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對症下藥 不走彎路 當爸媽不是夢

(吉隆坡訊)如何才能診斷為不孕症?婦產及不孕症專科醫生黃國崇指出,每當夫妻來看診,醫生會先問診,之後檢查丈夫的精蟲,若精蟲沒有問題,醫生會為女性掃描,檢查該女性子宮有否問題。在掃描裡,醫生會看到子宮有否息肉或肌瘤,卵巢有否囊腫等。

Advertisement

“若子宮有肌瘤,則會建議先切除,以提高受孕率。此外,醫生會檢查輸卵管有否阻塞以及抽血檢查女性的荷爾蒙。”

“若輸卵管阻塞病患仍想懷孕有兩種做法:一,進行腹腔鏡手術疏通;二,直接做試管嬰孩療程(IVF)。若男性的精蟲不活躍加上輸卵管阻塞,做試管嬰孩療程是較為直接的受孕法,只因該方法是無需經過輸卵管。”

ADVERTISEMENT

“若輸卵管僅阻塞尾端,醫生可嘗試使用腹腔鏡手術疏通,但如果整條輸卵管阻塞或阻塞的部分很接近子宮的話,則不建議進行腹腔鏡手術,只因疏通的成功率不高,因此使用腹腔鏡手術疏通輸卵管提高受孕率是胥視病況而定。”

人工授精成功率僅20%

“醫生在各檢查後確保了精蟲正常、荷爾蒙正常及輸卵管通暢仍無法懷孕後,便會使用藥物提高女性受孕率。醫生會先給女性服用排卵藥,以追蹤卵子的成熟度,等待成熟後便注射破卵針讓卵子排出。”

他說,卵子排出後的存活時間是3天,因此,建議丈夫在這3天里每日行房。若嘗試2至3個月後仍無效,便會建議使用人工授精法(IUI)。

“IUI的做法與之前的做法相同,女性先服用排卵藥,注射破卵針後排卵,不同之處是,我們會抽取丈夫的精蟲使用藥水活躍它們,再挑選優質的精蟲置入子宮里。”

他也坦白的說,IUI的受孕率其實不高,成功率僅15%至20%,20位女性進行IUI僅有3位成功受孕,價格大約1千令吉。若進行了幾次IUI仍無法受孕,則必須進行試管嬰兒療程。

IVF選擇短期療程 排卵期打15針

黃國崇指出,醫生会先建議女性進行IVF選擇短期療程(Short Protocol),在排卵期間注射15支排卵針,當在注射第六或第七支時,再注射抑制排卵劑,其目的是刺激卵巢中的卵泡成長,預防提早排卵。

“當卵泡成熟後,醫生便會在36小時內進行取卵。在取卵過程里先全身麻醉約一個小時,這時醫生就將精子自然導入卵子,結合成為胚胎。”

“自然導入或卵子質量會影響受精率,這時再進行胞漿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其方法是直接將精子準確的注射進卵子,以提高受精率。”

受孕率胥視女性年齡

他解釋,精蟲與卵子結合後,可在第一天看到從一個細胞變成兩個細胞,直到了第三天,胚胎已發育到8個細胞,醫生會在第五天將胚胎放入子宮里,即所謂“囊胚植入法”(Blastocyst)。

這种植入法的受孕率較高,不過,這還得胥視女性的年齡,若40歲以上的女性成功受孕僅有2成,只因卵子老化會造成基因突變并減低受孕率。

為什麼是第五天植入會提高受孕率?他說,醫生從女性抽取了10個卵子與精子結合,并加以培養,在第三天或許剩下四五顆,但仍然難以用視覺判斷剩餘的胚胎質量,若“以貌取精”植入子宮,可能會導致受孕失敗,而第五天存活下來的胚胎才能完全看到其真正素質。

他補充,囊胚植入法是在抽取多個卵子之下才可進行,若抽取到少數卵子之下與精子結合,在培養第三天植入子宮仍有受孕的機會,培養胚胎最好的地方是子宮里而不是培養箱。若養到第五天,會怕僅有的胚胎無法存活,白忙一場。

胚胎染色體數目異常 導致慣性流產

研究顯示,多次試管嬰兒療程失敗、高齡、習慣性流產或不明原因不孕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因為胚胎染色體數目或構造異常,導致胚胎無法順利着床與繼續發育。

黃國崇提到,有一些醫院提供胚胎着床前染色體篩檢(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PGS),該檢驗目的是檢測胚胎之染色體數目或結構是否正常。

“PGS是在精蟲與卵子結合後的第三天,醫生會抽取胚胎的染色體篩檢,再等到第五天置入子宮,這樣就可大大地提升受孕率。這是第一種做法,另一種做法是在第五天才抽取胚胎的染色體篩檢,之後再冷凍它,以作未來懷孕用途。”

他說,PGS會加重試管嬰孩療程的費用,一般試管嬰孩療程(IVF)的費用大約1至2萬令吉,若加上PGS的費用,總額可超4萬令吉。

身体健康直接做試管

他舉例,若一名40歲的女性抽取卵子只有3至4顆,會建議她無需進行PGS,因為怕胚胎活不到第五天,於其等待及花費巨款篩檢染色體,倒不如在第三天置入子宮還有可能有機率懷孕。

