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地方

齊響應檳倡魚菜共生 學校社區掀城市務農潮

報導 \ 李燕君  攝影 \ 葉鍾華

為加速復甦國家經濟及解決糧食安全危機,科學、工藝及革新部長拿督斯里阿漢峇峇鼓勵人民與農民向魚菜共生系統(復合式耕養 Aquaponics System)看齊,採納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等科技,以降低農民成本提高糧食產量。

Advertisement

檳城人在冠病疫前已有先見之明提倡魚菜共生概念,通過該技術體驗省地、省錢又不需全面人工打理的糧食安全供應效益。一些學校與社區組織獲政府與私人界支援和贊助,先後落實了魚菜共生和水耕垂直農法(Hydrophonic Vertical Farming System)計劃,掀起自供自給的城市務農熱潮,有失敗的經驗,也有成功例子。

老居民傅德發採用咖啡渣作為有機肥料,謝絕化肥。

陳雙安:善用鄉管會空間 2居民義務打理照料

愛蓮園鄉管會主席陳雙安醫生說,當地有2位熱心居民,義務協助該會善用空間,經營有機菜圃、魚菜共生系統與水耕菜園。

ADVERTISEMENT

“負責打理有機菜圃的居民傅德發是退休人士,他善用茶室丟棄的咖啡渣來當環保肥料,也使用自製的酵素施肥驅蟲;另一位居民賴俊坊,則義務監督魚菜共生系統運作,把魚菜都養得很肥美。”

他說,由於不倡議殺生,目前魚只供養菜,暫沒送給人吃。

賴俊坊說,有90%的菜種適合於魚菜共生系統,但系統空間有限,須選擇合適的來種。

“有很多葉菜類合適,如木耳菜、萵苣類、生菜、小白菜、莧菜、菜心、蕃茄等,平均每次下苗之後的35至40天即可收成。若要精準固定每週有收成,可分批隔時下苗即可。”

他說,魚菜共生是未來人們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措施,及早學習不只擁有豐富經驗,還體現新時代的生活形態。

這是較經濟的廢物利用魚菜共生系統,魚菜健康效果理想。

健康也降低生活費 陳成吉鼓勵市民響應

檳島市議員陳成吉2年前也撥款,為峇央峇魯雙威鎮與峇都蠻百家花園鄉管會推水耕垂直農法試點計劃,鼓勵市民響應社區農業,以便未來能自給自足,吃得健康也降低生活費。

他說,這2個計劃目前雖已有收成,但因設施不夠理想,尤其輸水系統欠佳和水泵故障問題,需暫停改善後方可繼續。

他說,水耕農法的好處是不用每天監督和照料,只要確保供水與施肥得當,基本上沒什麼技術挑戰。

他認為,水耕農業技術適合老百姓,是簡易享用有機菜的捷徑,也適合退休與失業者輔助收入。

“若家裡有空間,種20盆菜已足夠,一週施肥一次,短短30天至40天便有收成,分量夠吃,多餘的還可售賣。有些菜需連根拔出再翻種,有些則是收割後可再生。”

他說,雙威鎮鄉管會地方夠大,可容納270盆菜,一旦計劃成功,將會有不錯的收成。

在陽光與空氣充分滋養下,魚、菌、菜與水循環不息。

日本花園成功落實 瑟麗娜推廣種菜益處

斯里德里瑪區州議員瑟麗娜與檳島市議員柯文霖攜手合作,準備在選區各鄉管會沿區落實魚菜共生系統,示範省時省地、無農藥的健康種菜之道,教育與提高市民自行生產安全食品的醒覺。

瑟麗娜說,他們目前已在青草巷日本花園的愛蓮園鄉管會會所,成功落實首個魚菜共生計劃。該計劃與一座有機菜圃相輔相成,每週有固定收成,通過鄉管會讓當地有需要居民與B40家庭受惠。

收成派有需要居民

“這計劃是在疫情下誕生,有機菜圃與魚菜共生計劃都很成功,且收成不錯。”

她希望市民能向“魚能養菜,菜能養魚”的循環原理看齊,嘗試自供自足,還可未雨綢繆克服未來的糧食安全危機。

她說,此舉也促進居民聯繫,成了大家互相交流的平台,也能促進社區和諧。

“緊接愛蓮園之後我們將尋找更多地區以推廣此計劃。將落實此計劃的地方還有敦沙頓園鄉管會會所及雙溪牛汝莪鄉管會會所等,而相信有更多會陸續有來。

瑟麗娜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訪時說,他們借此計劃以向社區大力推廣自行種菜的意義與益處。

“我們會根據各鄉管會的選擇提供支援,有者選擇栽種有機蔬菜、花卉、草藥或者水果,而有者則選擇魚菜共生系統,這些我們都會給予支援。”

她說,這計劃另一個好處,是減少社區違法種植活動。居民有了固定的地方合法種菜,就不再濫用屋前屋後的公共地段種菜。

柯文霖撥款支持水耕農法與魚菜共生系統。

柯文霖:省地易照料受歡迎 可安心吃健康食材

柯文霖說,魚菜共生系統計劃源自檳島市政廳積極推廣的城市農業概念,該局於2020年已正式力推魚菜共生系統。

她說,由於此系統省地省土、無需施肥也無需人工灌溉或照料非常便利,所以推出後甚受歡迎,更重要的是人人都能安心的吃到健康食材。

居民自製有機酵素

“這魚菜共生原理是通過魚糞供肥予菜,魚與菜二合一同時生產。若魚糞不夠肥沃還可加入有機酵素,促進蔬菜生長。”

他欣慰愛蓮園居民相當合作,還自動自發提供自製的有機環保酵素來養魚和菜。

“目前水槽裡只養著非洲魚與日本鯉魚,依過去2個月的成績看來,蔬菜長得很茂盛,養分相當充足。”

未來開班授課指導

他以市議員撥款協助愛蓮園與愛蓮玉鄉管會,先後設置魚菜共生系統與水耕系統,供當地居民學習種菜,前者種了萵苣與小白菜,後者種木耳菜與豬母菜。

“這是現代農法,一套魚菜共生系統約需4000令吉,而水耕系統約需1000令吉;但這兩個鄉管會也有以傳統方法種有機菜,2者雙管齊下增加產量,使菜園收成很豐富。”

他打算未來開班授課,讓更多民眾受益於現代農法技術,自行生產安全食材滿足需求。

“我友人嘗試以最經濟的方式廢物利用,成功打造了魚菜共生系統,而且有很理想的收成。這概念符合市政廳提倡的3R(減少、再利用與回收利用)理念,以體現物質循環型社會。”

愛蓮園鄉管會增設防曬溫室,以保護魚菜共生系統的豐盛魚菜。

鄭錦泉:照料有機水耕菜園 雙威鎮民組綠色兵團

惹蘭丁雅北區鄉管會、睦鄰計劃原則中心兼居民協會主席鄭錦泉說,雙威鎮居民組成綠色兵團,義務照料會所旁的有機水耕菜園,已有數次收成,居民一起分享,每次可省下2至3天的買菜錢。

他們原想嘗試“魚菜共生”系統,但擔心魚的排泄物當肥料養分可能有限,加上並不鼓勵殺生而作罷。

他們的水耕有機菜園有成果,一度被農業局邀請到農業展覽會上展示,公開分享成功要訣與經營心得。目前該菜園能定時收成生菜、小白菜、萵苣、莧菜與蕹菜。

“蔬菜下種30天後即有收成,快捷有效,只是自動供水與肥料不給力,仍需改良。”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