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正確照顧彌補先天不足 讓早產寶寶健康成長

(吉隆坡訊)近年來,不論在馬來西亞或世界大多數國家,早產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

兒科與新生兒顧問安妮塔醫生(Dr Anita Kaur Ahluwalia )

Advertisement

兒科與新生兒顧問安妮塔醫生(Dr Anita Kaur Ahluwalia)指出,早產兒可能面對各種各樣的健康問題。無論如何,只要及時獲得正確護理,便能將傷害減至最輕。

安妮塔指出,導致孕婦面臨較高早產風險的因素包括了高齡產子(35歲以上)、曾有過早產經歷、多胎妊娠(雙胞胎、三胞胎)、孕期的媽媽不夠強健、壓力,以及孕婦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感染(嬰兒受感染或媽媽受感染)等。

未滿37週出世屬早產

最常見的感染是B型鏈球菌(GBS)感染。 GBS是寄居於陰道和直腸的細菌,一般正常健康人群感染GBS並不致病,但卻是導致早產的主因,如果母體受細菌或病毒感染,胎兒也很容易受感染,導致早產。

ADVERTISEMENT

何謂早產兒呢? 她表示,妊娠期通常持續40週,只要滿37週或以上的就屬於足月兒,而早產兒指的是在懷孕未滿37週就出世的寶寶。

“早產可分為4個類別,

少過27週又6天的屬於極端早產

(Extreme Premature);

28周至31週又6天的為非常早產

(Severe Premature);

32周至33週又6天,屬於中期早產

(Moderate Premature);

34周至36週又6天屬於晚期早產

(Late Premature)。

至於小於22週出生的早產兒都難以存活。”

早產兒是否都將面對連串健康問題呢?安妮塔為大家大派定心丸,因為並不是所有早產兒都有健康問題。

“一般上是前面兩個類別的早產兒比較多問題,後面兩個類別的比較少問題。而大部分的早產兒屬於晚期早產。”

安妮塔指出,目前醫學並沒有任何方法或檢測可以辨別或“預知”哪個孕婦會早產,但是,如果曾有早產經歷者,機率肯定提高。而要預防早產,最重要是需定期進行產前檢測,了解自己的風險;產檢不僅能了解孕婦身體狀況,也能及時觀察胎兒的成長發育。

“懷多胞胎的孕婦早產的機率肯定高,因此,務必定期進行產檢,做好心理準備。”此外,孕婦也必須管理好壓力,維持健康飲食習慣、良好的孕期保健,肯定不能抽煙和喝酒。

首小時黃金護理時段

她透露,雖然無法“預知”哪個孕婦會早產,但在孕婦出現早產症狀時,醫生會在孕婦生產前為其注射加強寶寶肺部功能的藥物,因為強健的肺部對早產兒非常重要。

“在生產前,醫生會為早產孕婦注射兩支相關藥物。如果孕婦在生產前出現任何感染問題,也一定需注射抗生素。”

安妮塔表示,早產兒必須留院觀察護理一段時間,健康沒問題了,才可出院。出世的第一個小時,是早產兒的“黃金護理時段”。只要在這個時段及時進行正確護理,就可以減少早產兒並發症。

“早產兒出生後,其器官功能和適應能力較足月兒弱,必須獲得特殊護理。護理人員將監控好他們的呼吸系統、心跳、為他們保暖、提供餵養支援等,並繼續觀察他們身體的各個器官與部位,如眼睛、心臟、肺部、腸胃等,以針對問題提供護理。”

“早產兒需要的醫療輔助和治療包括置放在保溫箱中維持體溫,直到1.6公斤;呼吸窘迫者,通過管子、氧氣罩協助呼吸。不能喝奶者,只能吊水,過後再逐步增加餵母乳的份量,因為早產兒腸胃不像足月寶寶般強健。”

直到確保寶寶健康無憂,呼吸正常、餵養、心臟、眼睛等皆沒問題,也沒有感染與並發症,且體重達至少1.8公斤和34週後方可出院。

因此,她促請有早產風險的孕婦,必須謹慎選擇備有新生兒護理部門的醫院分娩,讓醫護員能及時針對早產兒不同的問題進行監控,及時給予協助及護理,減少並發症。

她促請家有早產兒的父母,除了配合醫護人員給予孩子治療之餘,最重要的是以母乳喂養早產兒。

採袋鼠媽媽護理法 餵母乳提供最佳營養

與足月兒一樣,母乳是早產兒的最佳營養。

安妮塔強調,早產兒首4至6個月,鼓勵母親哺乳。 “母乳肯定比配方牛奶好,尤其是早產兒,配方牛奶極可能會引發一些健康問題,喝母乳就能大大降低風險,母乳也容易消化吸收。”她也鼓勵母乳不足的母親,學習催奶餵養。

