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化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 延長腸癌患者存活期

(吉隆坡訊)飲食習慣在大腸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方化的飲食習慣,食用很多的紅肉、加工食品等,這些都可能是患上大腸癌的潛在原因。

Advertisement

臨床腫瘤內科顧問劉勝輝醫生(John Low Seng Hooi)指出,當腫瘤越長越大時,這些持續生長的腫瘤細胞需要更多的血液、氧氣和養分供應,這時的它們會產生某種蛋白質以誘使自身周圍的細胞生出血管以為自己提供血液供應,讓腫瘤可以持續生長和擴散,這個過程就叫做血管新生(angiogenesis)。

“一旦血管增生,這個腫瘤會變得非常不正常,內部非常高壓,腫瘤血管也會滲漏(容易擴散),有時也導致輸藥困難。”

ADVERTISEMENT

他透露,血管新生的概念早在30年前已經誕生,由血管新生學先驅佛克曼教授(Judah Folkman)發現,但人類花了整整30年才找到各種有效的藥物去抑制它,而這些藥物都是可以阻斷為腫瘤提供血液供應的信號和蛋白質的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比如bevacizumab藥物。

“當血液循環供應被切斷後,除了能讓腫瘤因沒有血液和養分的進入而無法生長,也讓腫瘤內部的血液循環正常化,減少其中的壓力,接着化療藥物或其他藥物也可順利注入腫瘤。”

抑制血管生成縮小腫瘤

他提到,現已有大量的研究顯示,以化療搭配抗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的療法,可以增加腫瘤的反應,這意味着腫瘤有極大的可能可以變小,或甚至消失,同時可以延長病人的生存期。

“這種療法適合用在多種癌症上,如大腸癌、肺癌、乳腺癌等,尤其適合用在大腸癌上,是標準用來治療轉移大腸癌的療法。”

他說,抗血管新生藥物只用在轉移性的癌症,它不如輔助性化療可以用來殺死可能已經擴散到體內的微小轉移物,因此我們不會單單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因為其效用只針對血液循環,並不能直接殺死癌細胞,必須搭配化療來共同使用。

“我們把它當作是一種維持性的治療,因為它抑制血管生成的能力實際上可以防止癌症復發。另外,通過抗血管新生藥物將轉移性的腫瘤縮小,並為病人進行治愈性切除(curative resection)的過程我們稱為‘轉化治療’(conversion therapy)。遺憾的是,大多數病人的條件並不適合這項治療,因為當他們被診斷有癌症時,腫瘤已經擴散到身體各處。”

“大腸癌末期的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大約為30個月,這是在病人被正確醫治的前提之下,即病人有服用有效的藥物,有正確的給藥順序,病人生活品質良好。”

如果加上幾種抗血管新生藥物的使用,則可延長3至6個月,雖然看起來不長,但卻很重要,因為實際上它可能有長期的效應,臨床看過有病人用了後活得更長久,5年或更長。這都是我們在這類標靶治療還沒開展之前所看不到的。

不脫髮嘔吐副作用少

心臟病中風者不適用

劉勝輝說,抗血管新生藥物的副作用比化療的副作用少,病人不會脫髮,感覺噁心或嘔吐。但它確實有一些潛在的危險副作用,比如可能導致血栓形成、結腸出血、腸穿孔,然後引起高血壓甚至中風,另外也會造成尿液中的蛋白質洩漏等問題。

“雖然這些副作用發生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我們必須密切關注和積極尋找任何潛在問題。但與傳統的化療相比,大多數的患者可以更好地忍受抗血管新生療法。”

“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使用這個藥物,我們必須選擇正確的群組,一般以病人因素和腫瘤因素來考量,有些病人是絕對禁忌的(absolute contraindication)。比如患有心臟疾病、近期內中風、近期心臟病發作、容易流血出血、高血壓不受控制的病人,都不適合使用此藥物。”

他提到,至於腫瘤因素則是看腫瘤的生長位置和腫瘤特徵。有些腫瘤已經擴散到整個腸胃,比如已經擴散到腹膜(peritoneum),我們都避免使用這種藥物,擔心腫瘤消失時會造成腸穿孔。或是病人的腫瘤屬出血性質的,尤其其位置接近大腦或氣道的主要血管,都要避免這種藥物。 

 

請問醫生

家有病史 建議50歲做篩檢

◆問:為什麼癌症轉移到肝臟之後,往往沒有明顯症狀?

◆答:肝臟通常是大腸癌轉移的第一個地方,因為腸道的血液供應大多數都是先到肝臟。肝臟的儲備功能很好,所以必須破壞了大部分的肝臟,病人才會有症狀。當然如果腫瘤拉扯肝囊,病人能會感到疼痛。

肝細胞病變也會造成黃疸,比如腫瘤阻塞某個膽管,則會有阻塞性黃疸。

◆問:未來還會看到更多類似抗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嗎?

◆答:腫瘤細胞是非常聰明的,今天我們阻斷了一條血管新生的路,它可能還有其他很多的方法可以獲得血液供應,只是我們還不知道。

◆問:是否有任何新的癌症療法是令人期待的?

◆答: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它已經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核准,現在仍處於早期測試中,如果病人有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一種生物標記),那免疫療法對他有療效。癌症治療已經邁入新篇章,我們未來會看到免疫療法、抗血管新生療法和化療的相互組合的療法。

◆問:無論有否家庭病史,幾歲應該做大腸癌篩檢?

◆答:一般人是建議50歲後,但如果排便習慣改變了,突然開始有腹瀉、便秘等這些症狀發生時也不容忽視。如有家庭病史,假設該病人(直系家屬)被診斷有大腸癌的年齡是55歲,你就往前推個5年的時間,當你50歲時,就是你必須去做大腸癌篩檢的時間點。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