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免疫系統受損易染疫 癌患需保肌抗病

(吉隆坡訊)肌少症(sarcopenia)是指一個人隨着年紀增長,身體的肌肉衰退及功能降低的病症,這種肌肉流失現象是現今高齡族群的一種健康傷害。

Advertisement

臨床腫瘤專科顧問梁秀眉醫生(Dr Jennifer Leong Siew Mooi)指出,根據2010年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提出肌少症的診斷標準包括了肌肉質量減少(low muscle mass),加上肌力(muscle strength)減弱或行動能力變差(low physical performance)兩者之一。

惡化至癌症惡病質

“它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為找不到特定原因,僅因年齡老化造成,但繼發性的原因則包括活動力下降如長期臥床及失能;疾病如嚴重器官衰竭、內分泌疾病或癌症;營養不良即攝取不足、吸收不良或因藥物造成的厭食。簡而言之,大多數肌少症是由多重疾病或風險因子所造成。”

“不管是原發性或繼發性肌少症

ADVERTISEMENT

都會對癌症患者的功能狀態產生不利影響,

並可能導致疾病的預後(prognosis)惡化,

根據研究有70%癌症患者同時也受到肌少症的影響,

因此在關注癌症對患者的影響時,

亦不可忽略肌少症的傷害。”

她提醒,當癌症患者出現食欲不振(reduce appetite)且沒有及時介入,就可能會患上厭食症(anorexia)。尤其當患者食慾不振及體重流失,其存活率也會縮短,而體重減輕最重要的原因往往就是減少進食或不敢多吃。

“此外,腫瘤組織會產生許多形成發炎導致厭食的化學物質,並影響營養素的代謝,癌患的體重會持續下降及出現營養不良,並惡化至癌症惡病質(cancer cachexia)。”

“惡病質是一種非自主性的體重減輕、肌肉流失、伴隨貧血及白蛋白(albumin)降低症候群,它可嚴重影響癌症的預後,也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當患者出現惡病質後就會來到無法逆轉的肌少症,此時他的肌肉和脂肪已出現分解及流失,在肌肉量與肌力的下降後不僅容易跌倒,一旦跌倒也會出現骨折,增加死亡的風險。”

她說,食慾不振(或沒胃口)、厭食、惡病質被視為形成肌少症的三部曲,這是一種漸進式的傷害,唯有及早發現及給予針對性介入治療,包括在營養攝取及合適運動雙管齊下,才能避免肌少症的出現。

影響癌症患者食慾及進食因素非常多,包括治療引起的副作用,不當的飲食禁忌甚至心理因素如焦慮等,都可能導致進食量不足而產生營養不良,並影響了治療成效。

“身為臨床腫瘤專科醫生,癌症治療是首要關注,但與此同時醫生也必須關注患者的情緒反應,並且也不可忽略患者對飲食的疑惑。很多人對癌症有一種迷思,那就是患癌後必須‘戒口’,因此迫切希望可從醫生口中獲得可吃什麼的正確資訊。”

放化療時耐受性差

她說,對患者而言,飲食及要攝取哪些營養是他們認為僅剩可以自主及能控制的範圍,很多患者給了自己非常多的飲食限制,反而適得其反,切斷了自己的營養供應,造成營養不良。

“癌症患者同時會出現肌少症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第一是疾病本身,根據研究,一些種類的癌症患者出現惡病質幾率較高,比如肺癌、胰腺癌及胃癌,此時患者除了體重嚴重減輕,並且也出現肌肉無力及疲倦等現象。”

“第二因素是與癌症治療的方法有關,比如說化療,當一名患者在接受化療後往往會出現胃腸道症狀諸如噁心、嘔吐或食慾不振等副作用,因為肌少症患者的放化療耐受性較差,醫生必須把治療方法所衍生出的副作用納入考量。”

“最後是患者本身的體質,屬於長者的癌症患者出現肌少症的機率會更高。此外,一般上長者都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這些疾病都會使患者的食慾不振進而影響他們的營養攝取。”

那該如何察覺癌症患者有肌少症呢?她表示,可通過如驗血、C反應性蛋白(CRP)指標等,C反應性蛋白是人體肝臟細胞所產生的特殊蛋白,為一種發炎反應的指標,與肌肉減少有強烈相關性。至於身體質量指數(BMI)檢測在針對肌少症的準確性不足,並不鼓勵使用。

