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早診早治更安心 40歲起檢查心臟

(吉隆坡訊)很多患者也有疑問,他們表示從來都沒有病痛,為何會忽然發生心肌梗塞?

其實並非沒有,而是健康問題一般上都被忽略了。

Advertisement

心臟內科專科醫生刁偉榮(Dr Patrick Tiau Wei Jyung)指出,很多人都沒有習慣做體檢,因此才以為健康良好。

有些患者心臟病發時,被檢查出已患有三高中的糖尿病、高血壓或膽固醇。由於從來沒去檢查,卻以為自己很健康,而心臟病可能已經有三五年甚至是10年了。

心臟內科專科醫生(介入性心臟及心臟衰竭專科)刁偉榮醫生
   (Dr Patrick Tiau Wei Jyung)

 

ADVERTISEMENT

如今大部份通波仔手術都通過手腕進行,安全度更高。

不做心臟測試怕動手術

“當病人第一次感到心口疼痛時,往往已是心臟病爆發的跡象。如果能及時送院搶救,就能把心臟的損害降到最低。也有一些病患在事發後一段時間感到呼吸困難才甘願去求醫,檢查時才發現心臟只剩不到20至30%的功能,又或者病人誤以為是胃痛,而往往錯過了最重要的搶救時間。另外也有些人覺得不舒服去休息躺一下就好,但有時卻就此醒不了……”

“很多年長者都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呼吁年輕人要告知父母,別讓他們對心臟病掉以輕心。”

至於要如何預早得知心臟是否有問題?

他表示,早年都是採用俗稱“跑步機”的運動心電圖(stress test)來測試,但它卻有局限,一般只能達到55至60%的準確度。如今可以靠CT掃瞄檢查,準確度可達80至90%,還可憑圖相看到哪一條主要血管阻塞以及是否有鈣化現象。

“心臟有3條主動脈,另外還有很多分支。若阻塞部位是在血管的開端,即使阻塞不太嚴重,也有可能會影響整個心臟的供血;如果阻塞部位是在小分支的末端,即使嚴重阻塞,對心臟的影響一般也不大。”

“一般是先看血管阻塞的程度才來決定治療的方向。

如果透過血管照影(angiogram)看到阻塞程度是50%以下,

大多數都不必動手術,只需吃藥控制。

但如果阻塞50至70%以上,

就可能需要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通波仔)了。”

原本阻塞的血管在經過先進儀器輔助的治療下,可明顯看出分別。

刁偉榮強調,要預防心臟病,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檢查。

健康飲食多運動不吸煙

“很多人買了汽車一定會定時拿去檢查,卻沒有考慮自己的身體也要定時檢查。有檢查就能在早期發現問題,那時也是最好的治療時機。若到了後期才發現,即使擁有再多的資源,再先進的儀器,但成功率往往也是有限,復原率也不可能回到當初。”

“雖說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健康飲食、多運動、不要吸煙,但只有少數的人遵從,除非有病了才會開始注重健康。因此,建議40歲以上最好做一次心臟檢查。如果有任何一種三高、吸煙、超重及有家族遺傳就更需要正視。”

診斷更精準 先進儀器提高療效

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縱然同類型的手術,卻基於先進儀器不斷的研發,而使心臟病可以獲得更好的診斷和治療成果。

OCT在通波仔的手術中扮演重要角色,它高清的素質有助達到更好的診斷效果。

 

刁偉榮分享以下較新穎的診療技術:

1)光學斷層掃瞄 使通波仔更準確

若血管阻塞,時下最普遍的手術就是俗稱“通波仔”的氣球擴張術。把受阻的血管擴張後,再置入支架將血管撐起,使血流恢復供應。如今的技術已從當初的腳部進展到手腕進行,相對來說更方便更安全,流血風險和並發率也更低。

很多做過通波仔手術的人有復發現象時,有可能是發生在之前輕微阻塞的血管或已變嚴重了,也可能是先前撐開血管的同一支架裡再次阻塞,又稱“支架內再狹窄”(in-stent restenosis)。造成這種情形有很多因素,比如吸煙、高血糖、高膽固醇(LDL-C低密度膽固醇)、沒定期服用清血劑(阿司匹林),也有可能是內設支架的因素(BMS純金屬支架)等等。

以動脈介入治療的角度,普遍的angiogram以2D的影像,觀察到的角度、清晰度和準確度有時可能不太理想, 這有可能會導致血管不能得到最完善的擴張。

要如何更好的掌握血管內的受阻情況,進而提升治癒的概率?科技的發達的確有助完善這方面的需求。比如血管內超聲波技術(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研發,它屬於影像檢查,能提供傳統血管造影(angiogram)技術所不能給予的資訊。

“只要把探頭放入血管內,就能看到血管內的實質情形。比如病灶的情況、阻塞的部位、管徑的大小,並提供病灶前後以及近端到遠端的管徑參考,需要裝置怎樣的支架等等,讓醫生能更精準的掌握病情,療效明顯被提升,預後也更好。”

