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狂吃不運動 被盯上 減肥甩掉脂肪肝

(吉隆坡訊)脂肪肝屬可逆性疾病,腸胃內科顧問龍奕裕醫生(Loong Yik Yee)指出,早期診斷並及時治療可恢復正常,不過這需要花很長時間,過程必須循序漸進,不然會損壞肝臟,猶如瘦身不能操之過急,過度減肥也會傷害肝臟,1週減0.5至1.5公斤最為理想,不能超過1.6公斤。

Advertisement

“NAFLD是在沒有飲酒的情況下而患上的疾病,主要是肝臟脂肪變性,其被認為對肝臟有害。”

他說,肥鵝肝(foie gras)是一種使用過分的餵飼方法來餵飽鵝,再取它的肝而製成的食品,這些動物因被強迫灌食而患有脂肪肝。相反的,我們人類自願“創造”脂肪肝,也就是說我們不運動,吃得瘋狂,而出現過胖現象。

ADVERTISEMENT

逾70%患者肥胖或糖尿病

“其實,我們擔心脂肪肝會成為下一個肝臟疾病,因為肥胖症愈來愈普遍,這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導致。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至於B型肝炎和C性肝炎,因有了疫苗和藥物治療,所以不再是一個大問題。”

他說,現在的兒童越來越胖,如果他們在6歲患上脂肪肝,到了二三十歲這段有生產力的年齡,身體就會出現各種肝臟疾病,繼而影響個人甚至國家的生產力。我們要充分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他透露,因肥胖患上脂肪肝是很普遍的事情,超過70%的NAFLD患者都跟肥胖有關係,而超過75%的NAFLD患者患有糖尿病(脂肪肝病患有4倍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大約20%至80%NAFLD患者患有高三酸甘油酯和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和中風風險也隨之提高,因此患有三高的病人不得不注意。

“此外,體重劇降、基因問題、血清肝?水平升高、代謝症候群等患者都有可能被脂肪肝盯上,而且代謝症候群愈嚴重,患上脂肪肝的機率就愈高,這種情況會損害心臟及腎臟等。”

驗血觀察肝問題 不能常做肝活檢

龍奕裕醫生解說,肝臟與身體的500種機能有聯繫,每天24小時不停操作,即便累了都不曾向我們投訴,人們因此忽略了這個內臟的存在。當肝臟生病了,大部分病患不會感覺肝臟有何變化。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患有脂肪肝,即便有脂肪肝也無需大驚小怪,可以做進一步檢驗。很多病人死於肝癌,是因為多種併發症,如靜脈曲張出血、腹水、腎功能衰竭和感染所致,因此如果發現肝有問題,必須要儘早治療。”

“我們可以通過驗血觀察肝問題,如果發現血清肝?水平升高,可能是肝臟出現發炎現象。做進一步掃描,可以了解是否肝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癌。我們也可以做肝活檢,但不能經常做,因這會導致出血和死亡。患上肝病的病人,我們必須做整體分析,而不是單純肝臟治療。”

他說,在治療病人前,醫生需要了解病人有否家族病史和代謝症候群,確定病患的肝臟問題分期,然後做進一步跟進,如果肝臟出現脂肪變性,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因此跟進病人的病況是很重要的步驟。

無法代謝堆積肝臟 留意果糖攝取

如果要挽回肝臟的健康,還是要從我們的生活習慣做起。龍奕裕說,當醫生要求病人服藥時,是很困難的事情,然而要求病人運動、減吃不健康的食物,更是難上加難,這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如果每次病人複診,告訴他們要多運動,減少吃不健康的食物時,他們會受不了。其實,沒有最好的藥物治療,最重要的還是要處理三高問題。”

在飲食方面,他建議,要留意果糖的攝取,後者是一個很常見的食品,汽水和巧克力等都含有果糖,只要放一點點果糖,就可以增加食物的甜度。

“不過你可知道,在體內無法代謝的果糖,會堆積在肝臟內,然後轉變成脂肪,這對肝臟是有害的。 ”

從飲食習慣著手 減肥需循序漸進

飲食治療師黃曉薇(Eng Seow Wei)指出,要減少脂肪肝問題,就必須減肥。減肥不能用極端方法,這會導致身體出現問題,不過很多人就是要看到最快的減肥效果,緩慢的減肥方法容易讓人放棄。其實很多人不了解,瘦身是人生的一個改變,減肥當兒也改變了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

“我們的做法是,必須了解病患的體重、驗血報告、平時吃些什麼、嘗試過的減肥方法,同時了解他們為何使用的減肥方法會沒有效果。比方說,有些病人使用水果減肥法,攝取過多的果糖而導致肥胖,卻忽略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蔬菜的攝取。”

她說,有些人的概念則是不吃飯就沒問題。他們認為飯就是含糖分和澱粉高的食物,所以完全不攝取,殊不知,還有很多食物含澱粉,包括薯類。

“我一般會根據病患的飲食習慣而做小小的改變,並且依著他們的要求給予更多的選擇,比方說如果早上習慣吃巧克力麵包的病患,我會建議他們吃全麥麵包,偶爾可以塗上加央醬,再加一份水果,讓他們攝取應有的營養。同時觀察三餐的分量,如果其中一餐吃得過量,就要減少分量。”

她提到,病患的目標是1週減0.5公斤,1個月平均減2公斤,當他們看到減肥有成績時,他們會開始自我要求。她不會要求病患在1個月內完全改變飲食習慣,而是根據他們的能力範圍做調整。

“一個人能不能達成瘦身的目標不是因為困難,而是看他們要不要作出這個改變。”

好發於40至60歲女性 大馬病發率20至30%

龍奕裕透露,NAFLD病發率一般在15%至51%之間,在亞洲的病發率是5%至40%,且因國家而異,大多數病例發生在40至60歲之間,這個疾病在女性中更常發生,佔了65%至83%。

“大馬的脂肪肝病發率為20%至30%,其中3%引發肝硬化。在2013年,440萬名大馬人過胖,當中47萬7000名兒童和青少年過胖。”

他說,一項長達20年的跟進研究報告顯示,單純性脂肪變性患者發展為肝硬化的風險在0%至4%之間。相比之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患者發展為肝硬化的估計值有所不同,10%發生失代償性肝病(十分嚴重肝病)超過13年,25%發展為肝硬化超過9年。

肝脂肪堆積不理會致癌

“脂肪肝形成的原因是遊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運輸至肝臟過多時,肝細胞內FFA合成三酸甘油酯就會增多,當無法被氧化時,就會導致肝內脂肪堆積。”

“如果是由胰島素拮抗造成肝脂肪的堆積,它會促使增加三酸甘油酯的合成和增加肝細胞對遊離脂肪酸的攝取等。”

他提醒,當肝內脂肪不斷囤積時,累積過多的脂肪為脂肪變性(simple steatosis),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肝發炎(steatohepatitis,脂肪性肝炎)。如果不加以處理,就變成肝纖維化,隨之肝硬化,最後演變成肝癌。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