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新型冠狀病毒地方

沒工開 沒錢看病 母子斷糧揮白旗

報導:鄭智鍵

(大山腳10日訊)疫情延燒,沒完沒了的全面封鎖,讓捉襟見肘的弱勢群體失去收入,生活拮据,就連買一塊洗衣皂都成了奢侈品。在疫情折磨下,他們紛紛舉白旗,向社會發送求助訊號。

Advertisement

56歲的許裕民說,他是咖啡店散工,以掙取區區15令吉日薪來維持生活。他與40多歲弟弟皆單身,但弟弟常年寄宿員工宿舍,甚少回家,目前只有他與80歲母親張愛弟,同住在春江園祖屋。

陳國安(右起)、羅達新;黃雅玲(左起)、李金峰贈送物資予張愛弟及許裕民。

黃天龍(右起)、林錦發、羅達新、楊美美、田秋泉、伍窅鋒移交物資予白菜園弱勢家庭。

許裕民与80歲母親生活陷困,無助下挂起白旗求助。

ADVERTISEMENT

洗衣皂都成奢侈品

他說,自去年3月18日,政府實施行動管制令後被迫停工,至今1年多仍不曾復工,失去家庭經濟而面對斷糧困境。

他坦言,他們母子倆三餐溫飽全靠慈善組織布施,一旦家里的乾糧沒了,又沒布施活動,他唯有勒緊褲腰帶,能少吃一餐是一餐,連日常洗衣服的洗衣皂也都變成奢侈品。

“如果家裡沒乾糧時,我們就少吃一些,或者吃金旦麵填飽肚子,現在要買一些洗衣服的洗衣皂,或其他洗滌品都沒辦法,沒工開,沒收入,吃都成問題。”

許裕民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健康狀況欠佳;張愛弟則患有哮喘,不時會頭暈,雙腳無力,行動不便。他們都因為經濟壓力下,已經很久沒到醫院覆診。

張愛弟說,家里陳舊的腳車是兒子的老闆所送,也是唯一代步工具,雖沒房貸壓力,但生活開銷負擔及終日難以溫飽的困境,讓他們變得更焦慮和無助。

年輕時的張愛弟為幫補家用,做過除草工人、油棕採摘工人、清洁工等,各种勞力苦工對她都是家常便飯;丈夫病逝後,她更是拼盡全力養家糊口。

她說,她育有4名儿女,裕民是長子,次子則病逝數十年,三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偶爾回家;小女儿婚後居住在吉隆坡,也受疫情影響。

這次挂白旗求助舉動,是從一名親友口中得知,在家門口挂白旗向社會發送求助訊號,消息傳開後,大山腳魚池區自愿消防隊及大山腳積善扶助社上門贈予物資,解決燃眉之急。

村民代求助被指多管閒事

村民張錦華(57歲)的生活捉襟見肘,但她更不忍看著村里一些無依無靠的孤老及弱勢家庭,飽受疫情的折磨,而求助積善扶助社,救濟村里有需要的弱勢家庭。

她坦言,她這一份為村民尋求援助的“熱心”,不僅遭到一些村民的議論,甚至有者嘲諷她是泥菩薩過江,還多管閒事。盡管如此,她依然沒有就此打退堂鼓。

“我從小苦過來,我知道求助無門的痛苦,我不是富裕的人,我沒有錢去幫人,但我可以去求助有能力的人,請他們來幫忙這些有需要幫忙的人。”

積善扶助社接獲求助消息後,即送上救援物資、各類蔬菜及紅包給有需要的人。由該社主席拿督陳國安、署理主席林錦發、總務羅達新、財政黃雅玲、執行秘書伍窅鋒、關愛組主任李金峰、布施主任黃天龍、理事田秋泉及楊美美,分批贈送物資予受惠者。

白菜園弱勢家庭難抵疫情打擊下,紛紛舉白旗求助社會援助。

張錦華不懼嘲諷,求助積善扶助社救濟村里有需要的弱勢家庭。

老夫婦雪上加霜

村民楊漢福(74歲)与妻子黃蘭嬌(70歲)育有3名儿女,儿女們都已各自成家,而今卻因疫情影響生活,生活壓力劇增。

楊漢福說,他曾在布匹店打工,妻子是家庭主婦,如今年邁衰弱,行動不便,須依靠拐杖助力。在疫情打擊下,導致他們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七旬散工寄宿朋友家

來自柔佛的莊源泉(76歲,散工)說,早年前他离鄉背井到大山腳謀生,疫情爆發後,他無法回鄉,也沒收入,目前寄宿在朋友家。

“我現在沒工作,沒收入,寄宿在朋友家。這次也是通過新聞報道得知,有人生活陷困而挂白旗求助,所以我也姑且一試,希望有社會人士來幫忙。”

管制令延長父子斷炊

村民陳成吉(61歲)是清洁散工,工作不穩定,疫情爆發停工一年多,一直零收入。妻子早年因罹患癌症而离世後,他獨力撫養一名儿子,而今儿子18歲,剛中學畢業,在家待業。

他說,有時候家里揭不開鍋時,鄰居會煮一些飯菜送給他們父子倆吃。在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延長各种管制令下,鄰居生活也吃緊,他只能選擇挂白旗求援。

障友靠300元援金過活

村民陳慶正(58歲)是持有OKU證的啞巴,因罹患心臟疾病及哮喘,失去工作能力。父母在數年前相繼逝世後,他便獨自留守祖屋。他每月獲得福利部300令吉津貼,這也是他唯一的經濟來源。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