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肥胖萬病之源 三高癌症憂鬱風險倍增

(吉隆坡訊)肥胖不僅是外觀問題,它更應視之為健康問題,因為肥胖而衍生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中風、骨關節炎甚至憂鬱症,都是現代常見的文明病,唯有及時認清肥胖的真面目,才能把傷害降到最低。

在談及肥胖(obesity)時,一般人第一印象就是身材臃腫或者一直暴飲暴食等,但其實從字眼來分析,肥與胖是有所不同的,肥的本意是形容脂肪及贅肉多,毫無形體輪廓,一般是含有貶義並用於比喻動物,比如形容一頭豬很肥,但胖則有所不同,它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體型豐滿、肌肉結實及多,比如在現實中一些少了骨感但肌肉緊實及健美的女性,往往被形容曲線分明。

Advertisement

醫學上肥胖不視為疾病

至於在醫學上常提及的肥胖或超重則是另一回事。根據統計,當一個人的體重越超標,不僅出現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中風、骨關節炎、慢性腎病、呼吸系統疾病、癌症、不孕症,甚至是罹患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的幾率也會更高,與此同時也會增加死亡率。

那肥胖或超重究竟是不是該歸類為疾病(disease)呢?

ADVERTISEMENT

馬大醫藥中心內分泌內科顧問林俐伶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Lim Lee Ling)指出,在醫學上肥胖並不歸類為疾病,它被視為行為問題(behavioral issues),但這個行為問題若不及時處理的話,卻足以引發更大的健康傷害,而不僅是諸如買不到衣服或在公共交通占了他人座位等小事。

“把肥胖或超重列為肥胖症這個社會污名(social stigma),就是希望借此喚醒普羅大眾對肥胖可帶來的健康傷害醒悟,從而把它視之為必須面對的問題,正如上述提及,它可引發一系列的慢性疾病,因此把肥胖視之為‘萬病之源’並不為過。”

在厘清對肥胖的理解後,就必須了解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肥胖的定義及數據,一般上測量身體質量指數(BMI)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以大馬為例,只要指數超過23以上即為肥胖,超過25及以上為超重。除了BMI之外,測量中央型肥胖(central obesity)會更為準確,所謂的中央型肥胖指的是腹部脂肪特別是內臟脂肪堆積為特征的肥胖,以亞洲男女而言,男性測量腰圍大於90公分或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即屬超標,即使在體重儀上並沒有超重。

她說,有些人的四肢並不胖,體重也沒超標,但卻挺着大肚子,這就是所謂的中央型肥胖或俗稱的蘋果型身材,這些腰圍過寬的男女比起體重過高但腰圍正常的男女,罹患糖尿病的幾率會更高,再來因腰圍的內臟脂肪很高,他們出現心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腎病的幾率也跟着提高。

每年3月4日為世界防治肥胖症日,根據世衛公布最新數據,截至去年全球的肥胖症男女超過10億人,其中6億5000萬人為成年人,青少年則占3億4000萬以及兒童有3900萬人,及時認清肥胖症所帶來的影響,將可把多種健康傷害降到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COVID-19肆虐期間,有肥胖症的男女包括兒童,不管是確診的機率、或是出現重症、須住院及死亡率都比沒有肥胖症男女高很多。”

那在大馬肥胖有多嚴重呢?“根據數據,我國的肥胖症已達到50%的驚人數據,換言之就是每2人中就有1人BMI超過23,被歸類為肥男胖女一族,更是東南亞第一‘胖’,假如把肥胖問題視為我國公共衛生另一個定時炸彈也不為過。”

馬大醫藥中心內分泌內科顧問
林俐伶副教授

建立屬於個人減重動機

在面對肥胖或超重問題時,如何把體重降下是至關緊要,但減重不是100米的沖刺跑而是漫長的馬拉松,因此在減重前正確的心理建設是關鍵所在,即必須建立起屬於個人的減重動機(motivation),並且按情況列出具體可實現的目標,而不是好高騖遠,如短期內把體重降低30%,這對於減重過程沒有幫助只有破壞,一旦無法實現,必然出現放棄的念頭。

她建議大家在建立正確動機及列出目標後,接下來就必須羅列出肥胖的因素,包括如何拒絕誘惑以及陷阱等。

“我國無可否認是美食天堂,在這里可以找到各種各樣價廉物美的美食,可是縱觀飲食種類卻發現更多是與澱粉類有關,缺乏足夠的營養素,因此先認清飲食種類也是減重這條路上不可少的功課之一。”

多年來,衛生部一直努力推行的“我的健康餐盤”(suku suku separuh)計劃,可是至今仍有很多人對此不了解,但其實除了普羅大眾認知不夠之外,另一方面與健康飲食難覓及價格較高有很大影響。

