心臟病的死亡率。

Advertisement

冠心病(冠狀動脈疾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臟病。這兩年冠病(covid)的肆虐,也連帶和心臟病有所牽扯。有人以為,患有心臟病或慢性病者很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也有人聽信接種冠病疫苗後會造成血栓使心臟病爆發。

染疫血栓機會比接種高

心臟科顧問陳孝棟醫生指出,其實從新生兒到100歲的老人,得到新冠病毒的機會皆同等,因為都沒有抗體;只是若本身是高風險群體,比如患有心臟病、癌症或慢性病等,一旦感染新冠病毒,變成重症甚至死亡的概率就會非常高。

ADVERTISEMENT

“如果這些高風險群體有接種冠病疫苗,即使感染了也很少會演變成重症。世衛組織也研究到,一般合併三高的心臟病或腎臟病人,在接種冠病疫苗後,進入重症及死亡的概率也會隨之下降。所以世衛組織認為施打疫苗是唯一的方法。 ”

早前有報導指出,一些人接種冠病疫苗後,出現血栓造成肺栓塞以及腦中風,使到很多人對疫苗的後遺症感到擔憂。

陳孝棟指出:“對於AZ疫苗的後遺症,目前大馬研究顯示60歲以上接種AZ,血栓機會是100萬份之4至10;60歲以下接種,發生血栓的概率是10萬份之2至3。 ”

“很多人只重視冠病疫苗所造成的後遺症,其實,真正要注意的是感染冠病後,得到血栓的機會更高,有100份之16至18;心臟病患感染冠病後,產生血栓不是因為疫苗,而是這個病毒本身就會造成血管栓塞、心肌梗塞、心肌炎、肺栓塞或腦栓塞;不是疫苗造成心肌梗塞,儘管AZ也一樣。目前並沒有實質個案証實,冠病疫苗造成動脈阻塞。 ”

“很多人心臟有問題卻不去診治,他們沒興趣治療心臟病,

卻擔心打冠病疫苗會不會使心肌梗塞。

因此,打疫苗就變成一個壓力,

或可能形成誘發,前提是心血管已有阻塞。

如果心臟健康,並不會因為打疫苗而造成心肌梗塞。 ”

有三高風險翻倍

不少人經常胸痛或氣喘而懷疑自己的心臟是不是有問題。究竟要怎樣判斷是否患了心臟病?陳孝棟表示,大馬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好發的國家。據悉每2人當中1個有高膽固醇;每3人中1個有高血壓;每5人中1個有糖尿病。三高和心臟病也大有牽連。

“要確診心臟病有幾個步驟。首先是看病史:有沒有三高?有沒有胸痛或隱形胸痛,比如在運動後會不會造成胸痛或氣喘。第2是體檢:透過脈搏看有沒有心律不振。”

“透過觸診看腳有沒有水腫。透過聽診看病人是否有肺集水或心臟有雜音。如此就能得知約70至80%病人心臟的情況。”

之後就會透過一些基礎的檢查。比如可通過心電圖(ECG)獲知心跳是否規律以及心跳形態是否正常。

“由於心電圖是休息狀態的,資訊正確度只能達20%。也可進一步採用運動心電圖(stress test),透過讓病人跑步,即可診斷心血管有否阻塞,準確度達7成。”

另外還有非侵入性檢查,比如通過心臟超聲波,看看心臟有沒有腫大、瓣膜是否良好、心肌有沒有腫厚等。

如果已知有典型症狀,病史有危險因素(三高),尤其有糖尿病,那麼有心血管阻塞的概率就非常高。如果再加上運動心電圖的報告異常,就算得上是高風險。這時就會建議病人去進行傳統的血管攝影檢查(angiogram)。

但血管攝影畢竟是侵入性的檢查。如果有三高和運動心電圖異常,但卻沒有典型症狀,也可先透過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去檢查血管是否有阻塞。過後再進一步討論是否需要做侵入性的血管攝影。經過這些步驟就能獲得診斷。

