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老年失能的兇手 肌少症疫下病例飆升

(吉隆坡訊)肌少症(sarcopenia)這一詞源自肌肉希臘語中“肌肉”(sarx)及“減少”(penia),從字面意思即為肌肉的質量變差、肌力衰退以及人因虛弱而活動受阻,但至今它仍屬於一個新醫學術語,也缺乏足夠的研究來解釋為何會出現肌肉流失。

老人醫學內科顧問  陳坤龍醫生(Dr Chen Queen Liung)

Advertisement

錯失及時改善黃金時間

老人醫學內科顧問陳坤龍醫生(Dr Chen Queen Liung)表示,很多時候患者在複診時,很難清楚向醫生告知或向醫生申訴“我有肌肉流失問題”或“我覺得肌肉變差了”等。

其實,不僅是患者,就連一些醫護人員也對它缺乏足夠認識,從而錯失及時改善肌少症的黃金時間。

那肌少症是否只是肌肉流失而已呢?或者有些人會以為“我又不是要健身,沒什麼大礙的”,其實這是對肌少症的傷害缺乏認識,因為若患者已有肌少症的症狀,卻沒有及時改善,那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傷害,包括增加死亡風險,所以,能越早發現肌少症並給予改善,才能減少不必要的傷害。

ADVERTISEMENT

她指出,以肆虐全球近3年的COVID-19為例,儘管它是屬於呼吸道系統的疾病,但這場世紀瘟疫卻間接造成肌少症的病例飆升。

因行動管制令(MCO)的實施,很多人無法出外運動,因此,以前常運動的被逼減少運動,少運動乾脆不運動,終日躺在沙發或床上刷手機,以致肌肉的使用量大大減少。

“多少人還記得在MCO期間,曾有一位醫生冒着被警方取締的風險,也要出門去跑步,其實,這位醫生絕非挑釁執法單位,他應該是非常了解肌少症有多嚴重,恐怕沒有人會預料這場疫情竟持續了這麼久,假如每個男女包括長者在這段期間完全不動的話,那可以肯定的是,今天很多人已有出現肌少症,甚至已晉嚴重階段。”

此外,對整個環境所產生的慢性壓力如焦慮情緒,也會增加肌少症的形成,這是因為焦慮會影響人的睡眠品質,而睡眠品質的好壞對肌肉生成有絕對的影響。

睡眠不足加劇提早出現

她說,根據研究,當一個人持續兩天的睡眠時間低於5小時,那慢性壓力會促使皮質醇即壓力激素大量分泌,從而加速肌肉分解及肌肉合成速度下降,同時皮質醇也會造成身體出現慢性發炎及產生自由基,加劇肌少症提早出現。

“不僅如此,若是持續8天,每天的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

男性的睾酮水平可直接下滑10%至15%,

而睾酮分泌多寡直接影響了肌肉生成;

再來生長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可促進人體骨骼、

肌肉及器官生長,並且合成蛋白質及調節血糖等,

但它須建立在一個人在夜間有充足睡眠的情況下,否則就無法分泌。”

因此,她透露,常值夜班的男女更容易顯老及憔悴,原因就出在生長激素分泌少,因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若一個人的作息日夜顛倒就會造成身體機能出現紊亂包括影響激素分泌等,而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就會形成肌少症,甚至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 )。

另外,有些長者因牙齒退化而戴上假牙,以致有時會覺得難以咀嚼食物而選擇不吃造成營養不良,而攪碎的食物也有營養流失的可能性,同時若有其他共病如癌症或糖尿病等,甚至是病毒或細菌感染,都會使身體一直處於發炎症狀,還有若加上有抽煙造成血管出現阻塞,綜合以上因素都會加速肌少症的出現。

血液循環受阻形成發炎

而隨着點餐及速食文化的興起,很多上班男女常選擇點外賣,導致他們攝入更多缺乏營養的加工食品,造成身體負荷更重或無法把毒素排出體外,即血液循環功能受阻形成發炎,從而使肌少症更早出現。

她說,少接觸陽光以致無法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也是形成肌少症的因素之一;有一位70歲的患者,他在確診COVID-19後送院治療,大約住院有一週,期間沒有接觸陽光,結果在出院後體能變差了,人也很容易疲累,缺少能量也可視為肌少症的症狀之一,儘管保住了性命,但卻開始出現肌少症的傷害,接下來必須給予針對性的改善,包括在飲食以及運動方面。

簡而言之,肌少症所影響的不僅是外觀,甚至會引發諸如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疾病,這包括了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糖尿病、癌症或憂鬱症及焦慮症等,而且也增加確診冠病的幾率,或確診後住院甚至死亡風險等。