補充營養多運動 抓緊時機及早介入

當一名患者開始出現食慾不振後,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申訴缺乏活力,或者感到疲累要休息等。

梁秀眉提醒,此時家人最好鼓勵他動起來,就算如今疫情肆虐不適宜出門,亦可在住家範內步行或進行一些簡單運動,比如拉伸或阻力運動等對防止肌少症都有幫助。

“肌少症屬於晚期也是不可逆轉的傷害,正如之前所提及的,在出現肌少症之前會出現食慾不振及厭食等一系列症狀,必須抓緊正確時機及早介入,包括營養攝取及運動等,防止在患癌的同時出現肌少症,這樣才能在治癌路上走得更好。”

營養需求比平日高

“因此飲食治療師(dietitian)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特別對於一些患者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獲取正確的飲食資訊將對他們接下來的治療有極大幫助。此外飲食治療師可以進行營養評估,以確認是否有營養缺乏的情形,並給予適當的營養介入計劃,以便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

她表示,治療期間的營養供給除了要滿足本身的消耗、修補治療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還有被腫瘤搶走的營養等,因此營養需要量會比平日更高,而癌症患者長時間吃不下時,除了食用口服營養輔助品(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ONS)之外,也可能暫時使用腸道營養,如放置鼻胃管給予管灌飲食,或給予靜脈營養即從點滴補充營養針劑,這些營養支援方式常常合併使用,以協助改善癌症患者的營養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肌少症與年齡增長有關,但對癌症患者而言,年齡卻並非絕對的因素,曾有一名肺癌的患者,儘管他年紀不大,卻在治療期間發現有肌少症,總熱量及蛋白量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進食困難、口腔衛生問題、味覺改變、吸收能力下降、腸胃疾病以及與疾病或藥物相關的厭食症。”

感染病毒增醫療費

她提醒,肌少症會導致患者免疫力下滑,而免疫力下滑對治療不利之外,更甚的是加劇患者受感染的風險,包括病毒及細菌,目前仍是冠病疫情肆虐的時候,免疫力下滑意味感染的風險驟增,以及被感染後必須花上更長時間來痊癒。

“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會間接增加了患者的醫療費用,同時也會延長其住院時間及治療過程,對患者可謂進一步的傷害。”

她指出,很多時候患者並非死於癌症本身或治療過程,而是死於癌症所引起的惡病質,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患者的肌肉不斷減少,甚至因消瘦無法進行接下來的治療如化療等,因患者身體虛弱,醫生必須降低用藥劑量或終止治療。

建議諮詢醫生 攝取合適營養

面對如今市面上各種聲稱針對癌症或肌少症的營養輔助品,患者該如何選擇呢?

梁秀眉建議,最好是先與主治醫生洽談,必要時亦可諮詢飲食治療師。以癌症患者為例,他們所需的營養與正常人有別,也必須把腫瘤的存在納入考量中,飲食治療師可針對患者的情況量身定做個人化的營養攝取計劃,包括每一餐必須攝取多少分量的營養如所需的蛋白質等。

體重來自腹部積水

“至於口服營養輔助品(ONS)可用於癌症患者來預防肌少症。以大腸癌或胃癌的患者而言,當他們在進行手術切除後,不僅食慾變差,食量也會受到影響。一般上是建議他們採取少吃多餐,即分量要少但一天可達5至6餐,倘若其中一餐的分量稍微過多,患者可能會有‘腹脹’不舒服的感覺,所以患者可考慮在餐點之外再攝取一至兩次口服營養輔助品,即可達到所需攝取的營養。”

她說,目前大部分口服營養輔助品都有經過詳細的營養計算,除了可輔助患者所需的營養,也方便攜帶及使用,對改善癌症患者的體重有一定效果。

確保身體機能運作

“口服營養輔助品必須具備高能量來維持健康體重、有足夠的蛋白質維持肌肉質量及良好免疫系統、並且所含的Omega-3脂肪酸可抵禦患者因癌症造成體重下降,最後必須富含完整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確保患者的身體機能良好運作。”

她提醒,癌症患者的體重必須謹慎視之,消瘦固然不是好事,但就算是體重維持抑或有增加,醫生也必須給予關注,因為有時患者的體重或是來自腹部的積水,若是在進行治療如化療後一直嘔吐,可能需開止嘔藥等,總而言之,患者必須攝取足夠營養才有能力抗癌。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