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智商下降出現反社會行徑 兒童鉛中毒影響腦發育

(吉隆坡訊)環境污染特別是重金屬污染導致中毒事件時有所聞,從幾十年前至今,重金屬污染是人民的公敵,也是執政者的棘手問題。

Advertisement

無奈的是,基於各種因素,它仍是人民揮不去的噩夢。在探討重金屬污染除了要提及無良商家的不法手段之外,也必須從生活細節中一一觀察,如果說空氣污染如煙霾或發出臭味的化學廢料有跡可尋,那用無形殺手來形容重金屬污染也不為過。

一年49萬人丟命

ADVERTISEMENT

腦神經內科顧問陳偉陽醫生(Tan Wee Yong)指出,在一系列的重金屬中毒事故,鉛中毒是相當普遍但也是危險性極高的一類,尤以兒童傷害更甚。

根據研究,一名兒童若受到鉛中毒影響,其殺傷力會比成人來得嚴重,這是因為他們腸胃吸收能力比成人來得好,但排毒能力卻不強,所以他們在接觸到鉛毒時,所攝入的含量比成人高出4至5倍。

“通常兒童是通過手與口的動作而攝入鉛毒,比如說把已含鉛的物品包括玩具放入口中,再來是他們的手腳觸碰到有毒的家具,而這些毒一進入到人體後,即會分佈在大腦、腎臟、肝臟或骨骼等不同器官,隨着攝入越來越多,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形成鉛中毒的悲劇。”

他說,居住在電池廠外的居民,或者是在工廠上班的員工也是高風險一族,皆因鉛可通過人的呼吸系統(支氣管)及消化系統(腸胃)等進入到體內,當含鉛的材料在燃燒後會形成鉛顆粒漂浮在空氣中,比如說電池、油漆以及汽油等。

“不僅如此,當一個人長期接觸到已受到鉛污染的水源及鉛管道、食物容器或化妝品等物時,就會大大增加鉛中毒的機率。因此若電池廠在處理廢料時稍有不慎,比如處理不當,那首當其衝遭殃的就是鄰近居民及員工。”

他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5年的調查,由於長期接觸鉛所帶來危害,造成有49萬4550人喪失性命,而因長期接觸鉛造成特發性智力殘缺佔全球人口12.4%、缺血性心臟病則有2.5%,至於中風則有2.4%,這也是全球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

鉛中毒不易診斷

“不得不提,鉛中毒對兒童的健康影響甚大,高濃度的鉛會影響大腦正常發育,尤其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從而造成兒童的智商下降、學習能力下降、無法專注、癲癇甚至會出現反社會行徑。”

他提到,至於成年人若長期暴露在鉛中毒的環境中,除了可能出現個性改變之餘。也會造成中樞神經傷害、關節痛、腦壓上升、頭痛、腹痛、性慾大減、不育或勃起障礙等症狀。

“另外,不管是成人或兒童受害者,他們都會有貧血症狀,惟鉛中毒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而且與很多疾病的症狀相似,並不容易被診斷出來,通常是累積到一定數量才會影響健康,造成慢性金屬中毒。”

罐頭勿放熱水加溫 不買色彩繽紛玩具

陳偉陽表示,那是否說不是居住在電池廠外的居民,以及不是電池工廠員工就與重金屬污染劃清界限呢?答案是非也。

重金屬污染早已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中,包括所吃的食物、小孩的玩具或日常用品等,因此在譴責無良商家製造環境污染的同時,人人也必須對生活周遭的重金屬污染有一定認知,從而讓自己及家人遠離不必要的傷害。

“就以餐桌上的海鮮為例,由於海洋逐漸遭到污染禍害,連帶海產也含有各種重金屬,成人在吃魚時應酌量攝取,至於兒童則因消化能力好但解毒能力差,因此應避免吃大魚,因為大型魚會累積較多的重金屬,而小魚則可多吃,有助於大腦發育特別是可加強社交與語言發展的能力。”

“此外,動物內臟以及加熱的罐頭食品亦是重金屬污染‘傑作’之一,前者是因為動物接觸重金屬污染後,就會累積在內臟以及骨骼等,若在食用時亦會把‘它’吃入人體,所以不建議多吃。至於後者,建議是不要把罐頭放入熱水中加溫,以免罐頭的重金屬滲出,應在一開封後立即把食品移出放在其他容器為佳。”

他提醒,玩具也是重金屬藏身好地方,比如說色彩繽紛的玩具,在塗料上常含有重金屬,倘若兒童不慎放入口中,相等於把重金屬放入體內,因此父母必須注意兒童的玩具,若有出現容易掉落的塗料,即可視之為劣質漆料,它不但重金屬含量高,而且危險性也非常高。

他建議,父母在購買前先認清標籤,至於兒童常用的文具以及飾品等也會有隱藏重金屬,比如鉛筆、色澤豐富的餐盤以及染色的髮夾等,父母都必須多關注。

“在預防方面,我會強調多吃各種新鮮水果蔬菜,保持均衡飲食,同時也要持續運動,讓身體健康,同時一旦出現上述曾提及的症狀,則應儘速求醫,不要諱疾忌醫,以免錯失搶救黃金時機。”

親密者握住手 減痛效果不輸止痛藥

醫學研究指出,若住院病人感受到疼痛時,有伴侶或親人在旁握住手,減痛效果跟服用止痛劑一樣強。

住院時光,無論醫護人員多親切、照顧多好,都叫病人驚恐,覺得有壓力。但醫學研究指出,若住院病人感受到疼痛時,有伴侶或親人在旁握住手,減痛效果跟服用止痛劑一樣強。

眾多醫學文獻指出,病人在生病及復元期間,有人陪伴,可大大減低疼痛、預防傷害性發炎,甚至可能有助於傷口更快癒合。

減痛明確證據

英國“皇家志願服務”(Royal Voluntary Service)慈善組織對200名護士進行調查,發現完全沒有人探視的病人,較不可能遵守醫囑,住院往往較久。但有人在場相陪,就有助於病人健康嗎?抑或此中秘密在於肢體接觸?

以色列海法醫院進行的研究,取得有人陪護可減痛的最明確證據。數十位女性志願接受實驗,讓學者把燒熱的金屬塊碰到她們手臂。第一次實驗時,女性的丈夫或伴侶就站在一旁,但沒有皮膚碰觸。

握住親密者的手

第二次實驗時,她們的親密者獲准握住或輕拍她們的手。結果發現,即便親密者近在咫尺,沒有接觸,對疼痛並無影響,但若有接觸到受測者的皮膚,痛感減少約一半。

科學家們指出,這種“親密者導致的止痛”對很多病人而言,力道強如止痛藥。

但究竟發生什麼事,而克服痛覺呢?科羅拉多大學布德分校對有壓力的病人進行研究,分析他們握住親密者的手,那時生理跡象有何變化。

結果顯示,病人及伴侶沒接觸時,呼吸、心跳及腦波全然相異。但握住手,那3項測量值就協調起來,心跳搭對,呼吸速度相同,甚至腦活動都同步。科學家相信,這種同步激發大腦產生止痛訊號,而減少疼痛不舒服。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