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一尺一寸測量 一針一線裁製 身着旗袍百媚生

吳君禕是年紀尚輕的『90後』,出生在新疆,卻沉迷於用一針一線手工縫製旗袍。

Advertisement

她師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史立萍學習古法旗袍的製作技藝,致力於推廣精美的綢緞、精巧的繡工以及精緻的生活態度。

她的設計兼具傳統韻味和時尚氣質,讓很多新疆人穿上了旗袍、愛上了旗袍。吳君禕每年都會去認識、拜訪一些知名的旗袍老師傅,學習每個人的不同技法。

ADVERTISEMENT

一尺一寸測量,一筆一畫設計,一針一線裁製,吳君禕為不同的客人設計製作最適合她們的旗袍。從“禕旗袍”創立之初,吳君禕就不止是把旗袍當作一門生意,而是一種優雅的文化、一種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來推廣。

旗袍原是滿族人的傳統服飾,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其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繡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受歐美服裝影響,旗袍在袖子及下襬部分,從寬到窄,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改變。

在北京服裝學院,吳君禕曾跟隨中國傳統旗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史立萍老師潛心學習製作技藝。史老師讓她懂得了傳統旗袍蘊含着中國服飾文化的精髓,“現在人們之所以公認旗袍為中國女性服飾的代表,是因為經過了時代的演化,它最符合當代生活的要求,在形制簡潔與東方神韻之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提升個人氣質

2015年,自北京服裝學院學成歸來,吳君禕在一間工作室開始了自己的手作旗袍創業之路。當時的烏魯木齊量身定做的手工旗袍店幾乎沒有。父母不免擔心,初出茅廬的吳君禕,能否開拓出這片幾乎是空白的市場?

把旗袍當工作服穿的吳君禕,就像是一架行走的旗袍文化播種機。創業初期異常忙碌,她仍不惜花大量時間精力設計策劃多期會員活動,以幫助會員提升個人審美品味和氣質,還創造了場合讓客戶秀出旗袍。

量體裁衣 揚長避短

在吳君禕看來,旗袍不僅僅是一件美麗的衣服,它更是一種提醒,要我們記得生活是美好的,女人是美麗的。她要幫助每個穿上旗袍的女人,自信地綻放獨特的魅力,從一件旗袍開始,讓生活更精緻一些,讓心情更從容一些。

因此,她的手作旗袍是做給所有女性的,並不是只有身材標準的女性才能穿旗袍。常常會遇到對自己的身材不自信或者過分挑剔的客戶,吳君禕總是鼓勵她們大膽一試。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手作旗袍,就是要通過量體裁衣,因人而異,揚長避短,讓每件旗袍都擁有自己的靈魂,“就像一場忠於自己的愛情,只為一人而生,只襯一人之美。”聽到客戶驚歎“原來我也能穿旗袍”,是吳君禕最開心的時刻。

創業四年多,吳君禕踏踏實實,不整噱頭,拒絕各路“商業模式”,只專注做好旗袍這一件事。如今,她服務的客戶超過了2000人,“禕旗袍”工作室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18年在新疆首屆旗袍大賽上,更榮獲了一等獎。

吳君禕闖出了名堂,這個喜歡慢生活與傳統文化的90後,在艱難的創業之路上,走出了詩情畫意。

順應時代 創意應變

吳君禕的旗袍之所以能夠讓人“煥然一新”,還有一個秘密武器,就是她師承的另一位老師教給她的秘笈。

吳君禕每年都會去認識、拜訪一些知名的旗袍老師傅,學習每個人不同的技法。在上海遇到的一位師傅,給了她很大的啟發。這位前輩早年曾出國學習時裝設計,後來才接手了家族的旗袍廠。他融合了中西兩種服飾文化,在面料的選擇、運用和剪裁設計方面,往往都別出心裁。在他看來,旗袍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由此產生改良和新鮮的創意設計。

吳君禕豁然開朗,領悟到旗袍的傳承,並不是原封不動照搬古法,而是在掌握旗袍文化精髓之後的隨機應變。正是這種因時因地的變,讓“禕旗袍”在新疆大受歡迎。

黛款旗袍 廣受歡迎

新疆有一種極富民族特色的絲織品,也是維吾爾族婦女最喜歡做衣裙的料子,叫做“艾德萊斯”,意為“扎染”。這是在新疆和田洛浦、喀什莎車等地,用民間傳統方法織造的一種綢料,其織工古老而神秘,質地柔軟,輕薄柔韌,色彩絢爛,美觀華麗。吳君禕用這種面料設計出了非常漂亮的旗袍,讓當地的少數民族女性也穿起了改良版的旗袍。

吳君禕曾設計了奧黛款的旗袍。這種旗袍參考了越南傳統服裝“奧黛”的特點,高腰開衩,內有襯裙或者襯褲,能夠很好地掩飾新疆女性普遍腰、腹、臀圍較大的特點,一經推出便廣受歡迎。很多過去只能穿袍子式樣服裝的女性,就這樣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旗袍。

