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發揮同理心 餵食有技巧 讓長者快樂用餐

(香港訊)“上星期餵媽媽時,她把食物吃進口裏,見到她盡力慢慢吞嚥;但最終只是含在嘴裏,無法吞下,最後吐了出來。”

黃婆婆的女兒吳小姐說,年逾90歲的媽媽患有腦退化,加上晚期腸癌擴散至腦部,最近出現吞嚥困難。

Advertisement

媽媽由自己吃得很好,變成現時一日4餐全是糊餐,每餐需要餵食至少1小時,令女兒心裏百感交集。

“有時你以為她吞了食物,卻原來一直含在口中,感覺失望又擔心,失望自己沒有令媽媽成功進食,擔心她沒有吃到東西,沒有足夠營養。”

照顧者需包容忍耐

很多照顧者跟吳小姐一樣,經歷親人因晚期病患引致吞嚥能力逐漸衰退,難免有很多擔憂,最怕是家人因食量低而不夠營養;照顧者甚至自責照顧不力,再加上長時間照顧患者,容易情緒低落,影響身心靈健康。

ADVERTISEMENT

餵食若遇到困難,照顧者可參考下列貼士:

1.了解進食困難背後原因

“當餵媽媽時,她的舌頭會頂出大部分食物;雖然她聽到指令,有時卻會做出相反動作,例如請她張開口,她會緊緊閉合嘴唇。”

“我們理解她因腫瘤擴散至腦部,無法控制舌頭及嘴唇。媽媽其實想跟從指令,只是現實做不到。”

並非每個照顧者都理解患者未能配合的原因,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否則容易誤以為患者“不聽話”、“跟我作對”和“不想吃”等,產生憤怒與失望等情緒,甚至責罵患者、強行餵食而引致雙方受傷。

對於照顧者的想法、情緒及行為,患者亦會感到自責、難過及無力。如果照顧者願意理解患者背後原因,多一份包容及忍耐;或會發現,患者已很努力進食,他們與照顧者都一同在努力。

2.進食軟餐減省準備工夫

吳小姐經社工介紹,嘗試讓媽媽吃照護中心準備的軟餐;過了一段時間,黃婆婆食量和吞嚥情況慢慢改善。軟餐由營養師及廚師研製,把營養濃縮在軟餐中,有不同款式及食物素材;照顧者減省買菜及煮飯的工夫,可爭取更多時間照顧患者,也騰出空間讓自己休息。

3.食物投其所好偶爾嘗新

吳小姐知道母親最喜愛吃蝦蟹,所以有時會買蝦餃和燒賣等點心,混合魚湯攪成糊狀給媽媽享用;又把香蕉、牛油果或葡萄加入營養奶做下午茶。

所謂“民以食為天”,即使在患病時,美食也會帶來快樂及動力。照顧者若了解患者喜好,預備他們喜愛的食物;間中讓他們嘗試新口味,也能為患者晚期生活帶來色彩。

4.身坐得直指示慢而清晰

餵食時,需要確定患者姿勢正確及舒適,身體坐直別東歪西倒;選擇適合餵食工具,如細匙羹或針筒(註:針筒要經言語治療評估後才可選用)。

照顧咀嚼能力較好的患者餵食時,每一個動作都要給予清晰提示,而且語速要慢;要時刻觀察患者表情及喉嚨的聲音,如有咳嗽、濁喉和多痰,便必須暫停餵食。

簡單的按摩可協助患者放鬆,如輕掃下巴和面頰等。別忘記定期請醫生、言語治療師及營養師評估患者的吞嚥能力,以調節進食方式、凝固粉劑量、餐膳質地及營養素。

最後,口腔清潔也十分重要,餐前餐後可以用溫水或鹽水洗口棒洗口,讓患者口腔舒適及衛生。

5.用鼻胃管先問患者意願

若患者因吞嚥困難而長期無法進食,照顧者需要考慮患者是否要用鼻胃管餵食,讓病人維持適當營養。抉擇時,照顧者可以先了解患者意願,如患者未能表達自己,可嘗試根據患者以往的傾向作估計,亦可與家人分享自己想法。

此外,向醫生查詢患者身體狀況,了解使用或不使用鼻胃喉的影響及建議。

預早計劃晚期照顧

面對照顧決定,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重要是作出一個最能配合患者身體情況及生活質素的決定。若能患者在清醒時,已商討及計劃好晚期照顧,照顧者可更容易作決定。

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不同困難與挑戰,吳小姐卻說:“我很感恩媽媽付出了很大努力活到今天!”希望大家不忘身邊患者正在與你一同為生命努力。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