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林玉裳登《國家寶藏》當守護人 講述神龕承載潮人精神

Advertisement

(檳城19日訊)近日登上中國電視節目《國家寶藏》的其中一寶是廣東省博物館的金漆木雕大神龕,而它的守護人是檳城的潮州人林玉裳。隨著這節目映入全球華人觀眾的眼球,海外潮州人對家鄉的情壞,也讓人深深的感動。

 

ADVERTISEMENT

檳城古蹟信託會主席林玉裳是首個海外華人,受邀成為“寶物守護人”的嘉賓。她在節目上講述身為潮州人的自己,如何受惠於潮州鄉團,最終投身修復家廟的緣由,以及藉由祠堂和神龕,帶出潮州人的價值觀。

 

林玉裳受邀當守護人嘉賓

 

自今年7月首次接到製作單位的越洋電話後,她先後到過廣州和潮州,並在12月2日在北京攝影棚完成拍攝。節目播放的影片包括她在韓江家廟錄製檳城潮州人守護寶物的宣言。此節目在12月16日正式播出,獲得不錯的迴響。

 

她接受光明日報記者的訪問時說,錄影的經驗讓她見識製作團隊的高效率和用心,精準地把握並傳達出潮州人的精神。

 

《國家寶藏》是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記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製作的節目,邀請藝人、博物館館長和文物相關者,介紹中國國家寶藏。

 

潮州金漆木雕大神龕是當集節目由廣東省博物館選出3項館藏之一,由藝人劉昊然和肖央透過演繹前段故事,帶出其文化意涵,過後再由林玉裳講述它如何影響了檳城韓江家廟的修復工程。

 

她在節目講述全檳唯一潮州式建築韓江家廟的修復故事。它曾在2006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殊榮。此前,張弼士故居和吉隆坡阿布瑟曼酋長故居(2000年),以及馬六甲青雲亭(2002年)也曾獲此殊榮。

 

林玉裳說,韓江家廟成為全球首個獲得此獎的潮州式建築。這份殊榮是連“發源地”潮州都沒有得過!

 

該獎不是因為建築或木雕修復成果而授,它重視的是非物質文化面向。

 

她強調,“如果因修復建築獲獎,很多古蹟都做到。它是維護非物質潮州文化而得獎。”

 

得獎評語是“修復後的建築採用先進的光纖照明系統,呈現建築內精彩細緻的裝飾。透過文化及教育性活動,韓江家廟也成功恢復了它的宗教及社會功能,再度成為社群精神的核心。”

 

此殊榮不僅加強了潮州人的凝聚力,冬祭出席人數翻了10倍,因身為潮州人自豪。同時,也激勵城內其他會館、家廟,以此為目標,積極投入保護古蹟。

 

不忍喪失古蹟獨特性

林玉裳義務修復家廟

 

林玉裳回憶2002年偶然看見韓江家廟重修圖時,潮州式的建築被改成有燕尾脊的閩式建築。她得知後,即刻買了高清相機,每天到那裡拍攝建築的不同部件,深怕它隨時消失。

 

“當時人們對修復古蹟的認知不足,會犯下以其他籍貫建築風格來修復自身會館的錯誤,導致喪失了原有的獨特性。”

 

求學時期跟弟弟領取潮州會館獎學金念大學的她,因這份恩澤而義務性投入修復家廟工作。

 

為說服會館諸公“以舊修舊”修復家廟,她祭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以爭取該獎項為目標。

 

家廟耗時18個月完成修復,耗資120萬令吉,於2005年完成。

 

神龕承載潮州人精神

 

慎終追遠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塑造本地華人的價值觀。祠堂林立的喬治市即反映了此。初下南洋的先輩,憂客死異鄉無親人理後事而設立祠堂,由宗親代為處理。至今家廟祭祖仍在民間盛行。

 

神龕供奉先輩的神位,最常見的是金漆木雕,多以細緻華美的雕飾,每個圖案都有吉祥的寓意,例如梅花鹿和仙鶴寓意官運亨通和長壽。

 

林玉裳說,“祠堂只是一種載體,神龕才是其靈魂。”

 

宗祠的神龕立著的是先輩的牌位,承載的卻是鄉親的互助,以及潮州人重視家族的精神。

 

她在節目上展示父親以當時一個月薪資購買的《中國的旅行》雜誌,父親少年離開後直到41歲離世都沒機會再踏入潮州。她首次循地址踏足潮州探問時,終於跟曾經將她父親抱在懷裡的堂姑相認,令她激動不已。

 

她告訴記者,年輕時不解為何家中長輩總是叮囑把錢寄給潮州遠親。後來,聽聞雙親皆到南洋而被留在潮州的親戚,被遠親義務性撫養長大。她因而珍惜可貴的互助精神。

 

詢及年輕一輩的社團參與度,她樂見年輕人的積極。她認為此成果主要來自社團的活力和中文報的影響力。

 

“年輕人除了積極參與會館活動,也覺得參與古蹟保護是很‘酷’的事情呢。”

 


相關視頻始於 1:21:00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