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蛇蜂咬傷動物攻擊 登山遇襲急救有法

(香港訊)如果登山時被蛇咬傷,是否一定中毒?要立即吮毒、放血才能保命?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資料,香港有52種蛇,其中14種為毒蛇。熱愛長跑、遠足並著有野外醫學書籍的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遇過不少被蛇咬傷的個案,“臨床遇到傷病者因被蛇咬求醫,以青竹蛇咬最多。”

Advertisement

熱愛遠足——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熱愛長跑、遠足,並著有野外醫學書籍。

吮毒放血破壞傷口

青竹蛇又稱白唇竹葉青,是最常見毒蛇之一;較罕見的毒蛇有眼鏡蛇、眼鏡王蛇、金腳帶、銀腳帶等。

他不建議被蛇咬後,走近分辨牠的種類,甚或捕捉、打死蛇拿給醫生看。

ADVERTISEMENT

“有時候為了想看清楚蛇的外貌,

距離太近反而構成危險。”

用手機拍照給醫護人員看就足夠。

尤其在電視劇中吮毒、放血的情節,

皆是大錯特錯!

“對傷口造成更大破壞,甚至增加繼發性傷口感染的風險。”至於紮緊傷肢,蕭粵中亦不建議,“被蛇咬的處理方法取決於蛇毒類型,以澳洲為例,大部分蛇毒是神經毒素,所以外國文獻建議急救時要紮緊傷肢,避免神經毒素走勻全身,以致神經癱瘓,帶來生命危險。”

而常見的青竹蛇,毒液以細胞毒素為主,主要破壞傷口附近的皮膚和肌肉等組織,若把傷肢紮得太緊,阻礙血液及淋巴回流,只會讓毒液不能稀釋,傷口破壞得更嚴重,或令傷肢出現缺血性傷害。而且,“即使被毒蛇咬到,有時是‘乾咬’(dry bite),沒有注射毒液,只是咬傷。”

因此,他表示,被蛇咬傷後應該先護理及包紮傷口,盡量別移動傷病者,然後盡快召喚救護人員。到急症室觀察、驗血後,才可以分辨傷者有無中毒。如病徵輕微只有腫脹,沒有系統性傷害,便會採取支援治療。

“有些被青竹蛇咬的嚴重個案,發現凝血出現問題,就需要注射解毒血清。”因青竹蛇毒液中含有血液毒素,會破壞血液細胞,造成溶血反應,紅血球被破壞而造成貧血,血小板急降,妨礙凝血。

不建議徒手拔螫針

蜜蜂同樣令人聞而生畏。但蕭粵中表示,被蜂類螫傷的求醫個案中,大部分都不是蜜蜂造成,“蜜蜂相對溫馴,很少主動螫人,除非有人主動逗弄蜂巢。”

不過,其他蜂類,例如不同種類的黃蜂(黃腰胡蜂、果馬蜂等)侵略度較高,有時經過草叢騷擾到牠們,就會攻擊人。

他亦留意到,很多時傷者求醫時會問醫生螫針是否仍留在體內,但其實蜜蜂的螫針肉眼能見,而被其他蜂類螫傷則不會留下螫針。

“被蜜蜂螫傷後建議盡快移除螫針,因為有毒囊連着螫針,會不斷放出毒素,惟不建議徒手拔,因為按壓時可能會把毒液注射到體內,可用硬卡如信用卡,把針挑出來;如果沒有硬卡,在拔針時應避免擠壓毒液囊。”

“處理傷處時可以用冰袋或濕毛巾冷敷,減輕紅腫、痛楚,如果傷口很多就應該求醫檢查。另外,如身體對毒素產生過敏反應,影響可以很嚴重,包括過敏性休克、過敏性氣道障礙等,嚴重可致命,因此應盡快求醫。”

他指出,現時消防處的救護員部分會配備“過敏急救筆”(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治療嚴重過敏反應。

見猴露齒笑要小心

在郊野公園和山徑中,有時還會遇到大型動物,如野豬和猴子。“遇見野生動物,不要近距離接觸,更要避免餵飼。”

蕭粵中表示,猴子靠近,不是想襲擊人,而是想搶走塑膠袋、背囊,拿取食物,因此避免手持塑膠袋和食物吸引牠們。要留意猴子像露齒笑的表情,其實代表牠們感到緊張、處於備戰狀態,要格外小心。