奶奶啟蒙 迷戀手作

對於自己熱愛的事情,吳君禕有着遠超一般人的篤定。這份堅定,不僅僅因為青春的熱血勇敢,更源於一份來自童年的溫暖依戀。

“小時候我跟着奶奶在河南農村生活,我奶奶特別手巧,姑姑、媽媽也都是女紅巧手。村裡的婦女們也大多會自己做衣服,家家都有縫紉機……”吳君禕後來跟隨父母到新疆,但童年在奶奶身邊度過的時光卻深深地刻在吳君禕的記憶裡。

源於童年的依戀,讓吳君禕迷戀手作。一件手作之物,承載着人心的溫度和歲月的長度,能夠讓人在這喧嘩奔騰、急速向前的時代,片刻慢下來,去細細品味生活的味道,去珍藏蘊含其間的美好情感。

“旗袍是一種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體,被時代賦予了很多變化。”因此它是一種與時俱進並對各民族女性有較大包容適應度的服飾,吳君禕希望更多的女性都能懂得和享有旗袍賦予的美。

為旗袍而生的匠人褚宏生

金絲盤扣,水墨花雕,一件旗袍鑄就的花樣年華。合體的剪裁勾勒曼妙的身姿,恍惚以為在夢裡。他是褚宏生,上海灘最後的裁縫。他從民國的衣香鬢影,到紐約的大都市T台,逾80年的時間,只做一件事:裁剪旗袍。

褚宏生在16歲時,被父親送去學裁縫,只為圖個營生。然而就這一針,就是一生。吃得苦中苦,才能撐得起別人的尊重。他當了學徒3年,幫師3年,真正出師又是10年。

那時候,一個裁縫要精通所有工序。師兄弟們都已掌握所有手藝時,師傅卻讓他一直練習縫紉。沒有機器,再複雜的花紋、針腳,都要手工完成。

一年、兩年、三年……直到十年,他終於明白師傅的用心。學成後,褚洪生憑藉紮實的手藝和過人的天賦,為民國影后胡蝶做了一件創新白色鏤空蕾絲材質的旗袍,一時驚艷了整個上海灘。

褚老說:“她喜歡復古的花邊旗袍,心情好的時候會自己設計。我們都想錯了她,拋去那些艷俗的顏色,她最喜歡的是素淡的。”

自此褚宏生名聲大噪,上海不少名人顯貴慕名而來,其中就有當時最顯耀的宋氏三姐妹。

還有鞏俐,當時鞏俐想定做一身旗袍,可由於拍電影沒有時間脫身前去,只得託助理帶着她的照片前去找褚老,結果褚老憑着目測照片,為其定製了一件十分合身的旗袍,身穿旗袍的鞏俐明艷動人。

目測量衣非神技

目測量衣,其實也不是什麼神技,做了幾十年的旗袍,旗袍已經深入骨髓裡,海派旗袍的魅力在於流暢貼體,穿着者在靜立與行走之間,都可呈現出與自身氣質相得益彰的韻律,海派旗袍的工序大體上可分為:量體、製版、裁剪、製扣四個步驟。

在褚宏生手中,這些工序不再是刻板的工藝流程,而是女人身上流動着的氣韻,是含蓄與性感之間,微妙而隱秘的平衡。這是80年間,褚宏生領悟的旗袍之道。

海派旗袍尤重量身,通常要測量人體的26個部位,其中又以腰部、胸部以及最細處的浪腰至為關鍵。只見褚老手中的尺子在客人身上飛舞,一件成衣的模樣已瞭然於胸。

與量體的要求不同,製版手法要求絕對精準。曾經中國傳統的服飾裁製並無製版這一工序,大多數裁縫都是直接在布上剪裁。

裁剪是旗袍製作中最為繁複的一個步驟。褚老將中國傳統服飾製作的技巧全部都運用到海派旗袍的製作中去。

縫紉機他也是不用的,褚老說:“機器踩出來的衣服硬梆梆的,體現不出女性柔美的氣質,人手才能縫出圓潤的感覺。”針線是死的,人是活的。縫的多了,手腕自然靈活,撥線就像撥琴弦一樣,行雲流水。

最後再以盤扣點睛,纏好一枚精美的盤扣,往往得花上熟練裁縫三個小時。時令、年齡不同,旗袍上搭配的盤扣不同,春節配“如意扣”“鳳凰扣”,老太太做生日配“壽字扣”,年輕女子喜歡簡單柔美的“蘭花扣”“盤香扣”。

100%純手工製作

講究的客人,會要求隨着月份變化而更改旗袍上盤扣的花型,一年12變。比如宋美齡,往往一種料子的旗袍,就要做12件,每件的盤扣都不同。

褚宏生從小裁縫做到老裁縫,有旗袍的地方就有他。手上的老繭已經和手融為一體,直到95歲還在為客人量體,從來不需要老花眼鏡。他執着於100%的純手工製作,保護這一針一線的溫度。

雖然,褚老年歲已高,但是和旗袍有關的活動他一定會去參加,雖然行動不便,往往最後一個到場,這份對於旗袍的執念卻也讓人打從心底敬仰。

風光了一輩子的褚老並不承認自己是個大師,“我就是個做旗袍的裁縫,我不辛苦,不忐忑,不虧欠我這幾十年,這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狀態。”

一念執着,他將他人生的所有年華奉獻給他所熱愛的旗袍,用一把剪刀,一雙糙手,縫製絕代風華。這位近百歲的老人,將匠心發揮到極致,匠人老去,匠心不死。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