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國際

有效減冠病傳播率 殺菌喉嚨噴霧劑可抗疫

(新加坡25日訊)新加坡研究發現,在冠狀病毒傳播率高的地區使用一種藥房常見的可殺菌喉嚨噴霧劑,可有效降低冠病傳播率,尤其適用於疫情不受控的地區。

3037客工測試5藥物 評估染疫風險

Advertisement

根據報道,由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的臨床科學家設計的隨機對照試驗去年5月展開,維持42天。他們讓大士南客工宿舍當中3037名外籍男客工測試5種使用已久的藥物,評估個別藥物是否有效降低冠病傳染風險。

這五種藥物包括抗寄生蟲感染的伊維菌素(ivermectin)、維持免疫系統的維生素C加鋅(zinc/vitamin C)、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和聚維酮碘(povidone-iodine)和作為對照用途的維生素C。

客工宿舍當時處於疫情高峰期,調查對象年齡介於21至60歲,大致上沒有慢性疾病,適用研究項目中的藥物。該客工宿舍最終共1681人確診冠病。

那些每天服用500毫克維生素C的調查對象,有70%確診冠病,而每天噴三次聚維酮碘喉嚨劑的群體,感染冠病的人數比率為46%。

ADVERTISEMENT

羥氯喹也有效降低傳播率

研究也發現,曾被特朗普誇讚能有效治療冠病的抗瘧疾羥氯喹,也有效降低冠病傳播率,與聚維酮碘相同,試驗對象當中只有49%的人感染冠病。

維生素C沒顯著防疫功能

維生素C被普遍認為有防疫功能,但服用維生素C的試驗組的冠病感染率仍比其他四種藥物高,意味著維生素C沒有顯著的防疫功能。

此外,調查也發現服用抗寄生蟲感染藥物伊維菌素,卻依舊感染冠病的客工,出現癥狀的幾率較低,為8%,低於維生素C群組的15%。

報告結果本月14日發表在《國際傳染病學期刊》。研究報告的主要撰寫人,新加坡國大楊潞齡醫學院醫學系兼國大醫院神經內科高級顧問醫生薛志雄副教授解釋,重新調整現有藥物的用途是對抗疫情的重要國際策略。

“直到全球成功落實大型接種工作,戴口罩和安全距離等非藥物方案始終是唯一被證實能減少病毒傳播率的方式。”

防疫研究由國大醫學組織的臨床科學家進行,包括國大醫院感染科高級顧問醫生淡馬亞教授(左起)、國大醫院神經內科高級顧問醫生薛志雄副教授、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科研)古阿烈、國大醫院神經內科高級顧問醫生郭美琳助理教授,以及國大醫院普通外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哈特曼副教授。

文/圖:互聯網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