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國內地方

收成與成本失衡 傳統菜農放棄翻種

(大山腳29日訊)儘管目前蔬菜市价可觀,惟肥料成本飆漲及天氣因素,蔬菜歉收,以致收成与成本失衡,有菜農索性選擇放棄翻种。

魚池菜園的菜農孔光良(77歲)受訪時說,環境因素的變化,包括季節及氣候的轉變,導致他所种植的蔬菜,尤其是空心菜及莧菜嚴重受蚧殼虫影響,引發鏽菌,因此無法收成。

Advertisement

他說,冠病疫情爆發前,他所批發的菜价,最低价是1公斤約1令吉至1令吉40仙,如今則是1公斤約6令吉,雖然市价看俏,但他約半英畝大菜園卻沒有好收成,無法供應大量的蔬菜。

機械化種植短期即收成

ADVERTISEMENT

他透露,之前蔬菜最好收成紀錄,可達40公斤至45公斤,如今收成不足30公斤。然而,50公斤裝的肥料,從120令吉至130令吉,大幅度調漲至160令吉至170令吉,漲幅約50令吉。

“現在市場沒貨(菜),小販就搶到亂,市价也好,但菜園收成少了一半,這里排水溝治水問題長年無法改善,只要下半小時豪雨就淹水,一年淹好几次,現在肥料成本又起价,像我們這樣的傳統菜農,已經找不到吃了。”

他直言,新科技機械化种植法,在短期內即有收成,即便投資數万令吉,也很快得到回酬。

黃揚露:雨季太久

雨水影響蔬菜生長

同樣以傳統方式种植的菜農黃揚露(56歲)說,這次的雨季持續太久,從10月初(農歷八月杪)開始至今,几乎每天都下雨,雨水不僅會沖走肥料及農藥,酸性的雨水也嚴重影響蔬菜生長。

他也說,目前肥料、農藥也都漲价,种植成本大大提高,所以他選擇縮小种植范圍,甚至不得已放棄翻种,以降低虧損。

他坦言,沒有施肥及噴洒殺虫藥水,蔬菜外觀則會因虫害問題而品相欠佳,導致有關蔬菜滯銷,被迫丟掉大量的蔬菜。疫情期間,向他購買蔬菜的菜販減少,菜量更是驟減約10倍。

他透露,疫情前,他每天載到巴剎的蔬菜多達200至300公斤,都會有小販認購;疫情后,巴剎人潮銳減,菜販認購的蔬菜只有區區的20至30公斤。

他說,以前的蔬菜供應予大山腳市區、檳島及居林一帶,如今只有大山腳市區巴剎。

黃揚露三代都是務農為生,從祖父、父親到他都是菜農,他直言不鼓勵孩子接手菜園,希望孩子到外謀生,傳統菜農工作太辛苦又得不到相對的回酬。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