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勿合理化自殺行為 帶家人輕生害人害己

(香港訊)近幾個月,香港發生多宗倫常慘案,有老邁母親與智障女兒雙雙墜樓,也有中年母親疑勒斃智障兒後割脈尋死;不久前,一名母親懷疑切斷家中煤氣喉,與兩名年幼兒女吸入過量煤氣昏迷,送院搶救後不治。

面對倫常慘劇,有人可能會責怪當事人自私,“自己想死是自己的事,為何要拖孩子下水?”

Advertisement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梁倩儀認為,帶家人輕生的背後,未必抱着“我死都不要你好過”的心態,反而更多是出於不忍子女成孤兒,又或是不想負累他人要照顧遺孤。

她提醒,大眾應避免對事件太多批判,因為無論是自己尋死,或帶着家人一同輕生,都是一個悲劇。而輕生絕非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對身邊人以至社會帶來傷害;生命不可逆轉,不應合理化和美化輕生行為。

適時尋求專業援助

“縱然背後有不同原因及動機,輕生都是暴力的一種。”

ADVERTISEMENT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主席鄭寶君指出,當事人或考慮到自己輕生後,家人能否得到照顧,因而出現“妄想型利他行為”(delusional altruism),選擇帶上他們完結生命。

她強調,這種想法並非真正利他行為,“只是他們思想上有偏差,但其實這樣做是奪去他人生存權利”。

而有一部分人輕生原因會較功能性

(instrumental),

以為可以解決問題,

例如面對欠債,部分人會有“自己結束了生命後,

就不用困擾”的心態。

惟鄭寶君指出,輕生不代表問題可真正解決,

“即使你了結生命,家人亦可能要為你還債;

很多時候輕生者感到絕望,

但冷靜過來才發現輕生從來不是出路。”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主席鄭寶君

另外,近年亦有不少照顧者帶同被照顧者輕生的個案,當中不乏年老夫婦。

鄭寶君認為,與老伴一同輕生,可能是出於“不想對方辛苦,寧願幫他解脫”的心態;看着伴侶長期臥病在床,身體愈來愈差,加上有感自己能力有限,未必能好好照顧另一半,出現“死是一個好的選擇”的錯誤想法,而作出“憐憫式殺人”(mercy killing)的行為,導致悲劇發生。

惟她強調,不論原因是什麼,輕生也屬一種罪案。“輕生不論是在道德層面、在社會上也是不會被接受的行為;不論有何原因,也不應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若遇到困境未能解決,適時尋求專業援助才是正確選擇,“人的性命十分寶貴,一旦失去性命,什麼也做不了。”

接連發生或響警號

鄭寶君提醒,接連出現帶家人輕生的個案,或是一個警號,讓社會留意在哪一方面缺少了支援。

尤其在疫情初期,不少有特別需要的人士,面對失去工作、生活規律被打斷而要留在家中,當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在家中“你望我望你”,相關機構又未能及時提供適切支援,對照顧者及被照顧者也造成壓力。

“絕路之外還有許多路可以行,為何當事人只見到一條路?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梁倩儀認為,當事人是否因為生活圈子窄?壓力遠遠超乎所能承受?社會有無足夠支援?支援是否到位?她提醒,各方都需要慢慢在社區“織網”,播下支援種子。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梁倩儀

生活需存抗壓彈藥

曾有媽媽向梁倩儀分享經歷,當年要照顧年幼的智障兒子,感到吃力,曾經想過一起輕生,一了百了。

“她經常覺得智障小朋友一世都會受苦,又要辛苦照顧他,不如跳下去,一了百了咯!”想輕生的一剎,兒子對着媽媽笑,她便不忍心與子輕生,覺得自己沒有權奪去他的生命。兒子的笑容告訴她,智障小朋友不一定辛苦,而身為媽媽有責任令兒子保持歡笑。

梁倩儀提醒,日常生活需要儲蓄“抗壓彈藥”,例如找朋友和家人陪伴,互相支持。她憶述一名青年,在閉上眼想跳下時,腦海浮現他一班好朋友哭泣的畫面,便不忍心離開他們,放下輕生的念頭。

她說,平時“儲夠彈藥”,遇到困難時,可能首先想起找朋友傾訴,而不是走上不歸路,“生路愈多,就不會看到絕路。”

留意身邊人情緒不穩 有徵兆及時支援

輕生是一個複雜問題,有些人事前會交代好重要事情,有些人則完全沒有徵兆,可以收得“很緊”。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梁倩儀提醒,如身邊人有以下徵兆,便要提高警覺:平時性格開朗,但突然鬱鬱寡歡;避開社交聚會、推掉朋友邀約;忽然交代身後事;無緣無故把自己心愛東西送贈他人、把貴重物品或寵物交給他人保管或照顧,都是警號。

陪伴當事人求醫

當留意到身邊人情緒不穩,甚至有輕生念頭,鄭寶君指出,最重要的是給予關心和陪伴,必要時及早尋求專業介入,如陪同對方找社工、精神科醫生等,盡快啟動社會支援機制。處理輕生問題需要多個專業合作。

“(要一起)織一個安全網,有事可以接住你”。惟若遇上危急情況,如對方已透露輕生地點、時間等,應馬上報警,或將他們送到急症室。

支援有輕生念頭的人,身邊人亦需要有強大的支援網絡。她舉例,不少想輕生的人會要求朋友向其家人保守秘密;惟朋友作為支援者,在處理牽涉生死的大事前,應找其他人支援,一起尋找出路,例如陪伴當事人求醫、陪他們找家人商量是否可幫忙解決問題,“千萬不好自己一個單打獨鬥。”

勿把責任扛上身

鄭寶君表示,若不幸有身邊人輕生,亦不應把責任“扛上身”,或責怪自己未能阻止悲劇。

遇到身邊人輕生,不少人會有“如果那天我有接到他的電話,有留意到他的信息,就可阻止”的想法,但身邊人要明白,了結生命的責任在輕生者身上,有時候即使用盡方法,也不一定可阻止悲劇發生;應認清自己的角色是陪伴者,而不是將責任全盤扛在自己身上。

給生命多一次機會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

04-2811108/04-2815161

(檳城心靈扶助協會 周一至周五 /3pm至12am)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