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滑水易傷上肢頭先入水傷腦 水上活動潛在風險

(香港訊)近年大熱的滑水(wakeboard)、無繩滑水(wakesurf),以快艇製造波浪推進,刺激好玩。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骨科羅英勤醫生指出,曾遇過一名患者,船家在她未準備好滑水時已起動船隻,繩索將她一隻手指纏住,結果手指被拉斷。

Advertisement

無繩滑水下肢受傷

他指出,滑水時需要用手拉住繩索,扯起身體,上肢受傷風險較高;而滑水要穿連接滑板的腳套,腳腕被鎖緊,受傷風險會少一點;膝頭、髖關節受傷風險較高。

至於玩無繩滑水,下肢受傷機率則較高,因玩家不受腳套限制,滑浪過程中亦牽涉較多下肢旋轉動作,故受傷部位與滑水相反,常見於膝蓋、十字韌帶、半月板及腳腕。

“滑水、衝浪這類水上活動,靠快艇在水上改變方向,利用船身重量傾側製造浪花,一般速度較快,受傷風險相對較高,較常出現急性受傷,如撞到船身、滑板而割傷流血,或四肢筋腱、韌帶拉傷。”

ADVERTISEMENT

腳先入水傷及韌帶

此外,參與水上活動時,不少人喜歡跳水或是滑水衝浪跳躍時失平衡跳下水,是否會受傷?

羅英勤說,大部分水上活動如直立板、衝浪均在水面上玩,“極其量是滑水可能會跳高少少”,距離水面不算太遠,衝力不會太大;故如非掉下水時撞在船隻、浮板上,一般只會因不斷重複掉下水的衝力,令腰背、肩膊有痠痛,較少因掉下水有嚴重受傷。

惟他提醒,“掉下水受傷風險與高度、水域深淺、入水角度及部位有關;當入水前位置愈高,加速時間愈長,着水衝力會愈大,增加受傷機率及程度。

例如滑水時跳高至1、2米跳水,皮膚微絲血管有可能爆裂,或令身體表面有瘀傷。不少人遊船河時,會在遊艇甲板跳落水。

他形容,行為就如“從高處墮下地面一樣,基本上你想到的受傷都可能有”;加上一般人未必懂得控制入水角度,“不懂用手卸力”,又不清楚水底情況,不論首先入水部位是頭部還是腳,都會對身體造成一定創傷。

他說,先入水的位置,受傷風險較高:若頭部先入水,即使未有撞到礁石,也有可能令腦部、頸椎嚴重受傷,甚至有生命危險。

“如是正面朝向水面,對眼、耳、口、鼻的影響較大,亦可能傷及腹部內臟,甚或內出血。以側身或腳先入水,也有可能傷及韌帶、筋腱,甚至骨折。故不建議隨便跳水,以免發生意外。”

先做熱身循序漸進

至於一些相對靜態、速度較慢的水上活動,如獨木舟、直立板、水上瑜伽等亦有風險。

以近年流行的獨木舟、直立板為例,不少人划獨木舟環島遊,圍着小島繞一圈。

“圍繞海岸線划艇所需時間較長,過程中要手執划槳不斷向前划,長時間做重複動作容易令上肢慢性受傷,如手肘、手腕肌肉勞損,肩膊旋轉肌受傷等。加上划艇時軀幹會扭動,或導致腰背慢性勞損。”

他提醒,任何水上活動都要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即使是獨木舟、直立板這類相對輕鬆的水上活動,若發現身體不適,如肩頸比較繃緊,雙手發力較困難,應及時在安全地方停下來休息,做簡單運動伸展肌肉,以免演變成慢性勞損。

“水上活動前應先熱身,增強關節、韌帶的柔韌度,同時做輕量肌肉訓練,提升身體肌肉、筋腱血液循環,不但可減少受傷風險,亦能增加活動的持久力。”

選擇活動量力而為

他說,玩水消暑,當然不想樂極生悲!選擇水上活動要考慮個人能力,還要顧及環境因素。

“活動前適當鍛煉肌力,評估個人能力,按程度選擇相應活動;同時要留意身體狀況,在有足夠休息、精神狀態下參與活動,危險度會較少。”

“環境因素方面,

風力會影響海浪的強度,

出發前應留意天文台風力級數表。

風級可分為0至17級,

若是業餘玩家,

0至3風級屬安全,

可參與水上活動;

但當風力達4級或以上,

不建議初學者出海玩水上活動。”

另外,擦傷、曬傷亦屬水上活動常見損傷。因此,羅英勤提醒,不建議穿拖鞋,因拖鞋隨時會卡在礁石中,令人跌倒;應選擇專為水上活動而設,不會輕易脫落的鞋。

“玩水上活動前亦要塗抹足夠防曬品,且定時補搽,以免曬傷。”

骨科羅英勤醫生

太緊張水中掙扎

穿救生衣也會遇溺

為安全計,不少水上活動會要求參加者穿上救生衣,這是否代表安全?

不諳水性,有穿救生衣便萬無一失?

救生衣可分為助浮衣(buoyancy aid)及救生衣(life jacket)兩款。

骨科羅英勤醫生指出,前者旨在增加浮力,但若使用者失去知覺,助浮衣無法將頭部托在水面,當事人仍有可能遇溺窒息;而後者在頭頸後方設有浮力裝置,可令頭部保持向上,避免遇溺。

惟救生衣體積較大,限制使用者活動,故玩水上活動一般會使用助浮衣。

注意安全
如不懂游泳,即使穿上救生衣(圖)亦可能遇溺,不宜貿然參與水上活動。

參加者須掌握基本泳術

他強調,若本身不諳水性,甚至不懂游泳,不論是參與速度快的水上活動,如滑水、無繩滑水,還是速度較慢的獨木舟、直立板等,都有一定危險。

因不諳水性的人跌下水一般都會緊張,甚至不斷掙扎,在上、下水的過程中較容易跌倒,導致皮膚擦傷,甚至是筋腱損傷。

“即使穿上救生衣,但在水中掙扎都有可能會遇溺,或飲了海水下肚。”

《水上活動中心安全指南》列明,參加者必須掌握基本泳術,能穿着衣服游泳最少50米;正確穿着救生衣╱助浮衣。

羅英勤也不建議不懂游泳的人只靠穿上救生衣,貿然參與水上活動。

上肢易傷
滑水時需要用手拉住繩索並扯起身體,上肢受傷風險較高。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