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地方

減緩暖化 餐桌革命 低碳飲食救地球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冰川以驚人速度溶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及引發異常氣候變遷,威脅人類生存。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禍首,國際社會持續敦促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一般理解,減排通常針對工業及交通工具,但你是否知道,其實高達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是來自食物生產鏈?

Advertisement

這意味,我們吃的每一餐都不經意排放溫室氣體,影響全球暖化速度。換句話說,只要我們願意在飲食習慣做小小調整,也有助拯救地球。

不過,究竟我們所吃的每一餐與溫室氣體及碳足跡有何關聯?近年興起的“低碳飲食”(Low Carbon Diet)又是什麼?本期《一週放大鏡》就與大家聚焦“吃”這回事,了解怎樣才能吃得更愛自己,也更愛地球。

ADVERTISEMENT

長大明白低碳飲食好處 張鍾霖茹素逾30年

國營電視台TV2華語新聞製作人兼主播張鍾霖自4歲起茹素,迄今逾30年。他從當初懵懂跟隨受宗教信仰影響的父母茹素,長大後才真正了解這種屬於低碳飲食的好處,他為自己加入飲食救地球行列感榮幸。

“我從小就不怎麼愛吃肉,祖母家逢年過節都煮許多肉類,我都不會搶著吃。我們一家當時從少葷多菜開始,慢慢轉為全素,整個過程大概三四個月,漸漸就習慣了。”

張鍾霖屬於蛋奶素食者。他說,以往素食選擇不多,而如今素食已越漸普及。

即便不是素食餐廳也會有素食餐點供素食者選擇,所以完全不成問題。

“大家只要打開手機應用程式‘GoVeggie Malaysia 大馬素食通’,就能依距離、營業時段、價格、食物種類等,輕鬆找到可品嚐美味素食的好去處。”

他說,一些人認為素食營養不均衡,其實只要不挑食,不專吃素料,而是多吃各色蔬果、穀類、豆類、菇類、堅果、紫菜等,就能攝取完整營養,反而讓人身心靈變得更輕盈,更年輕。

“除了工作時間在外用餐,我偶爾也會在家親自下廚,烹煮一些簡單的素食。我是半個潮州人,最喜歡吃潮州粥,鹵蛋、豆乾、青菜配白粥也可吃得津津有味。”

張鍾霖說,全球暖化越漸嚴重,而且也因為人口持續增加而面臨糧食短缺危機,素食及低碳飲食是值得推崇的飲食文化,要改變世界就從改變本身飲食做起。

別浪費食物少過度包裝 智慧採購適量烹煮

愛也鼓勵大家多選擇天然且新鮮的食物,避免加工食品,原因是加工食品不僅可能含有影響健康的調味料等添加成份,食品加工廠也屬溫室氣體排放源頭。

“加工食品一般都有包裝,有些甚至過度包裝,大家在食用裡頭的食品後,耗費大量資源製作的華麗包裝這時就會被丟棄,增加垃圾量,成為土埋場的負擔。”她提醒民眾智慧採購及適量烹煮。別買過量食材,也別煮過量食物,避免食物過期或吃不完,這不僅造成食物浪費,食物殘渣在土埋場腐化將排放甲烷。

林霏愛:減少溫室氣體 環保飲食有助減碳

檳榔醫院營養師林霏愛受訪時說,一般人聽到“低碳飲食”大多以為是“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其實它指的是一種可減低碳足跡,即溫室氣體排放的環保飲食概念。

她指出,溫室氣體主要有4種,即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及含氯氟烴。從農場、食物加工到運輸過程都會排放溫室氣體。低碳飲食概念是要選擇在食物生產鏈中排放較少溫室氣體的食物。

少肉多菜避免包裝食品

低碳飲食基本上有幾大基本原則,包括少肉多菜、選擇本地食材及食品、選擇當季食材、避免加工食品,避免過度包裝的食品,以及避免浪費食物。

林霏愛說,飼養禽畜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反芻動物包括牛及羊更會排放甲烷。甲烷是一種比二氧化碳破壞力強20倍以上的溫室氣體。若大家少肉多菜,就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她舉例,生產含100克蛋白質的牛肉、羊肉、豬肉及雞肉需分別排放約30公斤、27公斤、14公斤及12公斤二氧化碳;而生產含100克蛋白質的豆腐則只會排放約4公斤二氧化碳。

