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越大 越不懂事? 化解親子衝突 先同理孩子情緒

「親子衝突」相信是許多父母心頭的憂慮,隨着孩子年齡增長,父母可能會覺得,曾經乖巧伶俐的孩子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變得離父母越來越遠,也常和父母唱反調、感慨衝突的時間似乎日漸增加、思考該怎麼處理才能不傷害彼此並重拾曾經親密融洽的親子關係?具有7年青少年輔導工作經驗的馬來西亞註冊心理輔導師陳永淨在由雪隆檀香佛教福利會主辦的《面對親子衝突,我該怎麼辦?》線上免費講座,分享並傳授親子和平共處、解決衝突的招數。

有句話說:衝突本身不是問題,如何處理衝突才是關鍵。衝突在人與人之間是很常見的事,面對衝突時,焦點應該放在處理方式上,因這將決定關係的品質。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在應對衝突時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尤其重要,如果父母能成熟的應對,對尚在成長中的孩子性格形成與情緒發展及親子關係都會有正面的效果。

Advertisement

陳永淨指出,在面對親子衝突時,父母首先要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他披露,我們的大腦中,情緒連結理智需要6秒的時間,因此,把握這黃金6秒,保持冷靜很重要,讓大腦可以恢復正常運作後才來處理事情,別讓情緒沖昏頭。

使用I Message

“在怒氣沖天時及時覺察並煞車才能避免兩敗俱傷。當情緒快要爆炸時,先把一切都停下來,專注在當下。父母也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停下來,當然,不是用你給我閉嘴這樣的命令方式,而是邀請孩子說我們一起練習停下來,這樣可避免互相傷害,因為我在意的是彼此間的關係。”

ADVERTISEMENT

停下來的時候可以進行3個緩慢卻深入的深呼吸,以理性、經過思慮的反應取代反射性且下意識的反應,接着觀察身邊聽到的3種聲音,這有助於幫助自己沉澱下來,再去感受自己的情緒與需求。

“感受自己的情緒後可試着標記那是什麼情緒,比如說若是生氣,接着就想想生氣背後的原因,才進一步去思考下一步的行動。”反覆練習這些步驟能夠調整心情,並在理智和冷靜的情況下處理事情。

其次,他建議父母學習並和孩子展開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讓人在衝突時使用“我”訊息(I Message),這有助於做出明確表達的同時不會讓對方覺得被攻擊。

“在使用‘我訊息’中,先以中立客觀的表達方式就所見和所觀察的情景進行事實描述,再把自己的感受和其背後的原因說明,最後才說明自己希望對方作出的改變和行動。”這整個過程都是在表達具體的事實、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請求,信息明確,也因此能讓彼此更了解對方的想法、感受,並有效加強溝通效果。

陳永淨說:“親子之間關係好的話,什麼都可以談,如果關係不好,談什麼都很煩。”

雙向溝通聆聽很重要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須擁有雙向溝通才能達到交流,處理衝突亦必須從溝通開始,因此,除了傳授處理衝突招數,陳永淨也鼓勵孩子與父母一起學習表達,讓雙方更貼近彼此。

父母可以多說這些話來促進親子溝通。“當青春勃發的少年人願意把心裡話告訴父母的時候,父母可以說:謝謝你讓我知道你的想法。這會讓孩子知道父母願意聆聽他們傾訴,因而願意分享更多自己的想法。孩子也可以謝謝父母對他的關心。”

同時,他強調,溝通的重點在關係上:關係好的話,什麼都可以談;如果關係不好,談什麼都覺得很煩。

“在平日裡,父母和孩子之間也需花點時間去建立好關係,就好像銀行戶口那樣需要不時存款,在需要時才有款項可提用。親子之間也需要有情感銀行,父母與孩子平時應該多花時間做能夠促進關係的事(存款),在衝突時(提款)才不至於使關係垮掉。”

多聽少說眼神交流

陳永淨分別給父母及孩子提供了教養原則與培養原則,父母及孩子都需要了解自己可以做的事。在青少年教養原則上,父母可做的有愛與關係的維持、多聽少說、期待與管教界限和做榜樣。

