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國內地方

大家都是自殺防治守門員 多關心多聆聽 助身邊人重拾正能量

報導:馮偉倫

(檳城12日訊)無情病毒肆虐,把一些人逼到了生活牆角;根據警方數據,我國今年首5個月,平均每天有3人選擇走上不歸路,情況讓人擔憂。其實,自殺並非突然發生,而是早有跡可尋,人人都是自殺防治守門員,用愛與關懷拉彼此一把,堅強度過人生低谷。

Advertisement

多數自殺行為並非突然發生,而是有跡可尋。大家只要平日多細心留意自己或身邊人的言語及行為,就能即時採取行動,防範悲劇發生。

《光明日報》透過視訊方式,邀請3位嘉賓討論自殺議題。他們是積極走動社區的雙溪檳榔區州議員林秀琴;檳城醫院老年精神病專科醫生兼“愛。生命”自殺防治協會主席鄭友耀醫生;及有32年前線輔導經驗的檳城精神健康協會義工蘇釗立。

林秀琴指出,其選區有不少處於中下階層的民眾,一家大小擠在狹窄的人民組屋,生活環境原本就很有壓迫感;受疫情及行動管制影響,他們不僅失去收入,還得長時間困在狹窄的家中,情緒壓力倍增,提高了家暴問題及自殺風險。

ADVERTISEMENT

“我在社區走動時碰到不少民眾對生活表示迷茫,媽媽尤其感到無助,除了面對肚子餓而哭鬧的孩子,還得承受丈夫的語言甚至肢體暴力。一些媽媽哭著對我說,她們覺得自己很沒用,想一死了之。同樣是媽媽的我,感同身受,也很心痛。”

林秀琴

民間近期掀起掛白旗求助運動,林秀琴認為,最令人擔心的是那種不肯求助,自己鑽牛角尖的;生活面對困境的民眾掛白旗求助,反而有助抒發憋累已久的壓力,減低想不開的風險。掛白旗並非認輸,反倒是不管多難都想要活下去的表現。

林秀琴組織義工隊,在遵守防疫標準作業程序的前提下,派發物資給掛白旗及其他有需要的家庭。其義工隊隊員包括一些在疫情期間失業或長時間在家胡思亂想,覺得自己很沒有用,是個累贅,認為消失了也沒人在乎的人。

“覺得自己沒有用,是自殺的普遍先兆之一。我希望他們加入志工隊後能有發揮的機會。派發物資過程中,他們就會意識原來自己也不是那麼沒有用,原來自己也有能力幫助其他人,漸漸地就會找回自己活著的價值和意義。大家愛心接力,產生連鎖反應。”

林秀琴再舉例,區內有一名育有2名孩子的單親媽媽,過去被丈夫長期家暴,打到半死,患上嚴重憂鬱症,幾度想要一死了之。這名媽媽早前加入其義工隊,負責整理食物銀行,看見領取食物者的笑容,驚覺自己原來能發揮一份力量。

“這名單親媽媽也正視自己的憂鬱症,到醫院接受治療。她在醫院時看到許多比她更辛苦的人,意識到自己並不是最不幸的那一個。她已漸漸走出死胡同,重拾對生命的希望。”

林秀琴指出,為有需要者捐助糧食等物資,不僅溫飽了腸胃,更暖和了人心。疫情或許把我們逼到了牆角,但彼此並不孤單,守望相助,大家都能夠成為照耀彼此的小太陽。生與死往往就在一念之間,我們的今天往往是昨天逝去那些人所奢望的。

她坦言,各階層人士有各自的壓力,要走出疫情困境,單靠心靈雞湯並不足夠,還得積極面對生活,實際解決問題。比如財務困境者,可尋求銀行或信貸諮詢與債務管理機構(AKPK)協助、調整生活及消費習慣、開啟新的技能及收入來源。

醫生:自殺是有跡可尋

鄭友耀醫生指出,多數自殺行為並非突然發生,而是有跡可尋。大家只要平日多細心留意自己或身邊人的言語及行為,就能自我檢視或察覺是否有自殺傾向,從而即時採取行動,防範悲劇發生。

鄭友耀

自殺的前兆及警訊包括提及自殺或死亡,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搜尋自殺方法,收集致死用物;反复出現死的念頭,心思圍繞於死的想法;陷入無助於絕望,看不到困擾的出路;感到沒有生存價值,慚愧內疚,厭恨自己。

其他先兆還包括交代身後事,把寵物或珍藏物轉增予他人;反常地向別人道別,或留下遺言;自我封閉,拒絕和家人交流互動;濫用酒精毒品,或進行高危險活動;一度嚴重憂鬱後,突然顯得格外平靜。

“若發現身邊人有上述情況,就可主動伸援手及傾聽;而若意識到自己有上述情況,就要有病識感,適時主動尋求協助,包括輔導或尋求專業鑑定是否患有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是否需要藥物治療。”

鄭醫生說,意識到自己有自殺傾向者,也可為自己擬定自殺防治安全計劃,包括先準備好可向哪些人或單位求助;做什麼事情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及可做些什麼讓自己身處的環境更安全。事先準備方案,心緒混亂時可以有所是從,讓自己度過自殺危機

他指出,一個人會自殺背後原因往往錯綜複雜,難以簡單歸咎於單一原因。正因如此,社會各方面包括個人、家庭、教育、經濟、環境、文化、體制、媒體、法律、支援制度對於構建良好防治自殺保護網都扮演重要角色。

“那些活下來的企圖自殺者,我問回他們,他們絕大多數都說,幸好我活下來了,當初面對的難關都已跨過去;現在回頭看,幸好生命沒有停止在那一刻,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疫情求助案增加

檳城精神健康協會義工蘇釗立說,疫情期間所接獲的求助個案增加,基於防疫標準作業程序,面談無法進行,輔導都透過電話或網絡進行。

蘇釗立

他指出,求助者當下最需要的其實是一雙傾聽的耳朵及陪伴,分擔負面情緒。

不少人心中或許有個疑問,撥打求助熱線,找個不認識的陌生人傾吐心事,真的能幫到自己嗎?蘇釗立回應說,恰恰好就是因為彼此不認識,求助者才能安心地傾吐心事,而輔導員也能給予最客觀的開導。

“一些人面對問題,害怕被親友同事知道,礙於面子,不好意思吐露心事。但透過熱線電話,你不需告訴我真名,過程及內容完全保密,你可安心地說你想說的。旁觀者清,我們也可與你一同分析你身邊有的資源,助你面對及處理挑戰。”

他也說,人人都可成為自殺防治守門員。守門員有三大基本步驟,即一問,二應,三轉介。問指的是主動關懷,積極聆聽,別讓對方獨處;應指適當回應、支持陪伴;轉介則是把需要協助者轉介給輔導員或相關醫護人員。

“過程中,聆聽者不要急於勸導、急於否定對方想法或譴責對方,這可能加深罪惡感及內疚感。也避免使用‘不要傻啦’、‘不要想太多’、‘明天會更好’之類的話語輕描淡寫對方面對的困境,更不要挑戰對方自殺。”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