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黃盛璘藉園藝治療啟動五感 連接植物療癒心靈

黃盛璘有着一張充滿童真的友善笑臉,渾身散發朝氣蓬勃的正能量。六十餘歲的她多年來在台灣及海外推廣園藝治療。這天,她來到檳城一個有機農場探訪,且對許多本土植物充滿好奇,她摘下一片香草葉後馬上往嘴裡送,專注咀嚼着植物的味道。

Advertisement

她說,她從小就對植物有情感,特別喜歡收藏植物種子當標本。

“我媽媽是農家女,我小時候在暑假回外婆家時,就會跟着長輩去種菜及種稻。我書桌的抽屜裡總是放滿植物的種子,吃完水果後都會收集種子,就連地瓜也把它放進去,放到發芽,我就覺得植物的種子很漂亮。”

ADVERTISEMENT

因為喜歡植物,黃盛璘考大學時想唸農科,卻遭父親反對,無奈下改讀醫科。沒想到,畢業後卻從事文字編輯工作,一做就是15年。進入中年,她開始聽見內在的聲音,提醒她是時候為自己的人生作出改變。

帶着熱情與使命感推廣

“我內心的聲音很早就出來,我問自己:‘妳真的要做編輯做到死嗎?’我也開始質疑當時的工作,一直自問‘妳還有什麼是想做又還沒有做的事?’這個聲音太強烈了。”

於是,她當時毅然放下工作遠赴美國追尋人生的“第二春”,最終找到這輩子的志業──園藝治療(Horticulture Therapy),喚醒沉睡她心底許久的園藝夢。

“當我遇到園藝治療的時候,我真的有被雷打到的感覺。那時候,我沒想很多,我就有一個直覺,應該是這個了,那個感覺還蠻強烈的。”

當年藏在抽屜下的種子,終於在數十年後開了花。2004年,黃盛璘成為台灣第一位獲得美國認證的園藝治療師。帶着熱情與使命感,她積極推廣園藝治療,服務許多特殊群體,並致力培育園藝治療師,以帶動更多人親近土地、療癒心靈。

助精神分裂學員自立就業

黃盛璘披露,一個完整的園藝治療療程一般需要8到12堂課。每一堂課後,園藝治療師會寫觀察報告,以質化方式檢討每次的活動內容。療程結束後,學員都會出現一些微妙的改變。

“最明顯的例子是,一般學員上第一堂課會有點抗拒及緊張,我們慢慢去帶,你會看見他們開始放鬆,第三堂課就開始投入課程。到後來,你會看見一個很緊張不會笑的人笑了,一個本來很挑食的人變得愛吃,整個人也比較放鬆及開放。當一個人笑的時候,代表他的心開了,心開了就可以去接觸更多的人事物。”

她特別提到一個頗成功的案例,當時,她服務對象是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男子,對方常面對社交及人際關係問題。

“他來上我的課後就愛上了園藝,後來,他說要去找園藝的工作,最後真的讓他找到。他就從最基層的拔草工作開始做,慢慢發現自己有設計組合盆栽的能力,開始幫一些咖啡廳設計盆栽,最後發展出自己的一條路。”

黃盛璘說,這名學員目前雖然仍在就醫,但精神狀況比以往更穩定。更難得的是,因為熱愛園藝,他能以園藝為職業,從此過上自立及正常的生活。

助樂齡人士走出孤獨

一般退休老人多躲在家裡,生活單調,社交圈子窄小,黃盛璘說,園藝治療能讓樂齡人士有機會參與團體活動,並通過照顧植物找到生活的樂趣與動力。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老,沒什麼可以做,他的生命力就會一直往下降。我們通過照顧植物的過程讓他覺得‘我還可以照顧一個生命’,而這個生命在我的照顧下居然可以開花,我種的菜還可以拿來送鄰居。”

她舉例說,一名老人初次參加課程時指自己對泥土過敏,所以只願意旁聽。當天,她介紹了蘆薈的消炎療效與功能,並吩咐學員們把蘆薈帶回家種植。

“有一天,這名老人穿拖鞋踩在草地上,突然感覺腳的拇趾頭被咬了一口,低頭一看發現是蜈蚣。他嚇壞了,回家後看到所種植的蘆薈,想起老師說蘆薈可以消炎,就用蘆薈汁把腳包起來。奇妙的是,隔天腳都沒有腫,只看到被咬的兩個洞。從此以後,他就開始種很多蘆薈到處送人,他覺得,這麼好的東西一定要送人。他也因此走出來了,以前他都關在室內。”

