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伽瑪刀無創傷治腦瘤 患者免受輻射損害

(吉隆坡訊)腦瘤是一個統稱,指腦內異常細胞的形成。臨床上存在許多種類的腦瘤,可源自大腦的各種細胞組織,例如神經膠質細胞(glia)、腦膜(meninges)、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和腦神經(cranial nerves)等,腦瘤之命名和嚴重程度亦由此而定。

腦神經外科顧問石榮耀醫生(Dr Kevin Sek Weng Yew)提醒,除了根據細胞型態分成良性或惡性,腦瘤也可分成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意即源自腦組織之腫瘤,例如腦膜瘤(meningiomas)和星狀細胞瘤(astrocytomas),而惡性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則是最為常見的原發性腦瘤。

Advertisement

局部聚焦照射護腦組織

“繼發性腦瘤亦稱轉移性腦癌,意即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擴散至腦部。常見腦轉移的癌症包括肺癌、乳癌和大腸癌等。事實上,由於癌症十分常見,臨床上大多數腦瘤屬於繼發性,原發性腦瘤相對較少。”

“由於腦部空間有限,當細胞不正常分裂增殖而形成腫瘤,到了一定程度大小就會壓迫周遭區域而造成症狀。因此,雖然良性腦瘤不會侵犯附近組織,有時也會被歸為惡性。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腦瘤從1至4進行分級,數字愈高意味着其生長速度愈快,患者預後愈差。”

他舉例,腦膜瘤為第I級的良性腦瘤,

ADVERTISEMENT

而GBM被歸為第IV級,屬於高度惡性的膠質瘤。

有時,低級別腦瘤可能會“升級”,

例如從第II級逐漸演變成第III甚至第IV級腦瘤。

GBM可為原發(de novo)

或由低級別腦瘤惡化而成。

不過,第I級腦瘤幾乎不會惡化成第IV級。

他說,腦瘤的治療取決於腫瘤類型、位置和大小等,手術切除腫瘤仍是標準治療,可通過開顱或內窺鏡手術進行。手術目的在於不損害腦部重要功能,例如言語和運動功能的前提下,完全切除腦瘤(Gross Total Resection,GTR)。在術中喚醒患者的清醒開顱術(awake craniotomy)便是因為考量到這一點。

“一般而言,良性腫瘤在切除后只需監測追蹤即可,而惡性腦瘤在術後需接受口服化療和放療。因為即便從顯微鏡下觀察腫瘤已被切除‘乾淨’,仍可能殘留些許腫瘤組織或癌細胞,而放療的目的便是在於滅殺(sterilize)這些‘漏網之魚’。”

他提到,以往患者術後接受的是全腦放療,問題是對腦組織影響較大,約一年以後會開始出現併發症如失智。

然而,當時化療或放療的存活率都不高,患者別無選擇;如今隨着醫學的進步,標靶治療和免疫療法等顯著提升了晚期癌患的存活率,維持生活品質亦成重要考量。通過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如伽瑪刀(gamma knife),便可達到局部聚焦照射,保護正常腦組織免受輻射損害的效果。

切除腦瘤仍以手術為主

“或許有人會問,只接受伽瑪刀治療行得通嗎?歸根究底胥視腦瘤類型、位置和大小,以及醫生的經驗與能力。對我而言,合適且容易切除的腦瘤仍以手術為主,伽瑪刀為輔。因為實際地切除腦瘤能夠更快地緩解症狀,而伽瑪刀並非實體手術刀,腫瘤不會憑空消失而是逐漸縮小。”

“有時也只有透過手術將腫瘤組織取出化驗,才能判斷其為良性或惡性,因此在許多情況下手術仍屬於一線治療。”

他說,雖然如此,有時決定腦瘤的治療計劃是非常複雜的,例如當腦瘤位置較深或黏附在重要組織或神經時,最大限度地切除尤其困難。

舉例而言,當一名年輕的GMB患者被告知只有兩個選擇:接受手術切除腦瘤以延長壽命,卻會半身不遂;或不切除腫瘤以保有正常功能,惟壽命有限時,醫生和患者同樣難以抉擇。

“要知道GMB患者的平均預期壽命約12至14個月,不幸的是在全力治療下仍通常會復發。雖然伽瑪刀並非GMB的主流治療方法,但的確有一位78歲患者在術後通過伽瑪刀治療得以存活超過2年。”