但比IVUS更新一代的還有“光學相幹斷層掃描技術”(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CT)它和IVUS類似,只不過IVUS是採用超聲波技術,OCT則使用光學。之前傳統angiogram是2D的,如今的科技已達到3D甚至XD。相對來說,採用光速的OCT比IVUS更高清5-10倍,比例是1:1,在通波仔手術上使用它,能更精準的置入適合的支架,有助于大幅降低內再狹窄的概率。”

OCT雖然比IVUS更創新、看得更精細,但這兩者是互補的,OCT就像高清照相機的長焦鏡頭,然而IVUS則可以看整體和大幅地減少造影劑(contrast dye)的份量,更適合腎臟患者。

IVL的衝擊波有助震碎鈣化的硬石,方便置入支架以恢復血流通暢。

2)血管內碎石技術 以聲波震碎鈣石

以頻律震碎血管鈣化物血管阻塞雖說可以用通波仔手術撐開,但要看情況。如果是血管纖維化,可以用一般的氣球擴張術和置入支架。若屬於鈣化,使用一般氣球來擴張血管就等同以卵擊石,即使採用更高壓的球囊,也會有氣球爆開導致血管爆裂的風險。

如果鈣石沒有被消除,該部位就永遠不能撐開,即使在附近置入支架,很快也會再次阻塞。因此,早年唯一的選擇就只有做繞道手術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最新的則是血管內碎石技術(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IVL),借鑑自腎結石以聲波碎石的方式,採用衝擊波在嚴重鈣化的血管內,發放頻律震碎鈣石。

“這種方式就好比氣功師父以氣功來‘震碎’石頭。它是在導管內附有兩個傳感器,輸送特定的頻律來震碎血管內的鈣石。它對正常的血管細胞卻沒有影響,非常安全,也不必使用傳統的金屬鑽頭,對血管不會造成損害風險,過後就可以輕易置放支架。”

但這種安全性的方式也不是沒有弊病,由於每回只能輸送總共80次頻律的衝擊波,因此只適合用作局部性的治療;若是整條血管都鈣化則必須採用“電鑽”(Atherectomy)了。

冠狀動脈旋磨術(Orbital Atherectomy System OAS-360 CSI)

3)植入式監察儀 記錄心律

很多人都有心跳不規律的問題,可別以為屬小事。心跳頻律正常者,心臟可以有效地輸送血液,但若心律不整比如房室傳導阻滯 (AV conduction block),輸送率可能只50%或更低,使患者容易氣喘,也沒能力進行一些運動。

心律失調也有可能使血液倒流。最壞的情況是,如果血液不能輸送到頭腦或回流心臟就會暈倒,甚至有心臟停頓的風險。

嚴重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要使心律恢復正常,可以藉心臟起搏器 (pacemaker)協助。

由於起搏器必須永久性植入體內,因此不能胡亂植入,病人需要得到很準確的診斷才能進行手術。

但心跳是否不規律很難被監察,有時是因為心情緊張或其他原因。而很多時候也是間斷性發生,可能在家心跳很快,但在醫院卻正常,心電圖也沒有顯示異常,往往很難在短時間裡被確診。

雖然可進行24小時的心電圖(Holter Monitoring),但有些人一星期甚或一個月才發作一次,如果要掌握確實的情況,唯有採用“植入式心臟監察儀”(Implantable Loop Recorder,ILR) 。

這枝植入式心臟監察儀是置放在胸前皮下,它不需通過手術,只在皮膚割開一個小孔就可植入,一般5至10分鐘就能完成。它可以裝置在體內至少3個月或更久,並配合數據機。

在這期間,病患在家附近範圍走動,如果家中的數據機監察到病患心律異常,就會自動輸送到醫生的電腦,讓醫生能準確掌握病人的心律情況。一旦確診,就可以植入起搏器幫助調節心律。

無線起搏器,和膠囊藥丸差不多大小。

4)無線起搏器 調整心律

一般的心臟起搏器都有兩根電線一起被植入心臟。通常在植入後就會自行調整。當心律正常,起搏器就會在休息狀態,心跳不規律就會啟動以調節。

起搏器是永久性植入體內,當電池用罄後就必須更換。電池的使用率則視心律不整的程度而定。如果一天只需使用5至10%,就可耐10年以上。若嚴重心律不整,每天需要用上80至90%,可能5至7年或更早就要更換。

這種有線的起搏器約有50仙大小,兩條電線分別植入上心房和下心房,因此能感應並掌握整個心臟跳動的頻律並加以調整。

如今新一代的起搏器是無線的,體積只有一粒膠囊丸的大小,手術的創口也比有線的來得輕微。一般它被植入在下心房而非雙心房,因此是視病人需要而作選擇。它不能更換電池,一旦用罄,則需植入另一個起搏器。

文 \ aNGie    圖 \ 醫生提供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