她也打趣說,不同年齡階層的學員都有心屬的植物。比如老人喜歡種植具有保健療效的植物,因可自用及送人,小孩喜歡好玩及有趣的植物,年輕人則喜歡有美容效果的植物,可以保養儀容。

照顧植物啟動感官 連接美好回憶

園藝治療師扮演植物與人之間的橋樑的角色,課程活動着重於促進植物與學員之間的連接。從栽種、照顧、觀察植物的成長過程中,人與植物建立了良好關係,也從過程中得到滋養與療癒。

黃盛璘說,園藝治療師必須掌握培育植物的知識,比如瞭解植物的屬性、需要多少日照、可以跟人有哪些連接等等。在選擇主題植物方面則需考慮三大條件:生命力強與容易栽種、能夠帶來五個感官的刺激、與照顧者的生活及文化有連接。

“我們帶領人播種扦插,會讓做的人感覺到生命力。他會看到一顆種子冒芽,植物的種子其實很小,再大棵樹的種子也很小,可是它可以長成這麼大,生命感還蠻強烈的。而且植物可以啟動我們很多的感官體驗,就像現在飄來一陣陣好像榴槤的味道,哈哈!”

黃盛璘笑說,植物的感官會連接人的記憶,引出一段段舊回憶或生命故事,讓人心變得更柔軟,回到不同時空裡連接過去開心或難忘的事情,從中對自己的生命有不同的感悟。

她指出,一些具有保健療效及氣味清香的草藥如艾草、魚腥草、左手香、蘆薈等植物都是園藝治療不可或缺的綠色能量,可以針對身障者、自閉兒等特殊族群宣導授課。園藝治療師可在植物與學員之間創造更多連接,如教導學員善用植物來治療身體的不適,引發學員照顧植物的興趣。

“曾有學員向我反映說,經過多次嘗試後終於找到家裡陽光最充足的地方,並成功把植物給種起來,因而感到很興奮。他們每天去看植物,與植物有對話交流,促成兩個生命的連接與溝通。”

按特殊群體需求設計課程

除了服務一般公眾如樂齡人士及兒童,黃盛璘在台灣也特別着重於服務特殊群體。

她強調,園藝治療師除了得掌握植物的知識,同時也得瞭解服務對象的特別需求,以協助解決他們所面對的困難。

“園藝治療師需要知道服務對象的屬性,瞭解他們有什麼困難,比如儘量避免讓輪椅族一直彎腰,視障者需要有步道,然後瞭解他們到底碰到什麼困難及障礙,我們可以提供什麼協助。是協助他們增加信心呢,還是協助他們對環境更有感覺?”

她舉例說,視障者對觸覺及味覺敏感,每次帶領視障者到一個陌生園區時,她會在步道上設一些關卡,種植一些具有特殊氣味的植物,讓視障者摸到或嗅到植物的氣味時可以轉彎,並慢慢對環境感到熟悉,可以安心投入園藝活動。

“大自然裡有很多訊息,當學員在環境裡放鬆身心時,就會開始聽到鳥叫聲,嗅到不同的氣味,且有更深的感官體驗,開始跟整個大自然有連接。”

從中領悟環保重要性

在高壓的生活環境下,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越來越疏離。黃盛璘在推廣園藝治療的過程中看見了自然環境被破壞的問題及環保的重要性。

她說,園藝治療必須是有機栽種,注重有機農法。她在帶領活動的過程中領悟到,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人類得到大自然的療癒力,也有責任去回饋土地,好好愛護與保護自然環境。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脫離大自然,尤其是城市。我常跟園藝治療師們說,我們畢竟都在運用植物跟大自然的力量,如果大自然要我們跳出來幫它講話,我們一定要站出來。一個被破壞的生態,它的療癒力量不能出來。所以我們不能一直用,我們也要保護大自然,我們有責任要護好這片土地。”

談到未來的願景,黃盛璘希望可以繼續服務特殊族群,讓他們在各個城鎮角落都能走出戶外與大自然連接。她也樂意前來大馬協助推廣園藝治療,讓更多人受惠於植物的療癒力。

她說,大馬本土的草藥資源非常豐富,一些常見植物如班蘭葉、蝶豆花、香茅等都非常適合充當園藝治療的植物媒介,只待更多有心人去開展及推廣這類自助助人的綠色輔助療法。

懂多一點

園藝療法是一種輔助性療法,通過有針對性設計的園藝活動,如花卉蔬果、香草等植物的栽種與製作、治療性的園景設計,讓參與者在社交、情緒、身體、認知、精神及創意方面受益的一種輔助療法。其服務對象非常廣泛,概括精神疾病患者、自閉兒、老人,兒童及身障者等。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