此外,她也促請早產兒母親採取“袋鼠媽媽護理法”,即長時間把嬰兒抱在母親胸口,保持肌膚接觸,模擬子宮內的環境,創造一種安心、舒服的氛圍,刺激其成長。

“餵養早產兒是極具挑戰的,因為除了消化和吸收能力不如足月兒外,他們可能無法有效的吸吮和吞嚥,甚至無力吃奶、嗆奶、嘔吐等,因此,必須耐心且正確的餵養早產兒。”

不足月缺乏吞嚥能力

她也提醒父母們,和足月的寶寶不一樣,早產兒的年齡有特殊計算方法。如果寶寶出世時只有25週,在15週後才能成為“足月寶寶”。

如果寶寶出世時是34週,一個月後,他屬於38周寶寶,並不是1個月大的寶寶。在養育過程,父母必須以矯正年齡來評估寶寶的成長過程。

安妮塔指出,早產兒由於器官功能發展不成熟,而需面對許多健康問題及並發症,這些問題可分為短期並發症和長期後遺症。出生時胎齡越小,發生並發症的風險就越大。

早產兒在子宮內沒有發育完善,因此通常體型偏小、體溫較低。相較足月嬰兒,他們一般缺乏吮吸和吞嚥能力,因此,在餵養上較具挑戰,需要餵養幫助。

“短期並發症主要影響的器官包括了眼睛、肺部、心臟等。就如眼睛,由於早產兒的眼睛尚未對外在世界做好準備。其他還包括了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呼吸系統發育不成熟,則可能出現呼吸窘迫、困難並發症。”

此外,早產兒最常出現的心臟問題是動脈導管未閉(PDA)與低血壓,導致心衰以及其它並發症。另外,大腦出血、難以控制體溫、免疫系統不完善導致感染等,也是早產兒有可能面對的風險。

受感染更是導致死亡率提升的主因。

至於長期的後遺症則包括了智力發展遲緩與學習障礙。

“無論如何,在出世階段,我們並沒有辦法可以測試早產兒智力是否正常或是否有學習障礙,這必須隨着孩子的成長繼續追蹤觀察。”

她提醒,定期檢查,持續觀察非常重要,如此,即可在發現問題時,立即給予治療。

注意衛生防染病菌 6個月才吃固體食物

至於出院後的照顧,最重要就是保護早產兒免於受感染。

早產兒出院後,日常照顧一定需注意衛生乾淨,千萬不要把細菌傳染給他們。首4至6個月也盡量留在家裡,避免到人群擁擠的地方,以防止感染細菌或病菌。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繼續哺乳。

“前面6個月僅能哺乳、維他命和鐵質,不能進食任何食物或飲料。一般足月寶寶可在4個月開始吃固體食物,但早產兒必須在6個月後才能吃固體食物,以減少腸胃負擔及敏感問題。”

“家長必須定期帶小孩去注射預防針,完整接種各種疫苗,讓醫護人員跟進觀察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是否受到感染等。”

她說,如果有發現成長遲緩問題,醫護人員將及時給予幫助,通過運動治療、遊戲治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的協助,以加強他們的肌肉、腦部發育等。

發育遲緩問題不普遍

“每次父母帶孩子來複診,醫生將通過大肌肉運動技能(Gross Motor Skill)、精細動作運動技能(Fine Motor Skill)、語言能力、社交技能、觀察其聽覺、視覺等,看小孩每個階段的成長是否達標。”

無論如何,她促請父母們放心,因為早產兒發育遲緩的問題並不普遍。 “所有生理上、發育上的問題在跟進觀察兩年後 ,一般都非常穩定,不會再有任何問題,兩年後要觀察的僅剩是否有學習障礙。”

她表示,雖然大馬並沒有相關的數據顯示早產兒的存活率有多高,不過,隨着醫學進步,相較往常,目前只要超過1公斤的早產兒,其生存率都非常高。

她安慰家有早產兒的父母別過於擔心,早產兒的問題雖多,但只要進行正確的護理與照顧,從孩子一出生就注意觀察、了解其每個階段的發展狀況、動作、智力發展等,在問題出現時及時求醫,適時補救,早產兒也能健康、快樂成長。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