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信仰之作 牧師馮君藍透過攝像傳福音

留着一頭長髮,謙遜又靦腆的阿藍牧師馮君藍,是華人攝影圈極少見的牧師攝影家。他的攝影作品,傳達了靈性之美,常令觀者動容不已,他自認是100%的傳道者,卻從不以攝影家自居,拍攝對象大部份是教會的教友。

Advertisement

因為堅定的信仰,讓他的攝影作品深含他對聖經人物的詮釋及難以言喻的生命力,也許是這種不走在主流價值的“邊緣性”,讓他的作品獨樹一幟。

馮君藍有兩種身份,既是傳道人,也是藝術家。但謙虛的他總說自己不是什麼大師──他不會打燈,只會用最簡單的單反、標準鏡頭和膠捲拍攝他眼中的景物,及想要傳達的訊息,在同一面牆下以他所熟悉的有福堂教友塑造自己的救贖美學作品。

ADVERTISEMENT

他作品成功的傳達了信仰令人寧靜、充實,使人堅定、圓滿的神秘力量。像這樣才華橫溢的牧師,很難想像,也曾因為婚姻風暴,差點走上絕路。看似瀟灑的他,卻是各種辛酸淬煉而成的。

1961年出生於香港的馮君藍,父親是在柬埔寨長大,母親則是大馬人,他在3歲時便隨着父親到台灣嘉義開拓教會,就此在台灣落腳。雖然是在基督教家庭中長大,但當年小小年紀的他對信仰的感覺卻是懵懂的。

在馮君藍眼中,父親很特別,每天都很忙,關心別人遠超過關心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要求卻相對的嚴格。馮君藍自幼喜歡美術,但父親似乎不願意支持他去愛美術,因此他只能就地取材,或是用最不好的材料來創作。

馮君藍仍記得他從專校畢業時,想在畢業展上展現自己的才華,於是向父親要材料費5000元台幣,結果父親才給了他500元台幣,令他頓覺父親只關心教會,不關心他的生活,內心難過不已。

遵父遺願 做個傳道者

自高中畢業後,馮君藍便開始從事平面及廣告設計,直到1994年,父親罹患肝癌晚期,他便從台灣前往加拿大探望父親,並謹記父親臨終前對他說的話:“要兌現承諾,成為傳道人”。

父親的要求,教馮君藍苦苦掙扎了2年,最終還是遵從父親遺願,進入神學院讀神學,準備做個專職的神職人員。“在我就讀神學院後,我和家人過着三餐不繼的生活長達七八年。也就在那時起,我和相機重續前緣。

“就讀神學院時,我就決定了不再跟美術扯上關係,好好做個傳道人,但事與願違,校方得知我以前是玩設計的,又知道我略懂攝影,如此一來,因為別人的需要,我又再次和美術接觸了,擔任學院與教會活動的攝影人。”

在開始傳教時,又因為教會的事務太忙,馮君藍常逼不得已放棄心愛的旅行愛好。為了紓解鬱悶,隨手即可一拍的相機成為他轉換心情的工具。

面對陌生人  無法按快門

馮君藍的攝影作品大多與人物有關,照片也以黑白為主,這是因為他從攝影師阮義忠學習了沖洗黑白照片的技巧,他認為人像攝影容易傳達信仰訊息,所以他的作品含有他對信仰及生命的深刻體會,每個人像代表着聖經裡不同章節裡的人物。

他坦言,因為天性害羞,面對陌生人他無法按下快門,大約在7年前,他才敢藉拍攝非常熟悉的教會成員來傳達他的人生觀及世界觀。

身為傳道者,馮君藍的日常工作忙碌,每天須和教會的兄弟姐妹分享信仰,講解聖經,每月裡只有一天的空閒時間可以做他愛做的攝影,10年下來,有達150張作品都是同一個主題的,每張都具有時間醞釀出的厚度。

