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漁穫減 人口外流 班台亞齊漁村盼發展獲新生

班台亞齊漁村具有百年歷史,前名為關帝亞齊,是Pantai Acheh的閩南語譯音。該村曾是亞齊人登陸檳城後的落腳地,村裡山林還遺留亞齊先賢的古墳,如今已被納為國家公園森林保護區。

Advertisement

這期間,班台亞齊也一度成為華人聚集地,特產蝦米、峇拉煎與鹹蛋等。然而,許多因素導致海洋資源逐年銳減,不少海產瀕臨絕種。

據悉,漁民在多年前已捕不到小蝦,蝦米特產無奈停產。

ADVERTISEMENT

只剩老人小孩守村

早在七八十年代漁業興旺時期,該村還有百間房子,人口逾千名,當中逾百人為漁民,停泊在媽祖廟前舊碼頭的漁船,至少有六十多艘。

但當地年輕人認定漁業是看天吃飯的風險行業,所以往發展機會更多的外州,甚至到外國謀生,而且當中很多年輕人在異鄉落地生根,只在逢年過節才回鄉。

該村人口因此逐年下降,漁業相應青黃不接,近年來更是一蹶不振,目前只剩下老人與為數不多的小孩守村,沒有年輕漁民,就連老漁民也所剩無幾。

僅剩600人口  10年後漁業恐絕跡

班台亞齊淺海漁民協會主席涂江榮說,班台亞齊人口僅剩600人,當地漁民對“人口老化”沒改善對策,最年輕的五十餘歲,最老的已有七十多歲。目前尚在操作的漁船只剩下32艘,只有老漁民堅持討海為生,自供自足。

現年58歲的涂江榮披露,漁業是班台亞齊的主要行業,如今海洋資源匱乏,蝦米早已停產,漁民唯有棄用七星網,改用綾網捕捉產量有限的大蝦、青殼蝦與午魚。

“現在年輕人都嫌捕魚生活很苦拒當漁夫。”

他呼吁希盟政府在明年財政預算案,續發放300令吉生活津貼給每名老漁民維持生計,否則生活料將雪上加霜。“青壯的一群外出謀生後很少回鄉,因此,老漁民還不能完全退休,需靠捕魚維持晚年生活,若生活津貼也丟了,將會對漁民造成很大的打擊。”

他說,2004年時,每張漁網才售35令吉,而今已經漲價至逾90令吉,成為老漁民的沉重負擔。

據悉,日漸高昂的漁船維修費還不包括在內,生活困苦時,漁民甚至落得延時修船的境地,若情況繼續,再過10年,預料這門行業會絕跡。

“漁民數年前棄用擱淺舊碼頭後,漁業發展局便在媽祖廟2公里外的紅樹林,另闢長約新600米的碼頭取代,只是往碼頭要道的是石子路,因此,漁民盼當局能撥款鋪路,免漁民交通工具受損。

換政府失300元生活津貼  69歲漁民入不敷出

69歲漁民駱南發已捕魚為生50年,不曾偷懶或放棄,只是在換政府後,他突然領不到每月300令吉的生活津貼,使他頓感彷徨,擔心入不敷出。

“我不清楚當局的審核標準是否有誤,既然漁獲減少了,漁民總不能每天以大船作業,偶爾也需用小船在岸邊捕撈,因此,當局不該隨意切斷漁民的生活津貼。”

他說,他和當地漁民的作息沒有不同,他們都是清晨6時出海捕捉“午仔魚”,中午12時又再出海捉蝦,一天兩趟很勤快,除非天氣惡劣才不出海。

雖然他和官員語言不通,在反映多次後皆不得要領,他仍積極向當局說出實情,並期盼能獲漁業局通融,讓他上訴得直,重批漁民生活津貼。

每年3個月難出海 漁穫大減前景欠佳

現年60歲的漁民陳清源說,他從小便討海為生,但海洋資源漸少,漁獲明顯變少,收入也大幅度“縮水”,顯見漁業前景欠佳。

“漁民年紀大了也無法去太遠捕魚,加上燃油費很高,平均每趟油費介於廿多至100令吉之間,若是漁獲有限,便會入不敷出。”

他披露,漁民收入多視氣象而定,天晴時得把握時機作業,否則雨季來臨無法捕魚沒有入息,就得找散工。“年輕人多選擇離鄉謀生,近的到吉隆坡、新山等地,遠的則直接到外國工作。若娶外地新娘,漁家遊子更留在外地發展,使得村子遺下不少空屋,老人與小孩,近年連托老人照顧小孩的情況也不多見了。”

