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非傳染性疾病影響大 國家蒙耗損逾89億

(吉隆坡8日訊)馬來西亞因非傳染性疾病(NCD),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癌症,而蒙受89億1000萬令吉的經濟損失,相等於國內生產總值的0.65%。

根據衛生部和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一份聯合文告,經濟損失是根據基於工作場所出現缺勤、出勤,以及勞動年齡人口過早死亡導致的生產力損失,所進行的估算。

Advertisement

“除了生產力損失,非傳染性疾病所導致的殘疾及失去健康,也為各國帶來嚴重的健康負擔,而這疾病負擔費用是一項無形成本,估計約為1007億9000萬令吉,或相等於國內生產總值的7.35%。”

衛生部和世界衛生組織於今日公佈的《非傳染性疾病及其風險因素對馬來西亞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報告,是以2017年的數據作為基礎。

同時,最新的《2019年國家健康與發病率調查》顯示,馬來西亞的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持續上升。

根據報告,煙草使用、不健康飲食、有害使用酒精以及缺乏身體活動,是提高非傳染性疾病風險的可改變行為危險因素。

ADVERTISEMENT

“不健康的飲食造成因心血管疾病(CVD)導致的過早死亡,佔了生產力損失的三分之二(68.9%);煙草使用則造成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損失(36.9%),而且煙草使用也佔了癌症方面損失的最大比例(15%)。

衛生總監丹斯裡諾希山說,非傳染性疾病通常與醫療保健費用有關,這方面的經濟評估既讓從中瞭解這些疾病如何影響人民的生活,也得以瞭解非傳染性疾病如何阻礙社會與經濟發展。

可及時預防救命

世界衛生組織駐馬來西亞代表盧穎如說,雖然由非傳染性疾病造成的每一個殘疾及過早死亡都是不幸事件,但卻是可以預防的。

盧穎如說,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可以通過採用經濟有效的干預措施,抑或所謂的“最佳購買”來減少非傳染性疾病,而個人也可通過改變自身的行為來作出改變。

諾希山表示,在對抗非傳染性疾病的鬥爭中,創造支持性環境,為我國人民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的重要。

他說,當局正努力從根本上解決非傳染性疾病,惟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衛生部和世界衛生組織歡迎民眾於10月1日,就《非傳染性疾病及其風險因素對馬來西亞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報告發表評論。

民眾可從https://kpkesihatan.com/下載有關報告,並將評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