至於孩子,他建議孩子應幫忙做點家務、以行動換信任、不時露臉且要醒目。“不要整天躲在房間裡,父母會擔心,不知道你在房間做些什麼。”

此外,他也提醒雙方在溝通時的聆聽非常重要,聆聽包含了眼神交流且把專注力放在對方身上,而不是邊說邊玩手機。

陳永淨擁有7年青少年輔導工作經驗,在處理親子衝突時,他建議父母先保持冷靜再處理事情,並善用非暴力溝通。

兩造表達想法避踩雷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手機或電子設備常常成為親子衝突的原因。根據調查顯示,在引發親子關係緊張的各種原因當中,日常作息安排和手機及電子設備使用這兩項最常引發衝突,其他原因還包括家務工作、學業、個人隱私、溝通與價值觀念及與其他家庭成員的互動。

陳永淨指出,在處理手機使用的問題上,父母可以向孩子表達想法,並邀請孩子一起商討出彼此都認可的使用時限。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並非不信任他,相反,是無法信任手機,因為手機誘惑力強大,常常一用時間就過去。”

青少年的情緒起伏很大,父母可以試着去了解並接納與包容,同時給予適當的規範,陪伴孩子成長。

青少年情緒起伏很大

陳永淨指出,青少年是處於一個內在矛盾心態的狀態,他們想要靠近父母,但卻覺得奇怪,遠離了又感覺寂寞。

“青少年的情緒起伏很大,有時會看見本來好好的卻突然就變臉了,影響青少年情緒起伏比較大的原因包括基因與荷爾蒙、大腦發育、家庭與環境。孩子在發育期間發展第二性徵時情緒受到影響也是正常的。”

父母也曾經青春過

他說:“父母或許都有些孩子說話很衝的印象,他們有時在脫口而出後才意識到自己不該說,這在青少年身上很常見。”這主要是因為孩子成長期間,孩子的情緒腦運作比理智腦快上5倍,活躍的情緒腦與未發展成熟的理智腦需要的是環境適當的規範。

他也讓父母了解孩子不同年齡層的性格發展階段。孩子的性格在0至12歲是形成期,6歲之前非常關鍵,這段時期的家庭教育最重要;在12歲至18歲則是性格定型期,13至14歲屬情緒異常激動期,15至16歲則是追求冒險期,16歲前後是關鍵期,外部教育與干預最重要。

從以上發展階段看來,父母對孩子的引導非常重要。“透過了解孩子的發展,父母在引導和陪伴孩子的時候可以進行適當調適,同時需要有期待與管教界限及愛與關係的維持,從自己、他人和情境之間取得平衡。”面對青少年,父母需要有規範的同時回應他們的情緒要求,並依據孩子的狀態進行調整。

“高回應、低要求的父母會形成對孩子的溺愛,讓孩子軟弱無能、眼高手低;低回應、低要求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可能變得自暴自棄;高要求、低回應的父母顯得專制,孩子可能變得沒有動力且有選擇困難,因此父母需要做到的是高要求與高回應去引導孩子,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積極主動與自信陽光的性格。”

他提醒父母也曾年少輕狂過,“我們也曾經青春過、年少輕狂,只是長大了的我們忘了。”為此,父母可試着去了解孩子成長中的情緒起伏並接納與包容,同時給予適當的規範,陪伴孩子成長。

陳永淨提醒父母須對孩子負責,但並不是為孩子負責。

孩子需學習為自己負責

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引導邁向人生路,但是父母須警惕自己,父母須“對”孩子負責,但並不是“為”孩子負責。

陳永淨提醒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引導孩子來取代為其承擔責任,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因此需要讓他們學習為自己負起責任。

“親子之間的衝突一定會發生,父母可以學習在有界限下教養,一步一腳印地走,過去做得不好的並不等同於未來,父母能學習調整。”

為幫助父母自主學習,他提供了本身的面子書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tanyongchin)及在YouTube上陳志恆諮商心理師的《讀懂青少年——初階》的網絡免費參考資料。

報導:何欣瑜 攝影:主辦單位提供、123RF圖庫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