他認為,無論是關於病情或治療選擇,建議患者選擇咨詢自己覺得安心和能夠解答疑慮的醫生。

“畢竟在做出重大醫療決策之前,尋求第二意見是有幫助的。”

先頭痛後嘔吐嗜睡

症狀可判斷瘤位置

頭顱是一個密閉空間,容積約為1.7升,而腦組織佔據約1.4升,餘下的空間充滿着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石榮耀說,試想像腦瘤忽然佔據了20至30毫升(ml)的空間,正常腦組織受壓迫,就會引起各種症狀。

他指出,腦瘤通常最早出現的症狀是頭痛,之後則是嘔吐和嗜睡(lethargic)等。其實腦瘤的症狀有模式可辨認的,像是會引起癲癇的腦瘤,通常生長速度較慢。一般上,在進行影像掃描之前,醫生就可大致推測出腦瘤所處部位。

左肢體無力腦瘤在右側

“舉例而言,感到左側肢體無力的患者,腦瘤應該是位於右側的運動皮層(motor strip);顏面疼痛、聽力下降或失去平衡等患者,腫瘤通常是位於後腦。”

“當患者無法言語時,腫瘤可能是長在布氏區(Broca’s area)附近,因為此處主要負責言語的表達;而若是患者能夠說話卻無法理解別人所表達的內容,則應該是靠近負責語言記憶與理解的威氏區(Wernicke’sarea)。”

他補充,一般上,腦瘤很少會導致患者忽然失去意識或昏迷。這類情況通常是發生腦血管意外,例如血管阻塞或出血引起中風。

腦神經外科顧問
石榮耀醫生
(Dr Kevin Sek Weng Yew)

局部麻醉當天出院 隨時可暫停療程

伽瑪刀又稱立體定向伽瑪射線放射治療系統,是利用192道由鈷六十(cobalt-60)放射性元素所產生的射線,如同陽光下的放大鏡可點燃紙張一樣,以亞毫米(submillimeter)精準度定位聚焦在一點,破壞腫瘤細胞的DNA,干擾細胞複製能力。

優勢在於無創傷和疼痛

石榮耀表示,伽瑪刀治療的優勢在於無創傷和無痛,且只需要局部麻醉,當天即可出院。患者需平躺在床上,并使用頭架(frame)或面罩(mask)固定頭部以防止移動。MRI掃描結果將被導入系統,由醫生計算出患者腦內病灶的三維空間座標。

他指出,治療過程中,四面八方的射線將集中照射在病灶上,而周邊正常組織因射線分散,所接受的劑量非常低,因此影響甚小。此外,若患者想要如廁或稍微一動放鬆身體,亦可隨時暫停療程。

“由於曾為超過600名患者裝置金屬頭架,這並不難,只是需要花一些時間將螺釘固定在患者的顱骨上。有些患者不適合裝置頭架,例如頭部有傷口或血管狀況不良,可採用熱塑性面罩(thermoplastic mask)固定法。”

“雖然位置無法像頭架般完全被‘鎖死’,存在細微的移動誤差,但是患者的舒適性所提升,也能以動作追蹤相機彌補不足。”

簡單病灶20分鐘可完成

他強調,伽瑪刀治療所需時間會根據病灶和儀器之新舊而有所不同。通常簡單的病灶耗時約20分鐘,至於複雜和多發性腦瘤可能需要1至2小時。曾有一名晚期乳癌患者接受伽瑪刀治療腦內30處病灶,時長約4小時。

“由於放射性元素都有半衰期(half life),會隨着時間而冷卻(能量消散),因此放射效果會漸漸降低,意味着治療時間可能更長。因此在使用了一定時間后,鈷六十需要被替換或升級,以維持治療效果。”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