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國內

發馬:免誤解揣測 用科學分析發佈接種數據

Advertisement

(沙亞南13日訊)發馬董事經理拿督祖卡耐說,對冠病疫苗接種的原始數據分析,須使用科學研究方式,並經同行審議(Peer-reviewed),以免出現可讓人錯誤詮釋及混淆的情況。

他是針對衛生部近日啓用的新網站“COVIDNOW”發表的分析報告,即聲稱每10萬接種科興、輝瑞及阿斯利康疫苗者中,分別有10.11宗、3.47宗及0.91宗突破性感染死亡病例,發表文告。

ADVERTISEMENT

他的文告提及,任何對冠病疫苗有效性的原始數據,包括衛生部近來在線上托管服務GitHub發布接種人口中死亡病例分析,都必須使用標準科學研究方法和框架,並經同行審議。

他解釋,這是為確保數據詮釋準確,避免出現錯誤猜測的情況,以及引發更大反彈,或對國家疫苗接種的努力帶來更多不良的偏見風險。

他認為,上述數據未經驗證,並指向公眾發布的原始數據須以當局詳盡解釋為指引,以免出現錯誤的詮釋和猜測。

祖卡耐強調,在當前危機下,數據對衡量國家冠病疫苗接種計劃有效性至關重要,但引發猜測和錯誤詮釋的數據將讓人混淆,掩蓋社區內的細微差別,並在公眾之間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惑。

他表示,有關報告顯然沒對指定數據提供清楚畫面,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論題專家的參與不足,如科學家及研究學者,因為分析報告是應科學分析、同行審議,並且獲專家小組的接納。

他說,臨牀數據高度依賴時間,並且需先進統計方式,以免常見錯誤,例如(樣本)選取、長度、時間和競爭性風險偏差,就像數據的收集應標準化,數據的分析也同樣須標準化。

“對疫苗接種狀態與完成接種/未完成接種的死亡病例通報進行的原始數據分析,沒經科學研究,也沒考慮到與死亡有關及其它關鍵參數的因果關系,有關參數在原始數據中並不存在。”

祖卡耐聲稱,沒經驗證分析中出現少量分析偏差的情況包括對接種疫苗後的死亡與未接種疫苗的死亡進行比較,與求醫行為和及早獲保健設施有很大差異;健康狀況和合並癥狀態,不能與每個疫苗組內有意義的死亡發生率進行比較。

他認為,考慮到上述情況,當局應盡快給予一個完整解釋,以減輕公眾對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恐懼,有關恐懼可影嚮政府即將為12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接種疫苗的任務。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