“對長者而言,肌肉質量的變差或也增加他們跌倒風險,因為肌肉與骨骼是‘難兄難弟’,當肌肉質量欠佳時,骨骼的骨質也會流失,造成長者失去判斷及平衡能力,最後就是增加臥床甚至死亡幾率,因此把肌少症視為冠病的間接傷害並不為過。”

那肌少症是否一定是人看起來憔悴或皮膚乾癟呢?其實不一定的。

“肌少型肥胖症(sarcopenic obesity)亦屬於肌少症的一種,患者看起來和正常人沒兩樣,體重10年也沒有太大改變,但其實身體的脂肪及肌肉比例早已出現改變,即脂肪比例比肌肉來得高,這類情況在MCO期間尤其明顯,而它的影響不僅是長者或中年男女,甚至可延伸到下一代,特別是學習中的孩子。”

以MCO居家學習為例,很多孩子本應是在學校發揮活潑天性,但卻因疫情的緣故必須居家上網課,若加上有挑食惡習的話,那孩童從小就已埋下肌少症的風險因素,不過慶幸的是,孩童甚至是20歲的男女因生長激素仍持續分泌,因此仍有機會延緩肌少症的到來,但若是已經邁入3字輩的男女就須格外注意。

在家可自行檢測的方法

根據研究,人體的激素分泌頂峰是在20歲時,到了30至40歲且有共病如糖尿病、或抽煙以及其他不健康生活作息,將會更快下降至剩下一半,之後會逐年下降,此時肌少症的影響也逐漸明朗。

中年男女或長者,為何看起來體重沒超標,卻會有肌少症呢?或者只是因膝蓋痛而求醫卻被醫生告知可能已有初期肌少症呢?

她說,歸根究底仍是在缺乏運動及正確飲食所導致,正如之前曾提及肌肉的生成有賴於運動、飲食、攝取足夠陽光,並且與身體分泌的激素有關,但因MCO造成運動及曬陽光機會缺少了。

“儘管在飲食中仍有攝取蛋白質,但肌力必須配合蛋白質攝取以及抗阻運動才能產生,這也導致了患者在不知不覺中肌肉量逐漸消失,而脂肪比例則悄悄上升,形成肌少脂多的體型。”

也因此當一名年齡介於40至60歲的患者申訴膝蓋痛時,醫生在診斷後發現有可能已出現肌少型肥胖的症狀時,卻不曉得該如何給予解釋,因為至今並沒有特別針對性的檢測可以確定患者是否已有肌少症。

她推薦一種在家即可自行檢測的方法,就是計時起立行走測試(Timed Up and Go Test),即擺放一張椅子,然後患者須自行站起來及步行至3公尺外,再轉回來步行3公尺及坐下;只要可在13秒內完成以上動作即合格,若超過13秒或可能有其他問題。

通過這項檢測可觀察患者的平衡感、步速及用力情況等,適合在家進行。

再來測力儀(hand dynamometer)也是一種簡單的儀器,即只要測試者可手握根據不同年齡達到不同重量即可,但若是無法完成有可能已有肌少症;若是要更加精準則可考慮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或生物電阻抗(bioelectrical impedance)等,但須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醫院皆有這類儀器。

從生活習慣改善 營養運動不可少

肌少症的形成更多與不健康生活作息有關,要延緩肌少症的到來就要從生活作息方面着手改善,包括正確的營養攝取以及合適的運動,並且要避免抽煙、喝酒、吃零食以及熬夜等惡習。

所謂正確的營養必須涵蓋優質蛋白質,這可以是來自優質牛奶或大豆蛋白,因為可提供肌肉和身體所需的氨基酸,再來就是可維持骨骼健康的鈣和維生素D;而膳食纖維則可維持腸道健康,Omega-3脂肪酸有抑制發炎的效果,不同維生素及礦物質也是不可或缺的。

可考慮口服營養輔助品

以上的營養除了可通過日常飲食攝取,亦可考慮如今在市面上可選購的口服營養輔助品(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ONS),它具有完整及均衡的營養素、優質蛋白質以及Omega-3脂肪酸,不僅符合肌少症患者的營養需求,且容易攜帶及使用。

至於運動方面,除了有氧運動(aerobic exercise)如跑步及快走之外,亦須加入抗阻運動(resistance exercise)如舉重、半蹲或站起坐下等,皆因抗阻運動可加強肌肉質量。

若是長者,若能力可及當然可進行健身房的訓練,但若是感覺吃力或曾跌倒並有陰影,那手扶椅子搖動雙腳,並把雙腳伸直,然後重複進行以上動作亦是可考慮的做法。

文 \ 何建興  整理 \ 梁盈秀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