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上課不專心 成績突退步 找出孩子情緒病根源

(香港訊)如何知道兒童有焦慮症及抑鬱症?養和醫院家庭醫學醫生趙志輝指出,一般來說,家庭醫生接觸的病人都是熟客,如發現小朋友求診時的行為表現、對答異常,已有理由懷疑他們的情緒或專注力出問題。

Advertisement

家長帶小朋友來求診時,大多針對身體不適,而非情緒問題。但嚴重的情緒問題,其實會影響身體及行為,例如出現肚痛、失眠、暴躁等症狀,也會扯頭髮或咬手指等。所以我們先會詢問小朋友的病況,再向家長了解其各方面的近況及表現,推斷他們是否受情緒困擾。

家長擔心 服藥影響精神

ADVERTISEMENT

當懷疑兒童出現情緒問題,他建議先掌握初步資料,之後,視乎小朋友行為對生活的影響,跟進最迫切的問題。他們到底是無法上學?學業上有困擾?還是家長另有特別期望?每次診症,都要花三分之一時間與家長溝通,先要解釋清楚小朋友的情況,再仔細聆聽家長或照顧者的困擾。

“家長會比較擔心小朋友一旦接受治療,服用藥物後產生副作用,影響精神,我們會盡力釋除他們的疑慮。如果家長很快已經接受,當然馬上轉介予精神科醫生處理。但若疑慮未消,我們會繼續觀察情況。整體來說,要視乎家長的意願,不能強迫小朋友去看精神科醫生。”

免影響表現

讓孩子單獨見醫生

在評估兒童的情緒問題方面,精神科醫生黎大森指出,相比家庭醫生,精神科醫生看新症的時間較為充裕,可收集不同範疇的資料參考,有助評估病情。

“首先我們會單獨面見小朋友,因其表達是最直接,家長在場反而會影響他們的表現,同時家長也會有自己的立場,會掩飾或誇大子女的問題。繼而翻閱小朋友的手冊、功課、測驗卷、成績表等文件。”

情緒題影響專注力

他說,有情緒問題的小朋友各方面表現會突然退步,例如抄手冊時,原本抄寫得整齊漂亮,但突然開始有所缺漏,導致欠交功課。功課方面,可特別留意小朋友在作文的表現。如作文內容突然變得負面,談及自身的能力不足、運氣不好,呈現的情緒出現變化,則有可能與情緒困擾相關。

“長遠來說,情緒問題會影響小朋友的專注力,有部分最初懷疑專注力不足的病人,最後發現其實患上情緒病。如發現子女做功課時開始跟不上,無法應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就要多加留意。”

升中班有功課壓力

4歲童患焦慮症

精神科醫生黎大森透露,近年兒童情緒問題的初發年齡一直下降,他接觸過最年幼的病人只有4歲多,該兒童讀低班時已要學習很多東西,包括普通話。升至中班時,因普通話難度加深,也開始要做功課,因而最後患上焦慮症,開始表示不想上學。

“而一般小朋友到了6歲,從活動式教學的幼稚園升上小學時,因缺乏安全感,會出現分離焦慮等症狀,家長要多加留意。”

醫療守則 不建議用藥

“兒童如果出現焦慮,會有3方面表徵,第一是退縮,例如咬手指、尿床;第二是行為問題,脾氣、與人相處表現會變差,或不想上學;第三是生理問題,影響睡眠、胃口、腸胃。”

抑鬱方面,他表示,成人的抑鬱為情緒持續低落,影響到日常生活。但兒童或青少年的抑鬱傾向為情緒大起大落,有時完全正常,有時突然很不開心,會有傷害自己的想法或行動。

至於治療,他說明,視乎病情嚴重程度,治療方式主要分為行為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症狀輕微的患者,現時所有醫療守則都不建議用藥,建議用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可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情況,是因腦部內分泌失調,令他們出現負面感覺,從而有助正面迎擊。現在也有運動治療,因心肺活動可影響腦部內分泌,有助減輕焦慮或抑鬱等症狀。

“如果患者的症狀愈來愈多,病情愈來愈嚴重,影響到學習、家庭、社交等方面,就需要用藥物輔助。因為患者的腦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水平下降,無法自行調節,唯有藥物才有助恢復正常水平。最嚴重的情況就需要雙管齊下。”

