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在失去中建構快樂 熟齡人生快活自在

(香港訊)如果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球賽,什麼年紀屬於上半場,什麼年紀屬於下半場?

香港政府以65歲界定為長者,可以申請各種長者福利和服務,而現時普遍退休年齡仍為60歲,將會延至65歲。

Advertisement

當然,每個人的人生期望和生活要求也不同,沒有一個絕對下半場分界年齡。若嫌“入伍”(50歲)太早,由“登陸”(60歲)起計算,人生下半場最少也有20年時間。

社會過去將60至80多歲的人士統稱為老人,形象較負面:窮、慘、弱。不過,近年退休保障、醫療科技、教育制度等提升,60歲以上人士,在外形、工作經驗、經濟自主上,與以往“老人”是完全不同框,他們關心自己外表、見多識廣、財政獨立,對下半場的生活有較高要求。因此,時下對他們的流行稱謂為:熟齡、凍齡、第三齡……。

每100成年人3有抑鬱症

香港人有多長壽?根據香港政府2019年統計資料,香港男性平均預期壽命是82歲,女性則是88歲,較30年前增加約8年,在已發展經濟體系來說,是最長壽。

ADVERTISEMENT

香港有多少熟齡人士?2020年香港人口約750萬,60歲以上人士接近200萬,佔總人口約27%,數目不少。

從事長者服務超過20年,見證新世代熟齡人士誕生,筆者過去大力推動改變社福界服務模式以應對社會新需要。作為資深社工,自然較關心心靈和社交方面的健康。筆者常常詢問熟齡人士快樂嗎?在2017年,香港衛生署長指出,

每100個成年人有3人是抑鬱症患者(3%),

而每10名長者便有1人有抑鬱徵狀(10%)。

從以上數據看到,

熟齡人士患上情緒疾病比例較整體成年人為高。

過去工作經驗告訴我,

長者在自我效能感降低、喪偶喪親、

沒有收入、社會地位下滑等情況下,形成負面情緒。

熟齡人生面對失去無可避免,重點是如何在失去中建構快樂。

美國心理學家南希(Nancy K. Schlossberg)在其著作Retire smart,Retire happy:finding your true path in life(意譯:聰明地退休,快樂地退休:尋找你的真正人生道路),分析退休人士6種生活形態,不同形態有顯著不同的快樂程度。

學新事物
退休後學習新事物,展開第二生命, 實踐未完成的人生夢想。

退休生活快樂程度不同

延續者——退休後,將自己專業持續發揮,可以是繼續正式地工作,如大機構CEO退下來後到小機構作傳承的工作;又或是出任非受薪的專業顧問和義工。

嘗試者——人生下半場,何妨展開第二生命,敢於冒險去實踐未完成的人生夢想。如學吹色士風,買下農場做有機耕種農夫。

享樂者——下半場就是要好好享受人生,毋須規劃,任時間流過,放鬆自由。如閒來玩玩高爾夫球,每天去吃美食,每月旅遊。

旁觀者——對過去工作和社會情況十分在意,時時關心時事,但甚少實際參與和行動。如熱中於收看各種新聞,關心社政,不過沒有任何社區參與。

尋覓者——不清楚自己人生下半場的生命模式和方向,對未來有點恐懼,有點擔心,但態度基本正面,不斷摸索和嘗試。常見於被迫提早離開職場的人士,他們並未預備好放下工作後的生活重心。

退避者——斷絕以前工作時的活動和朋友,退到狹窄的人際網絡,也放棄尋找新的興趣和生命定位。生活封閉,留戀過去,認為人老了就是沒用。性格孤獨、無聊的人較容易成為此類型。

生活失去重心躁鬱上身

根據作者分析,“延續者”、“嘗試者”和“享樂者”,此3類人心理狀態最為快樂,而“旁觀者”、“尋覓者”和“退避者”則容易出現負面情緒。

問題不難理解,“旁觀者”、“尋覓者”和“退避者”都是失落和失去了生活的意義和重點。熟齡人士沒有做好人生規劃和心理建設,在職場退下來或家庭責任完成後,整天無所事事。初期很輕鬆,不停去旅行,但一年半載過去,旅行也生厭了,各種生活考驗迎面而來,生活失去重心,變成躁鬱上身。

香港是一個重視物質、工作成功的社會,尤其馳騁職場數十年的男士,亮出卡片就是自信,“沒有銜頭”就像沒有了自我價值,若加上身體因年紀而退化,就更容易出現負面情緒。

有準備結婚的年輕人告訴我,結婚當天的安排,他們用了一整年時間來籌備,逛婚禮展覽會、試禮服、試菜、拍結婚照、伴郎伴娘開會討論流程、綵排……。

不過很少中年人告訴我,他們用了多少時間籌備可能長達20年的人生下半場生活。

球場上勝負是取決於下半場,而非上半場。上半場出錯了,下半場有時間追回,但若下半場出錯,則勝算難返。香港人精神是努力掙錢,努力工作,因此上半場我們可能忽略了與家人朋友相處時間,放下了自己的身體健康,更遑論滿足心靈的需要。來到人生下半場,什麼對你最重要呢?你想在墓誌銘上寫什麼?在紀念儀式上,別人懷念你什麼?

上半場辛勤 下半場享樂

撰寫熟齡快樂劇本,有3個簡單原則:

第一,放下。放下過去以外表亮麗、有名有利為成功,以自我為本的心態。去到下半場,要以有意義為目的。上半場追求成功,是小我之追逐;下半場講求意義,是大我之實踐。

第二,放鬆。不再囿於過去的角色:上司、決策人、一家之主……。從社會框框、傳統期望、別人眼光中釋放自我。放鬆後的我,安然接受自己的不足,願意尋求別人幫助,面對身體的衰退。

第三,放任。學習新事物,尋找和實踐年輕時的夢想。 “求學不是求分數”,此階段學習志在參與,擴闊圈子。聆聽自己內心聲音,將自己赤子之心再顯露。

筆者是踏入人生下半場的過來人,他的人生劇本撰寫得匆匆忙忙,退休前擔任機構總幹事時,忙碌工作讓自己放輕了退休規劃和預備。做了“尋覓者”一段時間後,最後明白工作型的自己,還是喜歡在專業上繼續發揮。他感恩來到現時的機構,以“延續者”角色,放下個人,以傳承為使命。

遇到不熟悉事情,向年輕同事請教,謙卑學習。當然,辛勤地過了上半場,完成了家庭及工作責任,下半場也要好好對待自己,適當地做個“享樂者”。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