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事業女友‧森林行腳修行‧ 攝影師出家建孤兒院

(八打靈再也6日訊)一名曾榮獲亞洲攝影比賽冠軍的專業攝影師,在成名後一點都“不快樂”,為了尋找心靈的養份、回到心中的追求,他在事業達到高峰之際毅然放棄名利與女友,剃度出家,遠到泰國北部森林行腳修行。當森林僧人的日子,他親睹泰北山區一批被遺棄的孤兒沒機會受教育,有者甚至被捉去當童工或賣掉,在於心不忍下,遂決定在當地創建佛法孤兒院,提供孤兒上學的機會,並教導孩子耕種、做飯和打掃,培養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將來做個社會有用人。

在森美蘭州出世,俗名“楊枋”的47歲永覺比丘(Ajahn Cagino)出家已17年,他是在數年前創立“法山基金會”後,這幾年來透過外界以及自己在馬新兩地主辦11場“法影雲水攝影展”募款籌措資金的方式,最終在2013年11月創建了孤兒院。目前,該院共收容56名7至18歲的孤兒,每一名孤兒由1至3名善心人助養。

Advertisement

永覺比丘接受《光明日報》訪問時,向記者展示孤兒院落成的照片說,為了方便孩子上學,他特地選在臨近市區中小學及大學的策略性地點建設孤兒院。

由3善心人助養一名孤兒

出乎意料的是,這所位於市區內的孤兒院絲毫沒有沉重的鋼筋感,反而依山而建,有天然大樹遮蔭、有潺潺山水讓孩子解渴和煮食之用,完全與大自然及森林親密貼近,綠意盎然的閒適環境非常適合居住及學習。

他說,孤兒院從購地、建築圖測、集資及興建都由他一群馬來西亞大學時期的好友及大財團包辦,自己則扮演中間人的協調角色,分文不收。

ADVERTISEMENT

“基於經濟考量,每一位孤兒院的孩子皆由1至3名善心人士助養,因此,在沒有更多善心人士加入助養計劃之前,孤兒院不能擴大收容人數。”

他披露,現在願意助養的善心人士僅剛好資助院內的56名孤兒,日後有能力,才會考慮增加收容人數。

“孤兒院秉持讓孩子自力更生的概念,所以,我們都讓孩子自行料理日常生活,孩子必須自己耕種、做飯和打掃,年紀大一點的孩子還要負責照顧年紀小的。”

他無奈地說,正因他的能力有限,他只能收容乖巧聽話且讀書成績較好的孩子。“所以,院內目前只收容7至18歲達學齡期的孩童。”

儘管永覺比丘是孤兒院的創辦人,但大部分時間他都是在森林裡修行,孤兒院則交由一名職員打理。(CLL)

屢犯錯被送走

孩子不敢造次

永覺比丘神情肅穆、不苟言笑,孤兒院的孩子都對他心生崇敬,不敢造次。他披露,他曾經將5名涉及在院內收保護費及偷竊的頑劣孩子送走,任憑孩子的公公婆婆哀求,他都不為所動。

“我給了他們3次機會,但他們屢勸不聽,我在沒法之下,才請他們離開。”

他強調,孤兒院並非感化院,他旨在協助那些想要唸書卻礙於環境所逼而放棄學業的窮困學生,因此,他不能讓品行不良的孩子影響其他一心向學的孩子。(CLL)

有名有利但得不到快樂

畢業於馬來西亞中央藝術學院的永覺比丘,年輕時是專業攝影師,曾獲四十多項攝影獎項,1990年更榮獲由大馬綠野集團舉辦的首屆亞洲攝影比賽冠軍,但是,這一切榮耀與成功卻無法讓他感到快樂。

“當時,我每月的收入最高可以破1萬令吉,我就在想,未來最多也只能這樣下去,無法再有更多突破。曾經有一名老闆願意出資給我開婚紗店,我就在考慮,要接受還是繼續這樣生活下去?”

他說,那段時期他不斷與自己對話,到底活著追求的是什麼?追求的不就是快樂嗎?“我已經有名有利,可是為何還是不開心?”

心煩意亂的他決定給自己兩天假期,沉澱及思考未來的出路。“我去了金馬崙高原,我非常喜歡接觸大自然,但是在那兩天假期中,我的心反而很亂、很急,一直無法靜下心,總想著要趕快下山回到工作崗位完成未完的事情。”

為了“快樂”,永覺比丘最終放棄一切,包括名利、成就、地位和漂亮的女友,剃度出家。(CLL)

難忘5孩子搶吃一碗麵

幾個孩子搶吃一碗麵的畫面,讓永覺比丘至今難忘。他說,有一次他隨山區老師去探訪一對寄住在親戚家的小兄弟時,5個小孩擠睡一張床上,他遂把孩子帶出去吃午餐,並為每人點了一碗麵,豈料,飢腸轆轆的孩子看著熱騰騰的麵,卻不敢動筷。

“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他們從小到大都不曾試過自己吃一碗麵,而是經常圍著一個碗,你一口我一口的輪著吃,所以看到一人一碗麵時,反而不懂該怎麼吃。”

他披露,他當時便做了一個舉動,即將所有的碗推到一旁,僅留下一碗麵在中央,孩子們見狀立即快樂的搶吃起來,吃完後,他再將第二碗麵放到中央,孩子們依舊你一口我一口的搶吃,就這樣一碗接一碗地把桌上的麵吃光了,這一幕深深的震撼永覺比丘的內心。

“這兩名寄人籬下的兄弟分別7和10歲,他們的父母已經去世,因此被領養回來。弟弟還小,不曉得父母已經去世,至於懂事的哥哥則顯得愁眉苦臉。”(CLL)

森林行腳間獲心靈富足

永覺比丘披露,在泰國森林行腳期間,他獲得心靈上的富足和快樂,然而,當他親眼目睹泰國森林遭到大肆開發,適合森林僧人行腳的版圖越來越窄小後,他擔憂50年後森林僧人將就此絕跡,遂重新拿起相機,拍下森林僧人在森林行腳修行時的一幕,作為記錄。

“泰國原本擁有27%的森林,如今僅剩下17%,很多地方遭到破壞,當地政府也將一些森林地圈劃成國家公園保留地,僧人無法進入有關範圍。隨著合適行腳的地方越來越少,30或50年後,所有僧人可能被迫走出森林。”

不會再拿起相機

相同的單眼鏡頭,同樣的掌鏡人,但拍攝的卻是不一樣的心境。完成記錄工作後,永覺比丘再度放下相機,重投瀟灑行腳修行的生活。

“我不會再拿起相機了,我行腳期間看見許多能夠得獎的畫面在我眼前出現,但我也只是看一看,因為我已經沒有得獎的心了。”

在雲水行腳的歲月,永覺比丘在泰國東、南、西、北部行腳不少於4000公里。(CLL)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