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選戰

遊戲是語言 玩具紓解情緒 手作娃娃送愛給孩子

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資深輔導督導兼遊戲治療組組長余瑩櫻指出,對許多孩子來說,娃娃可以他們帶來安全感,可說是一種情感上的依附體,讓孩子感覺被愛,尤其是對有情緒的孩子來說,娃娃可以撫慰他們的情緒。

Advertisement

“從父母選購娃娃給孩子開始,到孩子能自行選擇感覺對的娃娃,不管是怎樣的形式,對孩子來說,娃娃並不只是娃娃。究竟是孩子照顧娃娃或娃娃照顧孩子的心靈,這只有孩子自己知道。”

她披露,不同的娃娃對不同的孩子的意義不一。一些人覺得鱷魚很兇,但對一些孩子來說,鱷魚可以保護他,讓他感覺安全和不會被欺負, 鱷魚是他的守護神。

ADVERTISEMENT

帶娃娃上學增添安全感

曾經在華小擔任輔導老師、在杏壇任職37年的余瑩櫻說,許多小孩會一直帶着娃娃,甚至到了一年級都會帶着娃娃上學,當老師檢查書包時,他們會害怕娃娃被老師發現,也曾看到孩子在下課時去撫摸書包裡的娃娃,這對孩子帶來療癒與安全感。

對孩子來說,送出娃娃的那個人很重要。有些孩子會把一直帶在身邊的娃娃放下一陣子,當有事情發生時,又再把娃娃找出來,娃娃從哪裡來、誰給他娃娃,這些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她提醒父母或老師不要丟掉孩子的娃娃,讓孩子決定該怎麼去處理。如果他要收起來,請讓他收起來,成人並不知道娃娃對孩子來說有什麼意義。

“孩子會告訴你什麼時候他不再需要娃娃,或者他會堅持要某個娃娃,我們應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去要求或指示孩子換掉娃娃。”

她說,一般上,孩子大概在9歲時便可以對娃娃放手,年齡很大的孩子如果對娃娃還有依附情感,這可能意味着他有心靈上的創傷,娃娃對他來說是守護神。

她披露,有些孩子只有在自己的房間才會流露出對娃娃的依賴,如果沒有影響日常生活,這是可以被允許的,因為娃娃給予的是心靈和精神上的安撫。這和一般人養寵物的心態有雷同之處。

“如果孩子只是睡覺時需要抱着那個娃娃入眠,那代表娃娃已經是他的伙伴,這會有問題嗎?其實,也只是看我們從哪個角度去看待而已。”

她指出,男孩和女孩在選擇娃娃時有不同的傾向,一些男孩傾向選擇機器人,因為機器人會讓他們感覺強大和有力量。不同情緒和心靈創傷或投射的小孩在接受遊戲治療時,也會選擇不同的娃娃或玩具。

奶奶去世 孫子緊抱娃娃哭泣

余瑩櫻分享一個個案,她說,有個孩子在5歲時把娃娃收起來,但在8歲時奶奶去世後,他把娃娃的照片找出來,說要找娃娃,原來娃娃是奶奶送給他的,後來,他找到娃娃後緊抱不放,且一直哭。

“這是孩子釋放對奶奶的思念。他抱着娃娃兩年後才再次將娃娃收起來。對孩子來說,娃娃替代奶奶在陪伴他,且娃娃也有着他和奶奶之間的許多回憶。”

她披露,有個五年級的學生在姑姑去世後情緒波動很大,在接受輔導時,他帶着照片來,照片裡有個很大的熊娃娃,輔導就從熊娃娃談起。他分享了很多關於熊娃娃的故事,當中有很多是他和姑姑之間的回憶。

“這孩子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以這樣的方式療癒自己,後來就沒有再帶着照片來,我們知道他已經把這個哀傷放下。”

她說,娃娃對喪親的孩子有很大的撫慰作用,對很多孩子來說,娃娃也是一種陪伴,而有分離焦慮症的孩子可以通過娃娃得到心靈寄託和撫慰。撇除心靈創傷的孩子,有情緒的孩子也可以通過娃娃得到情緒抒發和療效。

她指出,曾經有個三年級的孩子在海嘯時失去娃娃,過後他常常發惡夢,在夢中除了看到海水來,還直喊着要救娃娃。在請媽媽找回遺失的娃娃後,孩子對娃娃說,終於找到你了,這感覺就是失散再團聚的感覺。孩子自覺保護不了娃娃而心底存有哀傷。