“從上述例子,大家可看出在排放明顯少二氧化碳下,就可從豆腐中攝取同等的蛋白質營養。在不妥協本身營養攝取下,也能保護地球。”

她強調,響應低碳飲食並不意味食物選擇受限就會營養不良,只要懂得選擇食物,就能攝取均衡及足夠營養。多吃蔬果反而能攝取更多微量營養素,有益健康。林愛提醒,全球人口不斷增長,資源耗盡及糧食短缺危機越漸嚴峻。據聯合國國際糧農組織資料,同樣在1英畝土地,分別能生產出2萬2680公斤番茄、1萬3608公斤紅蘿蔔、4536公斤青豆,卻只能產113公斤牛肉。動物科學期刊一篇研究報告則指出,生產1公斤牛肉所需要的水是生產1公斤穀類的31倍。這意味,在同等土地面積及水資源情況下,能生產出更多植物性糧食。

她指出,人們為了吃肉,而把大量植物性糧食如穀糧用來餵食禽畜,所生產出來的肉類卻只能滿足少數人。

“如果人們響應少肉多菜,甚至素食文化,直接食用植物性糧食,這不僅能透過減少禽畜飼養減少溫室氣體,更能餵飽更多人,助解決全球飢餓問題。”

彭文寶:推廣多項運動 檳州力創環保社會

檳州福利、愛心社會及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彭文寶說,州政府多年來積極推廣無保麗龍餐盒、不吃魚翅、五菜一湯、光盤行動、低碳飲食等運動,希望透過飲食文化,打造具環保意識社會。

不浪費食物是低碳飲食概念的原則之一,他坦言,要糾正人們浪費食物的陋習已非易事,若要人們完全接受並實踐低碳飲食概念,相信更具挑戰,各方還需多努力提高社會醒覺。

檳每日廚餘達700噸

“檳州每天製造約1750噸固體廢物,遭浪費的食物或廚餘就佔40%,相等於700噸,大概就是4架波音747客機的重量,可見州民浪費食物的情況多驚人!”

至於全馬人民浪費的食物則更令人咋舌,根據早前發布的一組研究數據,國人每天吃剩的食物重達1萬5000噸,足以填滿7.5個足球場或餵飽750萬人。

750萬人是個怎樣的概念?新加坡總人口約560萬人,汶萊人口約50萬。也就是說,國人每天浪費的食物足以餵飽新加坡及汶萊這兩國國民,而且還剩下一個多足球場的食物。

彭文寶說,丟棄食物將引來貓狗等害蟲覓食,衍生衛生問題;遭丟棄的食物被送到垃圾土埋場腐化也會散發甲烷。教育民眾不浪費食物是政府目前推廣環保飲食的首要工作。

“州政府同時準備與酒店及餐飲業者配合,收集過剩的酒店自助餐或宴席食物,重新包裝後分配給需要食物的弱勢群體,避免食物被丟棄,也助弱勢群體獲得溫飽。”

避免排放更多二氧化碳 建議選擇本地食材

林菲愛說,低碳飲食概念鼓勵大家選擇本地生產的食材及食品,原因是進口食物需經過較長運輸路程;路程越長,用來運輸的交通工具就會排放越多二氧化碳。

如果運輸過程涉及冷藏,也會排放含氯氟烴。“大家普遍認為進口的橙和奇異果是維他命C含量最高的水果,事實上本地水果番石榴才是冠軍。每100克橙維他命C含量為50毫克,每100克奇異果維他命C含量70毫克,但每100克番石榴卻富含200毫克維他命C,大家可別小看本地水果。另外,支持本地產品也能促進國家經濟。”

她說,選擇當季食材也是低碳飲食的原則,原因是生產非當季的食材需額外肥料、農藥及水,也需冷藏或保溫,這些都涉及能源消耗及碳排放。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