他補充,不少家長會擔心子女一旦開始用藥就無法停止,但綜觀全球的醫療守則,也沒提及要一生用藥,現時藥物質素亦已提升,以前最快兩星期才可見效,現在已縮短至一星期。昔日多用的“三環素”、血清素調節劑等藥物,會有頭暈、肚痛等副作用,但新藥已經大大改善。

翻閱手冊功課 判斷是否受情緒困擾

近年不時聽到學童輕生的新聞,社會更加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精神科醫生黎大森指出,香港兒童或青少年精神科患者中,超過一半為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而患情緒病及行為問題約佔20%至25%。

他指出,因應傳媒多報道兒童精神健康,家長開始正視問題。以往求診的高峰期為每年10月,隨著學生開始測驗、考試而增加;現時家長較為緊張,在暑假期間已希望評估子女是否適合或能否上學。加上很多學校都已設有特殊學習支援,為有需要的學生作考試或功課上的調適,相比以前,家長已較少逃避問題。

他解釋,情緒及專注力都會影響兒童的表現,兩者治療方法不同,嚴重程度也不一樣,所以要及早診斷,分清患者的病因。黎大森表示,父母不但可從翻閱小朋友的手冊、功課等,判斷其是否有情緒問題,也可觀察孩子專注力的情況。

專注力 影響情緒

“有情緒問題的小朋友表現會突然變差,而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因為從小到大都有同樣問題,學業表現會持續欠佳,也多因課堂表現不理想,手冊一直出現很多評語。此外,專注力不足小朋友一般在閱讀理解、組合句子或段落、數學文字題等錯誤較多,表現較弱。”

專注力與情緒問題可互為影響,黎大森指,有專注力問題的人,小部分會同時患有抑鬱或焦慮。有些小朋友因專注力不足,學習表現不好,導致被同學取笑,影響情緒。所以要治療其專注力不足,才可根治情緒問題。

現時網上有不少聲稱可評估情緒問題的問卷,黎大森認為這些問卷的質素參差,但整體來說,總有幾條問題會提及患者的睡眠、胃口、興趣問題,至少可以提供一些方向讓家長參考。如有任何疑問,可以積極聯絡家庭醫生、社工或專科醫生等,有助及早得到適切治療,如果能夠在病情初期治療,可免於使用大量藥物,對患者生活的影響都會降低。

培養孩子同理心 

家長注意4步驟

“同理心”是指能站在對方立場、感受對方的感覺。研究指出,同理心豐富的孩子,有比較好的社會敏感度、較多的利他行為,進而有較佳的人際關係。生活中,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

法國名著《小王子》書中提到“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但很少人記得這點”。孩子有豐富的情感,弄丟了棒棒糖可能心急難過,但是家長可能不解。透過下列原則了解孩子:

停:停止既定成見。

看:觀察孩子的言行。

聽:聆聽孩子說的(也包括沒說出口的)。

說:家長開放自己的感覺並示範表達。

停止成見後,看到孩子難過的神情可想見棒棒糖的珍貴,家長可以試著說出孩子的感受“糖果不見了,好難過”,或是家長也願意開放談談自己弄丟東西的經驗和後續。提醒自己常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是了解孩子情緒最好的練習。

家長能辨識孩子的情緒並即時回應,就是同理。孩子被要求收玩具就哭鬧,家長應避免立即責備,可以先想像孩子的感受(也許是還沒玩夠?),再回應“媽媽知道你還很想玩,所以捨不得收玩具”,當孩子覺得情緒被認可和接納,會更能接受建議。

從親子關係開始

學齡期孩子的認知和語言能力更為成熟,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周遭人的需求,學習轉換觀點。例如孩子在安靜的車廂裡嬉鬧,不只是提醒孩子降低音量,也引導他觀察“好多人在休息,就像你睡覺、太吵會睡不著”。

角色扮演也是加強同理心的一個方式,偶爾與孩子轉換角色,讓孩子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負責準備早餐、叫家人起床、洗碗,孩子能更體驗家長的辛勞。

當孩子被愛,就能學到如何愛人;同樣地,當孩子體驗到情緒被同理,就能用同理的態度與人互動。培養同理心沒有不二法門,就從親子關係開始吧!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