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七十而已-1】老而不休免無聊 阿嬤樂守雜貨店

不久前謝幕的電視劇《三十而已》火遍中國,說的是都市女性在30歲這一段重要年齡節點遭遇到的友情、愛情、家庭和事業的故事,火爆燃燒了好一陣子。乘着這一股風潮,我們來看看處於另一年齡階段、七八十歲的阿公阿嬤如何經營自己的生活,規劃自己的節奏,在這一個節點上點燃出璀璨的火花!

首先我們迎來82歲阿嬤的夏杏英,她51年來如一日,與丈夫默守着雜貨店,即使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也繼續開門做生意,用堅定的眼神和語調安撫慌亂茫然的顧客,從容不迫的態度給人燃起了希望,難怪不少舊識和熟客即便是買個麵包,也要特地來找阿嬤。

Advertisement

和夏杏英阿嬤聊天是件舒服的事,她總是那麼的從容,清新得就像一朵蓮,說話沉穩但精簡有力,手腳利索而淡定自如。說阿嬤82歲,沒有幾個人會相信,雖然頂着一頭雪白頭髮,但外貌恬靜細緻,加上麻利敏捷的身手,硬朗得很。

這家坐落在巴生永安鎮大路邊的老雜貨店,是阿嬤在1969年開始,與同齡的丈夫洪初文從哥哥手中接管下來,夫妻倆並肩打理辛勤耕耘走過半個世紀,直至一年前,丈夫不慎跌傷,無法行走須以輪椅代步,他才無奈離開崗位。而阿嬤在女兒洪淑芬的幫忙下,仍然守着這陪她走過數十年風雨的小店。

“阿嬤年紀這麼大了,如今又少了阿公的幫忙,怎麼不把雜貨店給關了呢?”很多顧客不解。

阿嬤拿起盒子小心翼翼地把雞蛋一枚一枚放入,確保不弄破。

ADVERTISEMENT

泰然應對時代巨變

“我才不要關呢,店是自己開了幾十年的老店,住家又在附近,步行過來就可以開店了。在家裡無所事事很無聊,天天看電視也不行呀,人會變老變呆的。”阿嬤如此回答。

顧客要買10枚雞蛋,阿嬤便拿起盒子小心翼翼把雞蛋一枚一枚地放入,然後收下四塊半。她動作利落,腦袋精明,反應迅速,完全不顯老態,看來這是數十年來不間斷工作的成果,阿嬤自信的眼神和暢快的言語,教人忍不住豎起拇指稱讚,阿嬤太強了啦!

三四十年前的雜貨店生意滔滔,阿嬤凌晨4點就起床開始忙碌的一天,5點鐘顧客已在門前等着了,雜貨店要開門做生意啦,夫妻倆一直忙到晚上10點才鎖上門回家歇息。但無論再忙,阿嬤在中午時段得離開一會回家煮飯燒菜,快手快腳的忙完家務,又再回到雜貨店裡忙。

幾十年前的治安尚好,生意經營至晚上也不用擔心;阿嬤阿公當年就把雜貨店當成另外一個家,在店裡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多許多!

斗轉星移,年代更迭,如今的消費模式也早已大大的改變了,10年前永安鎮開啟了早市,大大小小的霸級市場和連鎖迷你商店如雨後春筍入駐市場,阿嬤的雜貨店生意自然也受到衝擊,然而見過風浪也早已上岸的阿嬤一點也不緊張,內心也無絲毫漣漪。

“以前是做,現在是坐……甭管他啦,我也是打發時間而已。以前做到晚上,現在3點就收檔,疫情下大家不敢出門,東西也少買,我就當早點休息啦。”阿嬤豁達地笑言。

阿嬤的雜貨店像永安鎮的安心地帶,熟客無論是入店購物也好,或者在店門前路過也罷,都會點頭開口問候一句“阿嬤您好!”一些更熟絡一點的顧客,還會主動拉張椅子,坐着翻幾頁報紙,東拉西扯的聊上半個鐘一個鐘,休息夠了話說完了,才起身離開。

“有空再來呀!”好客的阿嬤總會這麼喊話。轉個身,笑臉盈盈的迎接下一位顧客。

問阿嬤可有想過退休?阿嬤回眸一笑:“傻啦,才八十而已,退什麼休?”