“另外,如果看見幼小猴子或野豬,千萬不要接近、逗弄牠們,因為牠們的母親通常在附近,會誤以為你要傷害孩子,向你襲擊。”

“遇上野豬應該面向牠們然後慢慢退後離開,一旦牠們顯露惡意,人們根本不可能跑得比牠們快,所以應該立即爬到樹上或大石等高處,避開攻擊。”

動物咬傷壓法止血

如被猴子或野豬襲擊受傷,“除了要護理傷口,包括清洗傷口,可以用直接壓法止血,然後包紮,而且應該求醫。”

動物口中帶有細菌,除了清創,醫生或會處方抗生素,減低繼發性傷口感染,亦可能需要接種破傷風和狂犬病疫苗,“哺乳類動物可能帶有狂犬病,雖然香港已超過20、30年沒有出現,但也不可以掉以輕心。”

   小心過敏中毒 勿亂採郊野植物

雖然植物不會攻擊人,但如果大家“手多多”或會出事。

急症科專科蕭粵中醫生提醒,在郊外不要觸摸不熟悉的植物,因為可能導致皮膚敏感,例如漆樹樹汁含漆酚,或引起過敏反應,“如果漆樹有缺口,流出樹汁,接觸後會引致過敏性皮膚炎,會紅腫、疼痛、痕癢,應盡快用清水清洗,輕微過敏會自己消散,但如果情況持續甚至惡化,便需要求醫。”

慎防被植物刺傷

再者,野外有不少有刺植物,一不小心也可能被刺傷。蕭粵中舉例,“跌倒時一手捉住一棵有刺的植物就會被刺傷,傷口可能很細,但可以刺得很深,而且植物可能帶有細菌,所以不要掉以輕心。”

清洗傷口後要留意患處,如越發腫痛,甚至發燒,就應盡快就醫。

植物不但有尖刺或含致敏物質,更可能有毒,小心病從口入!

蕭粵中指出,香港郊野有很多有毒植物,例如著名的“香港四大毒草”:羊角拗、斷腸草、洋金花和牛眼馬錢,服後會令人中毒,嚴重可引致死亡,因此切勿胡亂採摘郊野植物及果實食用。

勿採菌類回家吃

此外,食用野生菇類而中毒的案例時有聽聞,最近也發生過一宗懷疑個案。只要避開顏色鮮艷的菇菌,就不怕中毒嗎?

蕭粵中表示,野外有不少有毒菇菌,有些外表跟食用菇菌非常相似,並且是白色,如常見的小托柄鵝膏菌和綠褶菇,“(前者)裏面的毒素會傷害肝臟,嚴重可導致急性肝衰竭。曾經有病人吃了後出現急性肝衰竭,需要肝臟移植治療;綠褶菇則會引致類似腸胃炎的徵狀,上吐下瀉,嚴重可致脫水。”

他強調,真的不建議大家在野外採摘菌類回家吃,應到適當地方如街市購買正常來源地的菇菌類,比較安全。

爬山急救包——爬山專用急救包,配備急救用品及野外求生用品,為野外應急的好幫手。

   救人需注意安全 遠足帶備急救包

郊遊遠足時遇上意外,未必可以立即召得援兵,因此出發前要未雨綢繆,做足準備。

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建議,可帶備輕便的登山專用急救包,內有消毒藥水、敷料、繃帶、三角巾。“在野外最常見到可能是跌倒、擦傷,可以用來止血、消毒傷口和包紮”,此外更配備野外求生用品,包括指南針、哨子、反光保溫氈、急救冰包等,若扭傷腳和被蜂螫傷都可以用凍包減輕腫痛。

餘暇學習急救

“山友不妨添置一個野外求生急救包,當然不想用到,但萬一出現意外就能在緊急情況幫到傷病者。”

“鼓勵參與野外登山活動的人,餘暇去學習急救。”蕭粵中表示,學習過急救的人面對傷病者會較鎮定和較有信心去處理。

他更提醒,即使有急救知識也要注意安全,“急救大原則是確保施救者在安全情況下才去處理傷病者,譬如有人不幸掉下懸崖,就要看看會否有安全的路線可以下去救人,如果環境太危險,就應盡快召喚受過專業訓練的救護人員來協助。”

文 \ 李欣敏    攝 \ 楊伯賢《明報》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