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尊重差異包容多元 性別平等教育反霸凌

(吉隆坡訊)傳統性別觀念,指的是人類只有男女兩性,而且通常女性處於相對弱勢。輔導與諮商博士郭富美出,性別觀念帶來的生活困擾,其中包括心理層面、職業選擇等問題。

“我們對性別的理解仍不夠,以為性別僅有男與女,其實,我們對性別的認知是需要擴大,尤其是對跨性別的認識。”

Advertisement

“雖然跨性別在世界里仍占少數群組,

這也是生理性別層面的區別。

另外,也有性取向的分類,

喜歡同個性別,這可稱為‘同性戀’或‘同志’。

ADVERTISEMENT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

或稱性傾向、性向,

是指一個人對異性、同性或兩性產生的持久情感,

喜愛、愛情或性吸引的現象。”

她說,第三部分是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意指一個人對自己性別的個人感覺。性別認同可以與一個人出生時的指定性別相關,也可以與之不同。性別表現通常反映一個人的性別認同,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雖然一個人可能會表現出與特定性別角色相一致的行為、態度和外貌,但這種表現不一定反映出他們的性別認同。

“一般上,我們都會喜歡自己的性別,但有部分人卻想過異性的生活,不喜歡自己的性別。”

不應用性別分類人

她表示,性別表達(Gender expression)也是其中一環,也可稱為性別特質/氣質,該部分是指特定文化背景下與某種性別相關的人的行為、舉止、興趣和外觀方面,特別是與女性氣質或男性氣質有關的類別。

“舉個例子,有些女性行為、舉止、興趣和穿着都與男性一樣,表現陽剛的一面;有些男性言語、氣質都較為斯文或陰柔。雖然女性可能在舉止、興趣和穿着較為中性,但不代表她們是同性戀者。”

她強調,重要的是自己清楚要的是什麼,所以我們不應用性別分類人。很多父母會擔心自己的兒子特質過於陰柔,甚至憂心是同性戀者,其實是無需過於擔憂的,因為若兒子真是同性戀者,父母也無法做出任何的改變。

“有研究指出,同性戀者在青春期已知道自己就是同性戀,但由於知道父母的觀點無法接受而不敢說出口,直到成年才勇於表達,但傾述對象永遠不是父母。研究里的群組還指出,父母都不允許他們的性別特質不符合預期,這也表示,父母努力在教育孩子不要成為同性戀者。”

她表示,每當父母知道孩子是同性戀者時,都會自責教育不好,但其實這與父母教育無關。性別少數群組雖然占少數,但會以社會的友善度而表達自己,以保護自己不遭到霸凌。

“該群組很容易遭到霸凌,心靈及成長過程也特別辛苦,這也是輔導員特別需要關注。在此呼籲讀者,對性別的認識需要開放,用更多的同理心了解他們(性別少數群組)。”

從嘴巴身體語言開始 教孩子尊重跨性別

郭富美說,男性只要展現女性特質就會被人霸凌,同學們都會作弄、鄙視、嘲諷或嘲笑他們“娘娘腔”等。

“有些跨性別者在街上被人打死,這些事件實在叫人心疼,因此,我們需要教會下一代尊重跨性別群體,學會接納,更不可歧視他們。家長或老師若看到跨性別孩子被人霸凌,應該要加以阻止,并要同學應與跨性別同學做朋友,而不是排擠。”

花名也是語言霸凌

“在了解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後,就要懂得接納性別少數群組,這過程是很漫長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可會是性別、宗族、語言、文化等,多數群組需要接納少數群組,不讓排擠或欺凌事件發生。”

她表示,霸凌事件在小學或中學都不斷地發生,最典型的是在廁所被人毆打,甚至被人扒光衣服。

以前跨性別群體在台灣不被重視,不過現在立了法,我們不能在稱跨性別者為“娘娘腔”、“娘砲”等字眼,此行為可稱為語言霸凌。

“其實,難聽的花名也可稱為語言霸凌,只要這稱呼讓人難堪,就足夠構成霸凌。霸凌事件更延燒至網絡世界里,網民以不負責任的態度,用粗俗的字眼嘲諷對方,甚至用粗詞辱罵對方。很多粗詞都含有性器官或性舉止的成分,而很多孩子在使用粗詞都不知其含義所在。”

“孩子只要明白粗詞的意義所在,就不會再用粗詞罵對方,試想,你明明很生氣對方,難道還要和對方發生性行為嗎?因此,尊重是從嘴巴與身體語言開始。”

遊走剛柔幸福感高 跳出框架困擾減少

郭富美指出,性別在大眾的想法里,仍存有不少的刻板印象,如在中學選擇科系時,多數人會認為男性會選擇理科,女性會選文科,但只要成績與喜好是沒問題,念什麼科系都可以的。

“選擇非主流的科系並沒有錯,父母應鼓勵孩子的選擇。舉個例子,普遍認為輔導員都是女性,馬來西亞的輔導員僅有2成是男性,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男性不夠細膩,難以輔導對方講出心聲。但從事輔導員的男性本身性格是敏銳及細心,在加上後天的培訓,男性也會是一個專業輔導員,此外,也別認為女性輔導員一定是溫柔細膩。”

問候顧及後輩感受

她說,性別與職業是沒有太大的關係,反而是後天的訓練較為重要,只有受過專業的訓練,才能符合大眾的職場標準。

“幸福感較高的人才可遊走與陽剛和陰柔之間,意思是,在陽剛時就會堅強,在陰柔時就會溫柔,而不是在個人性格里只有剛或柔。若個人性格里僅有剛或柔才是問題所在,過於陽剛者會自我為中心及孤立;過於陰柔者會忙於照顧別人,容易失去自我。”

“這也表示,幸福感較高的人有權選擇用什麼性格解決事情。我們只要跳出框架,接受事與物也增多,困擾也會隨之減少。只要‘可能’還有更多的可能,那我們就有更多的選擇。”

她補充,在農曆新年期間,很多長輩都會用“關懷”或“關心”的態度想知道後輩的感情狀況,以示好意,但是後輩單身與否其實是與前輩無關,因此,前輩在好奇問起後輩的感情狀況前請顧及後輩的感受。

“當看到後輩時,簡單問起生活或工作狀況就好了,而不是問對方幾時懷孕或有否拍拖等感情狀況問題,以免談話氣氛陷入尷尬。另外,問候方式的語氣、音調和口吻也極為重要,勿讓人聽得不自在。”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