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地方

台山人解鄉愁 過年必吃烏勤藤糕

報導:李燕君 攝影:蔡進強

(檳城15日訊)台山人春節最常吃什麼?

Advertisement

古時醫藥不發達,早期華裔先賢中國南來檳城發展多善用傳統偏方保健。台山人也一樣,篤信“烏勤藤”有驅邪祛濕作用,製成“烏勤藤糕”,能強身健體,所以他們逢年過節品必嚐此糕養生,還可藉此一解鄉愁。

位於檳城大伯公街的檳城庇能台山寧陽會館,仍保存這傳統糕點與文化色彩。

驅邪祛濕強身強體

顧問拿督陳偉華說,台山人常用“烏勤藤”掛在門前避邪擋煞,並將其葉子攪汁入饌,製成烏勤藤糕,也是該會新春與酬神祭祀的傳統糕點。

ADVERTISEMENT

他接受《光明日報》訪問時說,台山人過年過節都會做此糕,那是以糯米加“烏勤藤汁”製成的有餡糕點,他家常做的是椰蓉餡。

“台山婦女常製此糕推廣傳統文化,今年我們還配合社團志工,公開分享此糕製作與食譜,讓年輕人學做,順道學習台山話,除迎慶新春,也避免傳統文化失傳。”

他說,台山人普遍供奉武帝(關帝爺),神明顯赫,每逢春節會館的武帝廟必開放,除夕夜鄉親便蜂擁而至,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但今年的情況就必須依據SOP行事。

“每年,很多鄉親會來許願、還願和求財,除了春節,平時武帝廟即使大門深鎖也有不少路過者駐足廟外,雙手合十拜拜。平時也有不少陌生人義務幫忙保養神台,齊心保護古蹟。”

他說,該會館每年正月初二上午11時會派紅包,不只鄉親受惠,到來者人人有分。年十三管理層就進行卜頭家爐主,其餘活動今年基於新常態,可能停辦以免群聚。

“本會館雖擁有6000會員,但真正活耀的會員,僅有千多兩千人。”

他說,台山話共有6種鄉音,但世界台山人經常赴中國交流,後來達致共識,統一議決在任何公開平台,如電視台報告新聞、研討會、懇親大會等只講台山話。

“到檳城落腳的台山先賢,於1831年以1300元購地創立庇能台山寧陽會館,武帝廟是後來加建,並與台山人居多伍氏家廟為鄰。”

台山人新年普遍製作烏勤藤糕保健和鄉愁。左起伍冠福與陳偉華鼓勵台山人加以推廣。

檳城庇能台山寧陽會館公開分享台山人傳統文化供年輕人學習和推廣。

他說,缺乏學問很難在社會立足,故台山先賢南來時都很重視教育,在馬來西亞獨立前在會館內創辦學校,反應熱烈,令擴展至武帝廟的校舍也不敷應用,再借伍氏家廟,甚至魯班行擴充教室應求。”

他說,台山人遍佈檳城,早期大多從事三行(土木工建築業),一般相信吃“烏勤藤糕”可祛濕除病,強身強體。

“每年春秋二祭、中秋與冬至與新春佳節與酬神慶典,都有製作“烏勤藤糕”,慶典中其中六月廿四日關帝聖誕最為盛大,常年有辦聯歡宴聯繫鄉情。”

他說,會館已成立了青年團、婦女組,甚至還有少年組,常年推動各種活動,積極承先啟後,薪火相傳。

台山人於1831年創立的檳城庇能台山寧陽會館聯繫鄉情。

台山人於1831年創立的檳城庇能台山寧陽會館聯繫鄉情。

攪拌機煤氣爐簡化製作

主席伍冠福說,烏勤藤糕餡料已多樣化,製作過程也現代化,如今有攪拌機和煤氣爐取代純手工與火炭,與時俱進簡化製作。

“只要能製出似模似樣的烏勤藤糕即可代代相傳,不會斷層,最好是台山人都能把傳統文化融入生活,讓後人有機會學習。”

古色古香的檳城庇能台山寧陽會館,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機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古蹟之一,伍冠福強調台山新舊領導人,皆以開明思維和開放方式傳承文化。

譚美霞(左三)細心教導後輩學習製作烏勤藤糕。

義工宋美蘭說,烏勤藤是許多老人家口中的“雞屎藤”,馬來人則稱之為Daun Kentut,氣味如屁,無論華巫社會都認同其保健功效,雖然長於灦地的“烏勤藤”未絕種但已少見,她與女兒黃煦媛則在吉打州的小溪旁採到。

“我剛認識此糕,準備以潮州式餡料豐富它,也嘗試推廣甜與咸味,有加入甜或咸菜脯、蝦米與蔥蒜。愛吃甜者可包芝麻與花生。”

該會館拜祭員譚美霞說,傳統“烏勤藤糕”只包綠豆蓉餡,若不包餡也可製成湯圓。

古色古香的檳城庇能台山寧陽會館和武帝廟,與伍氏家廟為鄰。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