他說,經濟差,老漁民必須自食其力,但每年至少有3個月不宜出海捕魚,即4至5月,與10至11月的雨季與季候風來襲期間。

目前,大蝦好市,每公斤批發價為45令吉,青殼蝦則售每公斤30令吉,但貨源都是少得可憐。

缺商機少就業機會  留不住年輕人

土生土長的61歲村民詹益山說,村民很渴望該村有新發展,奈何至今沒有就業機會與商機,留不住年輕人。

他的父親來自中國廣東潮州客家村,他們一家三代都在此生活,不曾離開,但也不曾看過村子有建設性發展。

“班台亞齊與國家公園為鄰,但村民盼望多年也沒有新發展,流失多年的人口回流無望,要是現在才建屋,恐怕也沒人會居住。”

他披露,現在海產銳減,年輕人若真要討海,也沒有太多收獲,況且漁民不希望後代辛苦,所以不鼓勵孩子當漁夫。

振華小學生人數銳減  振興校風致力招生

振華小學是班台亞齊唯一一所華小,由於人口漸少,學生來源也逐年下降,情況令人擔憂,所以,校方與董事部正積極振興校風致力招生。

振華小學董事長駱萬泉說,該校擁有齊全的廿一世紀教材,校內設施也逐步提升,他希望能獲得村外家長認同,把子女送到該校就讀。

“董事部近期將召開研討會議,探討克服新生減少和保校的方案。”

他披露,該校採小班制度,因此,教師在兼顧學生方面顯得更周全,學生也能更專注學習。

“我們希望振興學校計劃可帶動離鄉遊子回鄉,畢竟這兒是多代村民土生土長的地方,不能輕言放棄。”

他本身也是班台亞齊人,家族目前已傳至五代,雖然他也為了發展事業,而到外州發展,但他依然經常返鄉打理老家。

“儘管這裡已變老人村,我們仍期待當局設法發展,興建廉價屋,協助年輕家庭成員就業,或找商機帶動經濟,讓年輕人願意回鄉發展。”

全校明年剩28學生  吁湖內家長送子女就讀

振華小學校長李鳳枝說,該校秉持有教無類的愛心教育辦學精神,目前大刀闊斧提升校內設施,希望改變校風能提高家長信心,藉此拓展學生的來源。

她披露,她於去年7月上任時,全校只有33名學生,包括9名讀六年級的應屆畢業生。當時,報名入讀該校的新生只有3人,這也意味今年全校只剩下27個學生。

“後來,我說服一個學生遷回村,結果就有了28名學生。接着,我又建議住在新港的副校長,讓孩子轉讀振華小學,同時也帶動當地家庭送來一對姐妹花,學生人數就增至31人。可是,今年畢業生共有7個,明年新生只有4個,全校學生人數又得恢復28人,讓她再次頭大。

“我認為,從湖內駕車到班台亞齊很方便,半小時內就到校了,希望家長勿因山的間隔,看不到郊外小型學校的好處,儘量把子女送到環境清幽的振華就讀。”

她披露,學校教材與師資都沒問題,且有多媒體教學教室(Pembelajaran Abab 21),不考慮複合班教學,希望家長對小班制有信心。

她說,該校也把PA教室易名為更前衛的第二十一維空間(KAFE PA 21),以現代化的一體機實踐廿一世紀的教學法,就算有2間教室沒有智能白板一體機,教師也會以電腦教學提升學術。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終目的,振華不缺大型學校設備,特別是ICT設備。學校的舊廁所翻新後也很整齊美觀,我們還想參加廁所美化比賽呢!”

開闢校內菜園 促進師生交流

振華小學校長李鳳枝說,該校教師教學很有心思,主動付出,重質重量,學生也開心向學,對學校很有歸屬感,因此,每天出席率偏高,學生之間的互動能力更高。

她指出,該校前年還榮獲小六評估考試全檳100%及格率佳績,目前也保留公投選出模範生,學生都喜歡。

此外,她也呼吁校友與熱心人士鼎力支持,造福莘莘學子。

“振華小學目前無大型發展,硬體設施只需維修,有賴政府制度化撥款,如籃球場地面龜裂有待維修。目前也還缺乏活動基金,如聘乒乓教練、帶學生參與戶外教學、參加學聯運動會的費用。”

她歡迎民間團體或社會組織效仿拉曼大學的華文學會,辦慈善活動助該校籌募活動基金,目前,校方只在中元節、酬神與新春期間,向村民募款維持發展。

“學生們自律,遵從愛護振華的標語愛護校園,所以,校方允許學生午後回校打球,難得的是,畢業校友也定時回校幫忙老師,如家長校友齊參與今年畢業生一日遊活動。”她說,該校也開闢小菜園,提倡師生分享種菜與收成的樂趣,老師還親自下廚與學生共享佳餚。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