再來是運動量,我國是個全年炎熱的國家,一想到出門活動就會聯想到大汗淋漓的畫面,因此這也回歸到政府對城市的規劃,包括建造更多的涼亭或遮陽處,值得注意的是,之前行動管制令(MCO)期間,人人不獲準出門運動,但在之後獲準開放後掀起一股運動熱,假如這股在民間的運動熱可持續下去,那相信對改善我國肥胖指數將是非常有效。

飲食、運動、對肥胖的醒覺以及個人生活作息是減重的4大基石,如何讓減重過程循序漸進,並且把它持之以恒才是關鍵。

學習與“誘惑”“陷阱”共存

面對各種在生活中難以招架的“誘惑”及“陷阱”也是影響因素,比如送餐服務越來越普及化或衣服尺碼多大都有等,以送餐服務為例,通常所選擇的飲食都比較方便,因此想要健康飲食要?就是給更高的價格,再不然就是選擇種類較少。

至於衣服尺碼更是一個必須注意的“陷阱”,很多時候當一個人的體重出現改變,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所穿的衣服是否松或緊,在發現緊意味着體重已飆升了,但如今衣服的選擇卻是從XL上升XXL再到XXXL都有,絲毫不察覺衣服所發出的“警告”。

總而言之,面對肥胖或超重時,首先必須認清它所帶來的傷害,接下來就要建立正確的減重動機及目標,然後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與“誘惑”及“陷阱”共存,從而在接下來的減重之旅走得更順利。

近年來減重最夯的莫過於不同類型的飲食法,比如生酮飲食、地中海飲食等。對此,林俐伶指出,飲食之道萬變不離其宗,只需把3大要點即營養均衡、卡路里計算以及提升新成代謝納入考量即可,比方說一個人的體重為80公斤,他每日須攝取的卡路里為2000大卡,若是要達到合理減重效果,他須把每日卡路里攝取降低至1500大卡,從而達到一周可下降0.5公斤的效果。

在營養均衡方面可參考衛生部提供的“我的健康餐盤”(suku suku separuh)概念,即合理地攝取身體所需的蔬果纖維、所需的蛋白質、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

可是人的身體反應機制很敏銳,一旦察覺卡路里攝取有所減少,新成代謝就會跟着降低,這也解釋了為何一些人明明吃很少,但體重卻沒減,理由就是新成代謝的降低。

那要如何提高人的新成代謝率呢?答案就是通過運動,任何一種運動只要能維持30分鐘,同時每周的停歇期不超過48小時(即每周5天運動),即可維持及提升新成代謝率,在一減(卡路里攝取減少)一加(新成代謝提升)下,即可看到合理的體重下降效果。

營養輔助品減重未證實

而為了鼓勵更多人把運動納入生活作息一部分,如今越來越多公司也為員工提供下班後的運動服務,比如在公司內建設運動場所,或者給予運動津貼等,甚至一些保險公司也為積極運動的客戶提供不同的優惠或保費回扣等,目的也是塑造一個全民運動的社會,這是值得鼓勵的事。

那到底哪一種運動對減重最好呢?正如上述提及,任何運動只要能維持每天30分鐘,並且停歇期不超過48小時即可,選擇運動首要考量是安全性。比如長者的話,林俐伶會鼓勵太極或廣場舞等,再不然在公園漫步行亦可;另外,若是選擇戶外騎腳車則必須注意道路安全,切記運動並非指那些特別激烈,如爆出汗才算運動,個人可按自己的習慣及方便選擇合適的運動即可。

近年來在減重領域中除了不同的飲食法之外,市面上也湧現不同種類的營養輔助品聲稱可以改善體重,可是當患者在會診時,向她提及這些產品時卻發現,這類打着可減重及改善糖尿病的產品,充其量只是一些綜合營養素產品,成分包括鈣質、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等,至於是否能減重及改善糖尿病仍缺乏足夠的科學數據,另外一些產品除了有以上提及的營養素之外,甚至還加入睪酮素或維生素K2等,很多時候患者會認為這些產品不是藥物比較“自然”,可以安全服用,但這是一個錯誤的迷思。

“在門診至今沒有一位肥胖症(obesity)患者是通過這些產品改善體重,更多時候仍須針對情況給予不同治療包括藥物。在過去針對肥胖症的藥物包括已被除名的西布曲明(sibutramine)、須有醫生處方才能購買的奧司利他(orlistat)和苯丁胺(phentermine),但這些藥物因各有副作用,如減少維生素吸收或抑制中樞神經等而逐漸被淘汰,如今針對有糖尿病並有肥胖症的患者,所使用的藥物包括SGLT-2抑制劑或胰高血糖素樣?-1促效劑(GLP-1 agonists),因着這些藥物已經使用了一段時期,加上有科學研究數據,效果也比之前所使用的藥物更安全及有效。”

幹細胞減重缺科學數據

不過,須注意的是,這些藥物第一須獲得醫生處方,二來是針對同時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腎病甚至心臟衰竭的肥胖症患者,單純用來減重不可行,也沒有相關的數據證實可安全使用,最後是價格不菲的開銷,無端端增添每個月數百至數千令吉的“減重費”顯然不是明智的做法。