放入探頭 看到血管實況

血管內超聲波技術IVUS的發明,對心血管疾病的治療非常重要。它屬於影像檢查,給予了傳統血管造影技術所不能提供的資訊。

“只要把探頭放入血管內,就能看到血管內的實質情形。比如病灶的情況、阻塞的部位、管徑的大小,並提供病灶前後以及近端到遠端的管徑參考,需要裝置怎樣的支架等等,都是很好的資訊。”

“另外,IVUS也讓我們能預早決定如何進行治療。因為它能看到血管內斑塊的分佈,還可以提供血管內鈣化的情況。如果鈣化得很利害就無法進行氣球擴張術。那時就可能要透過一些研磨術把堵塞的血管打開。 ”

血管支架裝置過後,如果用傳統方式,一般都是從外圍去看,不知道內在的支架撐得好不好。透過IVUS卻能得知支架是否有把血管撐開到標準範圍、有沒有貼緊在血管內膜等。這些對病人的預後和死亡率估計都有很大幫助;有時植入支架後,若發現病人的血流不太順暢,就可藉着IVUS了解情況,比如支架有沒有造成血管內膜剝離而產生血流出狀況,並可及早裝入另一個支架去解決問題。

4情況介入治療需採用

其實,任何心血管介入性治療時都建議使用IVUS,只是會增加醫療成本大約10至20%,因此,會優先選用在以下情況的病人身上:

1.左邊主幹血管阻塞

冠狀動脈共有3條。右邊1條,左邊2條。左邊主動脈又分為左前降支及左迴旋支。左主幹血管供應心臟約70%的血液。當要把支架植入左邊血管時,就要確保支架是完全張開,且要貼在內膜上。不然若再次阻塞,病人就會有生命危險。

在這情況下,美國和歐洲的心臟科醫學會皆強烈建議,當要在左主幹植入支架時,必需以IVUS技術作為指引,而不能單靠肉眼去判斷。

2.慢性阻塞性血管疾病

病人血管阻塞超過3個月以上,僅靠側支血管循環。當治療這種慢性阻塞性血管時,最好要有IVUS指引,以觀察管徑的確實大小。而不要憑感覺去裝置支架。

如果支架太小就撐不起,支架太大則會使血管破裂,引發生命危險。

3.幼細血管整條阻塞

當整條血管阻塞時,尤其糖尿病患的血管都很幼細,這情況無法下手,不知該把支架裝在前端、尾端或中間。這時就要透過IVUS去察看,以獲得確實的參考途徑,進而降低併發症,增加手術的成功率。

4.血管支架內再阻塞

有些人裝了支架後又發生心肌梗塞,可以透過IVUS得知病變原因究竟是當初植入的支架太小或新內膜增生的緣故。同時也可靠IVUS進內察看後再決定治療方法。

如果是因為之前植入的血管支架太小,就必須再植入新的適當大小的支架。另外針對血管支架新內膜增生造成血管阻塞,目前可以使用新科技把藥物塗在氣球上,讓氣球帶進去病灶部位把藥物釋放即可。

受心臟科醫生推崇

時下治療心血管疾病最普遍的方法,就是採用氣球擴張術(俗稱通波仔)和植入支架。近年由於血管內超聲波(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盛行,使醫生更能掌握病情,療效明顯被提升,預後也更好。因此,IVUS備受心臟科醫生的推祟。

根據陳孝棟所述,由美國生產的IVUS技術,最早在國際上使用應該是1990年代。

追溯歷史,早年治療心血管阻塞只採用氣球擴張術,並沒有植入支架。1年內的復發率是30至40%;第1個植入人體血管的支架大約是1986年於法國進行,那時的支架並沒有塗藥。

發現植入1年內,再次阻塞的概率高達20至35%。後來由於塗藥支架的研發才使情況好轉。

雖然治療技術已比之前優良,但還是有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造成效果不理想。那是因為沒辦法掌握血管內的實質情況。直至血管內超聲波的發明,情況才獲得大大改善。

“早年由於植入沒塗藥的支架,很容易又造成血管阻塞。當時醫學界還以為是撐開血管的支架跨掉才使血管重新阻塞。直至有了IVUS才知道真正的原因。”

“其實是血管新內膜增生才造成阻塞。由於支架是外來物,會刺激血管內壁產生發炎反應,繼而使內膜變厚才造成血管阻塞。”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