配備很簡單  自認非大師

由於馮君藍的作品既傳達了信仰,又帶出了人生觀,讓人印象深刻,為此很多人都稱他為大師,甚至一些攝影大師也讚揚其作品有深度之餘又能起着正面的影響,但他卻不這麼認為。

“我從來不把自己當成攝影師或是藝術家,我非常清楚我人生中唯一的工作是牧師,別人也叫我阿藍牧師,這是我的身份,也是我所做一切的歸屬。”

馮君藍說他只是個業餘攝影師,他的攝影配備也簡單:一台用了20年的相機、一個標準鏡頭、一塊反光板、一條遮光的黑布,和一扇允許光進入的大窗去製造豐富、溫婉、柔和的光影,而信仰,讓這些照片變得沉靜。

“基本上,我們怎麼相信,就決定了我們會看到什麼。雖然誰也說不清楚永恆是什麼東西,但在值得標記的時刻、享受意義的時刻,多少會觸碰‘永恆’。 ”

拍臨終人像  難忘那眼神

拍了這麼多作品,肯定有幾幅作品是令馮君藍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張是《主的使女》,相中人是台灣原住民歌手郭曉雯,攝於離世前6天。

他說,郭曉雯在懷孕初期即發現罹患癌症,但她堅持保全胎兒而拒絕遵醫囑,最終產下一名健康女嬰。

“由於錯失最佳治療時機,癌細胞迅速擴散。”拍攝時,由於癌細胞已在她體內轉移,並入侵腦部,使得曉雯的視覺與聽覺嚴重減損。“也許是因為和生死拔河,加上注射嗎啡止痛的影響,在拍攝的過程中,曉雯常陷入出神的狀態。”

即使如此,郭曉雯的眼神絕不空洞,顯現出常人沒有的堅定,充滿着盼望,仿彿能穿透現世的迷霧,直達永恆的彼岸。

“她使我聯想起基督教歷史中第一名殉道者司提反,在他氣絕之際,他的眼神放光,仿彿看見天開了。郭曉雯把所剩不多的一個下午的一個小時給了我,這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生命的交付。”

做好一個人 影響身邊人

如果把攝影說成創作,會讓馮君藍內心不是很自在,因為所拍攝的對象沒有一個是他創造的,而是本來就存在。

“退一步講,我自己也沒有創造我自己,我的眼耳鼻舌身、感受能力,都是被給予的,當我觀看一個人時,和大家是在同一個基礎點上,都是在觀看,我不過是選擇了一個角度,按下快門。”

他說,攝影和佈道一樣,都是分享信仰的一種方式,我們也應在所處的現世人生裡,去盡心盡力做好一個人,以便可以影響周遭或後輩。

“相較於整個宇宙時空,我們都像灰塵一樣微小,卻仍能蒙受片刻光照,我們是具有永恆意識的有限存在,活在有限的時空、日漸頹敗的肉身與對永恆的追求之中,因此我說人是被光照的微塵。”

妻患抑鬱症  他痛不欲生

別看馮君藍經常協助他人解決問題,看似開朗的他其實也經歷過婚姻危機,甚至想過自我了結,但最終因為信仰讓他堅持下去。

馮君藍與太太戀愛10年之後才結婚,不過在小孩出生以後,太太就得了抑鬱症。

“當時不曉得什麼是抑鬱症,完全沒這個概念,就不知道她到底怎麼了。”

他說,太太患抑鬱症10年,他都不記得有多少次跪在太太面前,求她問她:“你到底想怎麼樣,你要我做什麼,我怎樣才能幫到你?”

當時的馮君藍痛不欲生,不僅太太患上抑鬱症,父親也面臨癌症末期,讓他感覺非常絕望,甚至動了自殺的念頭。

“但我和太太育有小孩,我也捨不得拋下太太,就這樣一直堅持着。”

直到他入讀神學院,攝影助他抒發了一些負面情緒,進入神學院第二年後,太太在多方的治療下也真正擺脫了抑鬱症糾纏。

他慶幸,自己因為與父親一樣走上神職道路,因此而獲得了重新觀看萬物的視角,所拍攝的作品或許也與他人較不同。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