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地方

浮羅榴槤專家 眼蒙技不老 林老師嗅出優質果王

報導:陳嘉瑩 攝影:楊瑞榮

Advertisement

 

(檳城19日訊)本可享受休閒的退休生活,他卻退而不休,每當榴槤季節到來,就會看到這位行動緩慢,視力模糊的退休老師蹲坐百年老家門外,清掃著一粒粒榴槤上的細沙枯葉。熟悉林宗興的人,都會稱呼他為“林老師”。

ADVERTISEMENT

 

林老師可說是浮羅人眼中的“榴槤專家”,因視力模糊,他都靠嗅覺及味道來分辨榴槤的品質。只要一聞,是好是壞的榴槤品種都無逃其“法眼”。

 

林宗興的榴槤檔就在浮羅山背本那拉山山腳下(Bukit Penara,靠近聖心中學)旁。今年因受疫情影響,他的榴槤檔生意冷清,只能依靠檳城當地人光顧。

 

雖然他左眼視力模糊,右眼也已逐漸看不清,但他依然堅持每天在家門外清掃榴槤及賣榴槤,給當地人樹立一個自食其力的正面典範。

 

林宗興接受《光明日報》訪問時說,其曾祖父曾在浮羅山背山頂上擁有一片園丘,種植橡膠、榴槤、山竹及椰子。他在11、12歲懂事後,就跟隨父親滿山跑,拾各名種榴槤。

 

“也那時起,我漸漸喜歡研究榴槤的品種,學習接駁名種榴槤樹。”

 

他指出,當時的他雖然經常往山上跑,但也沒忽略課業,早上去讀書,下午就到園丘幫助父親。

 

他坦言,他除了喜歡研究榴槤外,也喜歡傳授他人知識,因此立志要當一名老師。

 

後來在1956年英殖民時代,林宗興毅然選擇離開檳城到彭亨州教書。

 

他說,由於當時只有彭亨州提供師訓班,他不顧家人的反對,直奔追逐夢想,並開始他執教的生涯。

 

“家人當時很反對我到彭亨州,但我喜歡自由,最後家人還是讓我圓夢。”

 

他說,在我國還未獨立前,學生一般都沒有學習馬來文,老師們都只以英文及中文教課,他在完成師訓班後,被派到一所小學教書,教導各科目,除了英文。

 

遠在彭亨的林宗興難免會思家,他說,為了與家人保持聯繫,他每個學期都會抽空回浮羅探望家人。

 

時間一晃就是32年,直到1988年,他才從浮羅崇德小學副校長職退休,不過他退而不休,過後他到浮羅德教會紫濱閣當桌辦直到1991年。

 

也是那個時候,他的左眼視力因神經問題開始模糊。由於當時醫療技術尚未發達,以致林宗興的左眼在12年前全盲。

 

他形容,一開始他在檳城醫院接受治療時,每天都有不同的醫生輪流研究其視力模糊的問題。“我還記得,當時不停地進行眼睛的掃描與檢查,不過我的右眼視力,也不見得有改善。”

 

他說,後來轉到私人醫院,醫生當時說其左眼沒辦法恢復視力,於是把他推薦到另一家私人醫院,該醫院醫生告訴他,動手術後也只有50%成功率,最終手術還是失敗。

 

他說,左眼全盲後,他只能依靠右眼,奈何右眼也開始模糊了,曾有一度,他是完全看不到,需要家人扶著他才行。

 

“後來動了鐳射手術後,雖然起初看得比較清楚,可過了2年又開始模糊,如今是看不清一個人的五官,只能看到影子。”

 

年邁行動慢 粗活交外勞

 

由於視力模糊,加上年邁行動緩慢,林宗興雖幫人管理榴槤園,但一些粗活,比如拾榴槤的工作都交由外勞,而他只能負責掃去榴槤上的沙子枯葉及在其百年老屋裡售賣榴槤。

 

他育有1兒2女。他坦言,孩子都擔心他看不見無法經營榴槤檔生意,因此除了他之外,其兒子每年榴槤季節都會在老家協助他售賣榴槤,順便照顧他,而其女兒偶爾也會回家幫忙。

 

他說,雖然曾祖父有留下一片園丘,可到其父親繼承後,已賣出不少依格的地,到父親把園坵交給弟弟時,弟弟也賣了一些地,所以他目前售賣的榴槤,是來自於幫別人看管的果園。

 

他除了幫人管理榴槤園外,還幫人種植橡膠樹,在其視力尚能看得清楚時,他會去割膠、研究榴槤栽種法,以致精通名種榴槤樹的接駁。

 

多是百年樹 收成少矜貴

 

林宗興指出,在他管理的榴槤園中,種植了200多棵的榴槤樹,品種也達到了200種,雖不是人們常看到的名種榴槤“貓山王”或“黑刺”,只是些雜牌甘榜榴槤,他們家賣的榴槤,賣相未必最好,可是不少是百年老樹果王。

 

坦言,由於他所管理和種植的榴槤樹,一個品種才種植一或兩棵,榴槤成熟後每次掉下來才2至3粒,相比市面可看到的幾百粒“貓山王”,可說是可遇不可求。

 

每當榴槤季節的到來,園內的外勞都會把拾取的榴槤運送到擁有169年歷史的林宗興家中,一筐筐的榴槤堆滿林宗興的客廳,他拿起椰骨掃,一一掃除殘留在榴槤上的枯葉。

 

由於沒戴上手套,長時間觸摸著榴槤殼,林宗興形容自己的手比砂紙還粗,還說自己因視力模糊,都靠嗅覺及味道來分辨榴槤的品質。

 

他說,每年的榴槤季節,遊客都會慕名而來,雖然售賣的不是名種榴槤,但勝在價格便宜,一粒才十多令吉,因此深受遊客喜愛。

 

遊客除了向他購買榴槤外,還喜歡在其百年老屋前拍照留念,早在20多年前,人們還在用膠卷相機時,就有人因為其住家是全木板建造,帶有懷舊的特色而慕名前來。

 

他指出,除了做散賣生意外,他也有把榴槤批發給他人,可是因疫情的衝擊,榴槤小販向他拿榴槤的次數減少了,以致榴槤如今都堆積在家中。

 

 他說,研究榴槤品種是他從小的興趣,若不是興趣,早就無法堅持下去。

 

“每當看到榴槤樹苗茁壯成長,10年後長出許多的榴槤,會讓我感到開心與驕傲。”

 

他補充,他想趁還有體力時做自己喜歡的事,希望可以活到老,做到老。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