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國內地方

木偶戲班邀約爆滿 最高記錄一個月50多場

報導:鄭智鍵

(大山腳15日訊)每年中元節都是潮劇戲班搶灘的旺季,但疫情期間外國潮劇戲班無法入境我國、本地戲班轉型或改以播放潮劇等因素,導致大多數街區放棄潮劇演梨戲,而轉聘木偶戲演出。

Advertisement

隨著冠病疫情趨緩,今年各街區可以复辦中元節慶典,大山腳潮音新榮春班木偶戲暫停演出2年,如今疫后逆勢再崛起,從農曆七月至九月,一連三個月的邀約爆滿,最高記錄一個月50多場演出,每個月早晚演足30天!

大山腳潮音新榮春班木偶戲團員合影;右三起為張美晴、鄒宛均及黃芍衛(右一)。

潮音新榮春班班主張美晴接受本報專訪時說,去年農曆十二月神廟复辦酬神宴,木偶戲班才開始接到邀約演出。今年首四、五個月的邀約也不多,惟農曆六月越靠近,邀約倍增。

她說,木偶演出邀約翻倍后,她只好將一班數十名的團員,分為兩班人馬,各自負責不同場地的演出,除了檳威兩地,還有吉隆坡及金馬侖等外州的邀約。

ADVERTISEMENT

“農曆五月至六月的邀約開始增加,差不多一個月內有15天的演出。但,農曆七月、八月、九月的邀約暴增,而且多數同一天內有兩場演出,最高記錄一個月有50多場的演出,所以我們分成兩班,一班有7人左右。”

五彩繽紛的木偶特別吸引眼球。

張美晴也是第二代接班人,父親是70年代“老源正興”木偶戲班班主,精通各种傳統樂器,而母親也是戲班的鼓手。張氏四姐妹,即大姐美英、二姐美卿及三姐美貞自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學會唱戲、奏樂及操控木偶等技藝,個個從小已練就了一身絕技,操控木偶起來更是活靈活現。

張美晴透露,父親逝世后,母親也選擇放下木偶戲班的重擔,不再演出。直到十多年前,張氏姐妹才決定重振木偶戲班,并以“新榮春”命名,傳承父業。

張美卿坐在幕后,邊唱邊熟練地操控起木偶,舉手投足之間栩栩如生。

張美晴的長子黃芍衛(40歲)与妻子鄒宛均(28歲)異口同聲說,木偶戲漸漸式微,但至今仍有不少年輕一代對木偶戲大感興趣,尤其城市一帶總是特別吸引年輕人駐足觀賞与拍攝。

“也許我們多數在鄉區演出,村民對木偶戲已習以為常,相反,現在接到不少城市地區的邀請演出,尤其是旅遊胜地,國內外遊客都對木偶戲充滿新奇,都會停下腳步觀看和拍攝留念。”

接到不少城市地區邀請演出

鄒宛均說,她於2017年正式加入戲班拜師學藝,學習鼓樂,惟2019年疫情爆發后,停了兩年沒有學習。闊別兩年后,接到木偶戲的邀約,她也跟隨團員們一起參与演出。

她認為,傳統木偶戲特別有趣,木偶戲不僅僅是老一輩人喜愛觀賞,時下年輕人也不乏有懂得欣賞這門古老的傳統藝術,而她作為時下的年輕一代,她將繼續推廣与傳承這門老藝術。

“我們算是戲班的新人,學了一兩年,就遇到疫情爆發,停了兩年,最近又重新開始學習和參与演出,目前比較擅長鼓樂,對于听和唱戲還不太懂,但我們還是會堅持學習。”

木偶戲的敲鑼聲響起,即吸引男女老少趨前來觀賞。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