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減少副作用提升存活率 近距電療治宮頸癌

(香港訊)子宮頸癌在香港女性致命癌症中位列第九。2016年香港新症有510宗,其中39.4%已是第三或四期;病人接受化療和體外電療後,再緊接近距離放射治療,用更集中輻射劑量消滅腫瘤。

Advertisement

先瞭解出血情況再觸診

問:因陰道不正常出血或月經不正常而求診,醫生如何處理?

ADVERTISEMENT

彭:首先,要詢問病人的詳細病歷,包括疼痛問題持續多久?怎樣痛?會否影響日常生活和作息?然後,進一步詢問出血情況,是月經期間、經期與經期之間,還是性行為後出現?經量多少或受荷爾蒙影響,但異常出血就可能是瘜肉或腫瘤引致,所以醫生會先了解病人出血的情況再作分析。

下一步是觸診檢查,摸摸病人下腹、盆腔位置會否有硬塊、腫脹或異常痛楚。亦會用陰道窺器檢查陰道和子宮頸有沒有出血和異常增生,其後觸診看看有沒有異常硬塊和痛楚。接着以抹片檢查,採集病人細胞化驗,如有需要,會轉介作超聲波檢查。

有數性伴侶 過早性行為 子宮頸癌高危群

子宮頸癌與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 mavirus,HPV)關係密切,臨床腫瘤科醫生張天怡指出,HPV經由性接觸傳播到子宮頸時,令子宮頸細胞變化而導致癌症。

有多個性伴侶或過早有性行為,曾經感染性病,免疫能力低如愛滋病或其他免疫系統病症、吸煙等,都是患上子宮頸癌的高危因素。

子宮頸癌早期病症並不明顯,包括不正常陰道出血,例如月經中間或行房後出血,以及異常的陰道分泌。後期的病症包括骨痛、背痛、盆腔痛、雙腳水腫、大小便困難等。

醫生建議打疫苗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科醫生彭少良建議女士,甚至是男士接受子宮頸癌疫苗注射,令身體對HPV產生抗體。現時市面上最流行的是9價子宮頸癌疫苗,“9價”是9合1的意思,可預防9種不同型號的HPV,從而減低近9成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同時亦能預防陰道癌、陰唇癌、肛門癌和生殖器官濕疣。

張天怡補充,除了注射子宮頸癌疫苗外,有大型研究顯示,接受子宮頸細胞檢驗(又稱為柏氏抹片檢查),能夠減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透過定期抹片檢查,可及早發現子宮頸病變,阻止癌症形成。

“年齡介乎25至64歲和有性接觸的女性,應接受抹片檢查,如果連續2次結果正常,建議每隔2至3年再作檢查。65歲以上而從未接受過抹片檢查的女性亦可以接受檢驗。”

適用於乳癌頭頸癌

近距離放射治療是局部針對腫瘤位置,治療前病人需要接受電腦掃描,才能做好設計計劃,確保目標治療位置有足夠放射性物質包圍,而附近重要組織盡量不受影響,適用於頭頸癌、食道癌、膽管癌,乳癌及一些婦科癌症等。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近距離放射治療在近10年亦有不少新技術出現,例如磁力共振(MRI)影像導航技術便是其中之一。

臨床腫瘤科醫生張天怡解釋,傳統的近距離放射治療用X光定位,未必能清楚看到腫瘤的確實位置,而且為免病人要承受額外的放射劑量,整個療程只會用同一個定位圖;而MRI影像導航技術,除了可以準確定位,亦可以在每次治療前都掃描一幅最新的定位圖,配合每次器官和腫瘤的變化,使治療更為精準。

張天怡指出,MRI影像導航技術能令輻射更集中聚焦腫瘤,並能提升劑量,這技術可以增加根治機會之餘,也能減少副作用。

研究顯示,比起傳統用X光的近距離放射治療,病人5年存活率能提升10%以上,出現嚴重後遺症的比率亦可減少。

5年存活率達70%

◆問:如不幸確診子宮頸癌,不同期數分別會採用什麼治療方法?

◆張:早期子宮頸癌指第一至第二期A,主要以手術治療。在沒有其他危險因素的情況下,一部分病人可用局部切除方法保存生育或卵巢功能。標準的根治性全子宮切除手術,包括:子宮、子宮頸及旁邊的軟組織、陰道頂,以及淋巴清除手術。

如果癌症屬於第二期B到第四期A,綜合放射治療和同步化療是標準治療方案。體外放射治療(亦稱為電療)針對受腫瘤影響的位置、整個盆腔和附近淋巴結,一般需要約5個星期完成,再配合每個星期1次的化療。

在體外放射治療之後,會緊接近距離放射治療,一般做3至4次,以根治性的電療度數去消滅腫瘤。

約80%的子宮頸癌病人在治療後受到局部控制,20%左右會復發;5年存活率達到65%至70%。

15分鐘完成治療可出院

◆問:什麼是近距離放射治療?

◆張:近距離放射治療是一種局部的電療,針對特定部位。除了子宮頸癌外,亦可用於治療頭頸部、乳房、食道的癌症和術後的子宮受體癌等。做法是將密封的放射源放置在腫瘤或附近位置,讓高劑量放射源直接消除腫瘤。

以子宮頸癌為例,治療時會把管狀儀器放進子宮內,接觸到子宮頸腫瘤的位置,近距離以高劑量輻射殺癌細胞。過程大約15分鐘完成,大部分病人可以隨即出院。

子宮變形不宜近距治療

◆問:近距離放射治療有何優點?有何限制?

◆張:根據物理學原理,近距離放射治療更集中將輻射劑量針對腫瘤,而離開治療範圍愈遠,輻射劑量急劇降低。因此,以近距離放射治療醫治子宮頸癌,可以大大減少電療對子宮頸腫瘤四周的正常器官,如大腸、小腸、膀胱等的影響,減少副作用。

多年的醫學研究顯示,以綜合放射治療和化療再加上近距離放射治療晚期的子宮頸癌,能顯著提升存活率,平均延長4年。

不過,有些病人不適合使用近距離放射治療,如病情已到較後期,腫瘤影響子宮變形,找不到適當的位置放入儀器;或腫瘤擴散太嚴重,評估即使做近距離放射治療亦未能控制病情。

短期副作用尿頻肚瀉

◆問:近距離放射治療有什麼副作用?

◆張:由於病人接受近距離放射治療前,都要先接受體外的放射治療,所以因電療而導致的副作用難以單獨評估。

一般電療引致的短期副作用有:尿頻、小便赤痛,因小腸受影響而導致肚瀉等,這些症狀一般在完成治療後1個月內慢慢消失。另外,會有10%至15%病人出現長期副作用,即在完成治療後6個星期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如長期肚瀉、腸塞、直腸和膀胱出血,影響盆腔肌肉功能而導致大小便失禁等問題。

近年研發的強度調控定位放射治療(IMRT),適用於治療子宮頸癌,IMRT的放射線從不同角度進入腫瘤,有助分散對周邊正常器官的影響。有大型研究指出,此技術有效減少電療對腸道的副作用。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