“之前有位個案做試管嬰孩失敗了,但仍然有2至3個胚胎冷凍保存着,她想提出冷凍好的胚胎做PGS,因聽到某某醫生說PGS可提高受孕率至66%,但若將僅有的胚胎篩檢後結果是壞的,那就白白浪費了2萬多令吉,倒不如花6千令吉再‘賭’一次,有沒有就由上天決定。”

“丈夫精蟲無異常,妻子身體無疾病,醫生都會按部就班讓女性受孕,並不是便宜的人工受孕法就無法懷孕,只是機率較低而已。”

“若女性已屬高齡人士,又或男性精蟲太弱或太少,做IUI也無用,則會建議該夫妻直接做試管嬰孩。結論是,人工懷孕方法仍然是需要胥視夫妻身體狀況及經濟能力而定。”

請問醫生

沒有100%懷孕配套

Q1.我的輸卵管一邊阻塞,但另一邊通暢,是不是意味着我只有5成的受孕率?

A1.不是,懷孕率是一樣的。臨床上也有切除一邊的輸卵管,但不影響受孕,該女性甚至生了3個孩子,只有兩邊阻塞才會影響自然受孕的機率。

Q2.我今年39歲,在去年11月做了試管嬰孩,冷凍了2個胚胎。胚胎分裂到day5,素質為Grade A,決定在今年6月置入子宮,請問我的成功受孕率高嗎?

A2.39歲的女性受孕率大概20%,若是day5,受孕率可提高至30%左右。

Q3.我今年44歲,曾在39歲做了試管嬰孩,冷凍3個胚胎,也成功懷孕兩次,為什麼第三次反而失敗了?

A3.受孕仍然胥視子宮的狀況而定,年齡越大受孕率越低。若負擔不了試管嬰孩的費用,我都會勸夫妻省下這筆錢養老更為實際,若經濟可負擔這筆費用,那就只為了不後悔而嘗試,不過失敗了也千萬不要灰心。

Q4.包懷孕配套要多少錢?

A4.目前是沒有100%懷孕的配套,若真的要知道人工受孕成功率數據,可去英國或美國的官方網站瀏覽,因為目前馬來西亞暫時沒有管制,因而大馬沒有官方數據,所以讀者勿太相信廣告上的數據。

話說癌症:中醫怎樣認識病毒

中醫與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最明顯的區別在於西醫是“對病”,而中醫是“對人”。我們知道,西醫看病主要是針對生病的部位,找出致病的“敵人”,比如細菌、病毒、癌細胞等,然後設法消滅敵人達到痊癒的目的。

中醫也要找病因,不過中醫是根據外部“風、寒、暑、濕、燥、熱”等氣候變化,以及溫毒和疫癘邪氣的發生,對病人作整體評估後,在對“敵”作戰的同時調整患者自身的平衡,盡量以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方式來消滅敵人。

在中國歷史上,有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瘟疫”,僅歷代文獻記載,自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20世紀,中國發生較大規模的瘟疫就達700多次。那其實都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傳染病”,也是中醫在實踐中摸索和成長的過程。

在1684年荷蘭科學家安東尼•凡•列文虎克通過光學顯微鏡發現細菌之前,人類完全不知道細菌和病毒這些微生物是什麼樣子。但中醫很早就認為“瘟疫”的病因是各種看不見的“氣” 侵襲人類,所以把它們稱作疫氣、病氣、戾氣、癘氣、瘴氣、瘴瘧等。

賠上性命總結治病經驗

明末名醫吳有性的《溫疫論》開中醫探討傳染病學研究之先河,說“為病種種,難以枚舉……皆時行之氣,即雜氣為病也。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蓋當時適有某氣,專入某臟腑某經絡,專發為某病”。這“時行之氣”“ 專入某臟腑某經絡,專發為某病”正是流行傳染病的特征。

東漢的名醫張仲景經歷了漢未一場大疫:“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可見當時瘟疫的厲害,死人之多!他“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並根據自己診療病人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為後人治療瘟疫提供了最早最基本的認知。

其實,中國歷史上每一次的瘟疫都不相同。像流感、鼠疫、天花等固然是大有區別,即使同是流感,因病毒的變異、季節和地域的差異也會不一樣。中醫也就在治療的過程中不斷地認識疾病,不斷地總結經驗,甚至賠上自己的性命。

吳有性的《溫疫論》,將傳染病從“傷寒”中區分出來,“溫疫之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這是溫病學派形成的開始。後清代名醫葉天士著《溫熱論》,提出“衛氣營血辨證”,吳鞠通著《溫病條辨》,總結了“三焦辨證”,還有薛生白的《溫熱條辨》和王士雄的《溫病經緯》,真正形成了溫病學派,對臨床起了很好的指導作用,直到今天仍很有意義。

他們的實踐和理論使中醫形成了疫病成因與治療較為系統的認識,而且從那時起,中醫對接觸傳播、食物傳播、水傳播、蟲媒傳播等傳播方式也產生了一些直觀或隱約的認識。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