傳統雜貨店的餅乾是一桶一桶的,顧客要買時才秤量入袋。

行動期間 麵包雞蛋熱銷

三月份開始實施行動管制期間,小小雜貨店生意特別興隆,阿嬤忙得笑呵呵!

回顧半年前的行管令期間,小店的生意特別好特別旺,這托福於大部分市集沒有開或者一些店家生意又太好,人潮太擁擠,所以不少人反而喜歡光顧人情味濃厚的阿嬤雜貨店,跟阿嬤聊兩句,跟街坊碰個面,心滿意足把採購的商品拎回家,買回的不只是柴米油鹽,還有一份安心。

細數行管期間最好賣的貨品,阿嬤如數家珍,“雞蛋和麵包最好賣!”她不知不覺提高了聲量。

“麵包賣得最離譜了,有顧客一拿就拿10條,可能幫親友買吧,好厲害哩。雞蛋也是供不應求,雞蛋或許是多用途食材,一個早上就可以消耗幾枚。罐頭、午餐肉、肉醬罐頭、豆豉/豆瓣醬等等都是暢銷食品。”

隨着頒布復甦式行管令,小小雜貨店又恢復以往較安靜的景象;這一切看在阿嬤眼裡,是如此的雲淡風輕,忙與閒不過是一個過程,日子還是一樣的過。

阿嬤動作利落,刨椰絲完全不是難題。

手刨椰絲 早已被淘汰

五十餘年的雜貨店營業經驗讓阿嬤見證了時代遷移,手刨椰絲和煤氣桶年代一去不復返!

數十年前要用到椰漿做菜做糕點,需要將椰子對半剖開,以雙手握着半粒椰子,利用鐵製像鋸齒狀的工具,邊轉邊用力刨椰子,把椰肉刨成絲甚耗時費力,力度和角度都需要注意,才能刨出雪白椰絲,椰絲稍後以布袋裝起,再擠壓出椰漿。

“我曾有個老舊手動的刨椰絲工具,但不知道被誰拿掉了。如果還在,現在是老古董呢!”說起這事她一臉無奈。

後來手動的變成電動,省時省力方便得很。“我們現在還有為顧客刨椰絲,不過數量不多,大家要吃椰漿多會選擇購買現成的,誰會為了吃椰漿,又刨又榨的引來一身工?”

其實電動刨椰絲工具在現今比較新式的雜貨店也已不多見,阿嬤的雜貨店依然保留老風味,但坦白說,昔日一天刨二三十粒椰子的風光日子,現今再也追不回了。

同樣的,以前常見的送煤氣服務,如今也比較少見,“我們也沒有送煤氣了,很重,送不了,再說一些顧客也不用煤氣改用電磁爐了,來買煤氣的也就減少了。”

一本555 滿滿人情味

在人們大多數還窮困的年代,555小簿子是雜貨店很常見賒賬記錄簿,簿子裡裝滿了彼此間的信任和諒解,現今賒賬文化早成了歷史記憶!

記得40年前,阿嬤雜貨店還提供賒賬服務,“以前都是靠一個‘信’字,大家都是工人,要等月底老闆發了薪水才有能力還錢,但家裡這麼多張口等着開飯可不行呀。所以我們一般做雜貨店的,都會讓顧客賒賬,行個方便。”

每買一樣物品,就記錄在555小簿子上,月底把賬目結算一下,顧客就會還錢。月月如是,年年如此,沒有顧客會抵賴不還錢。

賒賬文化隨着時代轉變,加上人心越來越欠缺互信而被淘汰。但每當看見555簿子,塵封的記憶即馬上被掀開。

夏杏英阿嬤在女兒洪淑芬的協助下,依然每天開店營業。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