除藥物之外,幹細胞(stem cells)使用也在近年來成為減重話題,盡管缺乏相關研究數據,但仍不乏有心人士在暗中使用,這是相當危險的行為,甚至可釀不必要的意外。

目前在醫學界最常用上幹細胞專科包括血液科(hematology)以及腫瘤科(oncology),而內分泌科(endocrinology)則是用在一型糖尿病的研究中,尚缺更多科學數據,總而言之,現階段把幹細胞用在減重仍屬於研究階段。

減重不靠藥物

MI助找回健康人生

那我國的肥男胖女該何去何從呢?因為肥胖症不僅是個人問題,甚至已形成足以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及未來,在多年前已敲響了我國公共衛生的警鐘。

有鑒於此,以馬大醫藥中心(UMMC)為例,早已着手在針對肥胖症的治療,包括把動機式訪談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在近年納入針對肥胖症患者的治療環節,從而幫助不少肥男胖女脫離肥胖的漩渦,重返健康人生。

BMI逾30應列觀察對象

肥胖不是病,也不應視為社會污點之一,它之所以出現與個人的生活作息包括飲食及運動,甚至對肥胖的認知有直接關系,因此MI出現的宗旨就是要帶給肥男胖女一個福音,那就是“想要減重無須靠藥物”,MI更多是帶給他們正確的減重資訊,如何健康地瘦下來才是關鍵所在。

哪些人可以加入MI呢?其實只要身體質量指數(BMI)超出30理應列入MI的觀察對象,可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目前可以加入MI的肥胖症患者,必須是BMI指數超過35及有慢性疾病(如睡眠窒息症、糖尿病、慢性腎病等),或者是BMI指數超過40及以上,就算沒有被驗出有慢性疾病也是MI的觀察對象。

那MI的成員有哪些呢?除了內分泌科醫生之外,也包括臨床心理治療師(psychologist)、家庭醫學科(family medicine)及運動醫學科(sports medicine)醫生、飲食治療師(dietitian)及護士,一般上整個療程是維持6個月,加入MI的患者會一一和相關的醫護人員見面及深入了解情況,因每個患者的療程都不同。

BMI超過40可選擇手術

首次會診時間可以長達1小時及以上,然後再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在接下來的每次會診中也會納入分享成功例子環節,讓已互相熟絡的患者成為彼此的鼓勵及減重推動力。其實個人的生活作息是造成肥胖的最大元兇,而改變生活形態恰恰也是人性中最難的一環,可是通過MI得以看到一個接一個無須靠藥物也能瘦下來的例子。

假如通過生活作息、MI以及藥物等後仍無法把BMI指數40給降下,那接下來須考慮的是由上消化道外科醫生進行縮胃或切胃減重手術,這是因為若一個人的BMI指數已超過40,就算通過其他治療方式也於事無補,而手術是一種有效的選擇,以實現對代謝危險因素的持久控制。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來須進行手術的病例不算多,而且患者接受意願也不高,一來是不想開刀,二來是開刀後有其他需注意比如要維持健康作息,加上有其他副作用如無法攝取某些營養素等,最重要是既然可以通過健康作息來改善體重,又何必要去挨一刀呢?

工人常病假影響經濟

問1:為何肥胖會成為國家經濟負擔之一呢?

答1:這可以分成兩部分,直接的就是肥胖是萬病之源,當一個人超重後緊隨的就是各種慢性疾病,信手拈來就有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胃酸倒流、睡眠窒息症以及癌症等,在間接方面則是越來越多國民的健康指數不理想,比如年輕人打工常拿病假,那也無須指望經濟會成長,再來是工作效率會變得很差,從而影響了國家的經濟。

因此我會建議必須有更多的社區篩檢,主動去接觸這些BMI超標的男女,另外醫院也必須加強與體檢中心的聯系,一旦有肥胖症男女就轉介給醫院,由醫院跟進患者的情況,至於在國家政策方面則希望有更多的公共交通或公園,從而幫助全民動起來。

“富養”孩子觀念錯誤

問2:小孩“富養”才健康?

答2:最普遍就是以為只是比較難買衣服,殊不知肥胖的背後就是健康傷害的開始,再來就是一眼望去皆是肥男胖女,因此把肥胖視為平常事,但普遍一點也不值得高興,反之更需要感到憂心。

在傳統家庭中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那就是小孩子必須要“富養”,所以認為“長些肉”是必須的,但其實兒童肥胖已越來越嚴重,這種錯誤觀念必須被糾正,因為兒童若太胖,意味着他的胰島素必須分泌更多,到了長大後才發現胰臟已操勞過度。

所以,家中長輩須牢記沒有孩子“長大後會自己瘦下來”這回事,家長必須從小就灌輸孩子肥胖會對健康帶來哪些傷害才能避免他們在長大後成為肥男胖女一族。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