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國內地方

峇冬丁宜聖母聖名堂 西馬首個教會設醒獅團

(大山腳11日訊)峇冬丁宜聖母聖名堂去年杪成立文化藝術團,積極發揚中華文化,今年還組成“聖馬爾谷醒獅團”,成為西馬半島首個成立醒獅團的天主教會。

Advertisement

 

新成立的醒獅團有18名學員,年齡介於7至18歲,當中有5名女學員。值得一提的是,學員當中有5人是非教友,參與者不必付費。

ADVERTISEMENT

 

黃炳隆神父(72歲)受訪時指出,成立醒獅團主要是讓學生在課餘時間,習得中華文化的藝術,通過舞獅活動可解除他們緊繃的課業壓力,將之視為一項運動。

 

他說,該堂向來積極發揚中華文化,讓教友們可更深入的了解中華藝術,獲得教友們的熱烈反應,他們也歡迎非教友參與醒獅團。

 

“醒獅團只是其中一項活動,其實每年華人新春大年初一,我們都有舉辦春節及祭祖活動,這是一個中西融合的方式。”

 

以往時,該堂都會邀請外面的醒獅團來表演,但自從有了自己的醒獅團後,便交由自己的學員呈獻表演,尤其是在新年期間,至今曾受邀出外演出4次。

 

醒獅團總務許渼娜說,天主教徒其實很注重文化承傳,除了春節,他們也歡慶華人慶典如冬祭、中秋節等,該堂也計劃成立書法班。

 

她說,當他們決定要成立醒獅團時,除獲得一些熱心教友的支持,一些非教友也報效舞獅器材,報效者包括教友歌手許文友、陳主意及非教友洪詩浚。

 

醒獅團領隊蔡迎迎說,目前他們著重於學員們的訓練,包括迎賓、采青等,待學員們熟悉後,才會出隊參賽。

 

“現在我們只有一對獅頭,希望熱心人士可以贊助我們一些器材或經費,目前醒獅團的經費,是之前的義賣活動籌得。”

 

她強調,習舞獅的孩子不會變壞,因為獅團講究的是紀律和團隊精神,希望父母親能把孩子送來學習。詳情可聯絡許渼娜 016-4773246 或蔡迎迎 011-20889585。

 

擬建新堂活動中心

 

峇冬丁宜聖母聖名堂於1840年在峇冬丁宜傳教,1928年建堂,是一座歌德式的建築教堂,佔地6英畝。隨著教友日益增加,該堂計劃承建一座新堂及活動中心。

 

黃神父說,新堂外觀將以帳篷的形狀呈現,預算耗資約370萬令吉,這筆費用不包括其他設備的開銷,他吁請各造踴躍捐獻。

 

他說,該堂的教友來自四面八方,包括峇都交灣、武吉敏惹、爪夷等地。

 

 

學員訪談:

 

趙師榮:讓孩子學習

 

趙師榮(40歲,技術人員)和黃薈惠(40歲,書記)夫婦自醒獅團成立初期,便讓3名兒子參與,希望讓孩子有個學習的機會。

 

趙師榮說,3名兒子胤勝(15歲)、胤锝(11歲)和胤騰(9歲)已分別掌握了擺獅尾、敲銅釟、銅鑼及打鼓的技巧。

 

“孩子們對醒獅活動非常感興趣,每次練習時間一到,他們都會來練習。”

 

陳素琴:助孩子解壓

 

教友陳素琴一家人到教堂參與活動時獲知有醒獅團的活動,孩子們都感興趣,於是便讓孩子加入,從中接觸中華文化,也當作運動讓孩子們解解壓。

 

她說,3名兒子呂協晉(12歲)、協哲(10歲)及協鍇(7歲)每次都很期待參與練習,協鍇也是團里年紀最小的學員。

 

“我的兒子很喜歡舞獅表演,協鍇一開始很怕舞獅,如今已能接受,目前正在學習打銅Y。

 

陳芷萱邀同學加入

 

陳芷萱(11歲)和陳儀恩(11歲)是同學,陳芷萱因為喜歡舞獅,所以邀請儀恩一同加入。

 

儀恩非教友,但父母很支持她參與舞獅活動。她們各別負責獅頭和獅尾,兩人合作無間,獲得領隊們的稱讚。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