“媽媽不在時,娃娃是替代品,但是這並不意味孩子最愛娃娃而不愛媽媽,當媽媽回來後,娃娃成了孩子的伙伴。不能和媽媽說的話,孩子可以對娃娃說。”

入貧窮災難區教孩子縫製

娃娃製作導師黃婉秋小時候因為家境不富裕而只有一個娃娃,不幸的是,小時候玩蠟燭時不小心把娃娃燒掉,直到約五年級,她才再度擁有另一個娃娃。從燒掉到再度擁有,她從失落走到被安撫的階段,這段經歷讓她深刻地了解到娃娃對小朋友的意義。

黃婉秋也是義工,她於2012年在台灣玉里服務時發現,在鄉區連要放婚戒的娃娃都沒有,回到大馬後,她就動手做一對襪子娃娃,這是她親手做的第一個娃娃。

體會到娃娃對孩子的意義後,她能想像在偏遠地區或貧窮地區的孩子對娃娃的渴望和需求,這促使她在擔任義工時,帶着娃娃和縫製娃娃的材料,走入這些社區。

在尼泊爾大地震時,她更發起希望天使活動,讓娃娃可以擔任心靈伙伴的角色,陪伴有創傷的孩子,那時候,她接觸約二百多名孩子。對她來說,服務鄉區時她能做的就是帶着縫製娃娃的材料到當地,通過教導他們縫製娃娃來療癒自己和身邊的人,去感受被愛和被關注。

她通過自學縫製娃娃,把得到的材料用來縫製娃娃,而襪子是最容易製成娃娃的材料,也可以很好地發揮創意。

後來,她也陸續舉辦或參與了一些工作坊,包括馬來西亞生命線舉辦的95娃娃工作坊,也是希望父母可以把這門簡單的手藝學起來,然後把愛分享出去。

“縫製娃娃讓我專注且發揮創意,更是把愛傳出去的管道與過程。”

縫製娃娃流露心情訊息

從小喜歡手作卻誤打誤撞進入IT行業的宋慧敏是個手作療癒師,熱愛手作的她能把所有到手的材料變成作品。

“我自小喜歡娃娃、三年前開始接觸襪子娃娃後,便一直停不下來縫製娃娃,在人生中許多的低潮期,都是手作陪我渡過,我把情緒化成一件件作品。”

她主要向成人授課,近兩年來更開始解讀娃娃,即可以從一個人縫製出來的娃娃看出對方的個性、當下做娃娃的心情等。

她說,在製作娃娃的過程中會不自覺流露訊息,通過觀察自己,她讀懂自己的娃娃,慢慢地也讀懂他人的娃娃。

她即席拿了一個柔軟的娃娃作例子。”縫製這娃娃的人性格柔軟,不但是一個Yes Man,更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凡事都有兩面,一個性格很柔軟的人,這部分是好的,但是若太過柔軟時,可能就變得容易被人欺負,而這部份就是他需要學習的功課了。”

多年來縫製娃娃的經驗,讓她發現自己無法做出兩隻完全一模一樣的娃娃。當時的心情、心境不同,做出來的娃娃也不同。

“有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可以從作品中看出自己的需求,自己也可以學習觀察自己的作品,看看娃娃要給你什麼訊息。去感受當下的一針一線,娃娃製作也是能量轉換,更是陪伴自己的過程,可以達到靜心和療癒的效果。”

她鼓勵男士也參與娃娃縫製課程,因為男性總是不擅長表達,娃娃縫製過程能把潛意識的訊息表達出來,它是不會失敗且是獨一無二的作品。

工作坊推廣愛心基金

95愛心娃娃工作坊其中一名負責人黃秀英指出,此活動是從去年開始構思,也是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25週年會慶系列活動之一。

“在這個活動裡,我們希望可以推廣愛心基金,參與的人在學習縫製娃娃時有所學習,也可以通過把娃娃捐出來義賣或送給有需要的孩子來達到幫助人的目的。”

她指出,娃娃除了用來義賣,也會送給有需要和參與遊療的孩子,藉娃娃傳送愛與祝福。

除了在3月舉辦兩場工作坊,在6月和7月分別會有另2場活動,每場一人RM95,有興趣者可通過網頁http://goo.gl/Ze4B6Y報名。家有現成襪子娃娃的民眾也可以捐獻,捐獻者可把娃娃清潔乾淨後,再附上祝福的詞語,將之寄到生命線協會。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