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9.29世界心臟病日】心臟病盯上年輕人 提高健康意識 早發現早治療

(吉隆坡訊)心臟病是全球頭號慢性病殺手,而且趨向年輕化。

由於我國有許多超重、糖尿病患和吸煙者,年輕病患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健康意識,如果他們能夠趁早接受體檢,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就可預防心臟病。

Advertisement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頭號死因,馬來西亞也不例外,缺血性心臟病(ischaemic heart diseases)從2005年至2018年一直是國人的“第一殺手”,而我國人民患上心臟病的平均年齡很低。

心臟內科李文材醫生(Dr Lee Boon Chye)指出,各國人民患心臟病的平均年齡,分別是泰國68歲、新加坡61歲、中國63歲、美國66歲和加拿大68歲,大馬則為58歲。

“大馬心臟病患趨向年輕化,我曾遇見不少20多歲就患上心臟病的案例,而這也是許多人尚未意識到的──年紀輕輕也會心臟病發作。”

ADVERTISEMENT

患者80%動脈粥樣硬化

“這是因為大馬相較之下,有更多的糖尿病患和吸煙者,而我們也是亞洲國家裡最胖的,國人‘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也嚴重,這些恰恰是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因素。”

他提到,作為亞洲最多肥胖人口的國家,大馬有64%的男性和65%的女性超重或肥胖,雖然比起西方國家如美國的男性73.7%和女性66.9%低,但大馬18歲以上的糖尿病患從2006年的11.6%升至2015年的17.5%,而美國2016年的糖尿病患佔8.6%而已。

“在抽煙習慣方面,我國也‘不遑多讓’,在2015年15歲或以上的煙民佔人口的22.8%。”

“此外,2017年的青少年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大馬每10名中學生就有1人抽煙。美國在2018年的18歲以上吸煙者則只有13.7%。”

他說,年輕人患心臟病的主因,有80%是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意為動脈壁增厚變硬、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這點與年長患者病因相似,不同的是60%的年輕患者僅有一條冠狀動脈出現問題,而年長患者大多為兩三條動脈,但兩者的病發率卻相差無幾。

物質誤用致心臟病發

“家族遺傳的早發冠狀動脈疾病和‘三高’等,都是形成動脈硬化的風險因素。患有早發性冠心病的父母所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有血脂異常(lipid abnormalities)、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和肥胖,從而增加了心臟病風險。”

“另外20%的非動脈粥樣硬化因素,包括了先天性心臟病,如血管位置不對。年輕心臟病患中有4%是因為先天性冠狀動脈結構異常,或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導致。”

他說,自身免疫相關疾病如紅斑狼瘡(lupus)或抗磷脂質症候群(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導致病人血液天生比較濃稠,較易凝結成塊,造成的血管阻塞也是原因之一。

“其他導致年輕人心臟病發作的還有物質誤用(substance misuse),譬如可卡因(cocaine)、安非他命(amphetamine)、大麻(marijuana)等。”

“抽煙也是心臟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香煙中的尼古丁進入血液後,會使血管痙攣收縮,令血壓上升,另一方面也加速血液凝固,容易造成血塊阻塞血管,導致心臟病發作。”

無固定指南建議 依個人風險篩檢心臟

目前為止沒有適用於低風險人群的心臟病篩檢,也沒有一項指南建議哪個年齡層的人需要進行心臟病篩檢.

心臟內科顧問李立群醫生(Dr Lee Li Ching)建議,民眾根據個人的風險因素,例如“三高”病人需定期進行身體檢驗,及時揪出血管病變或心臟病。

高風險群須定期體檢

“在馬來西亞,有些疾病沒有篩檢的指南,例如‘三高’或‘代謝症候群’。美國的篩檢指南是建議20歲以上成人每年進行血壓與血脂的檢驗,如果沒有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的問題,則每3年進行檢驗1次。另外,45歲以上成人需進行血糖檢驗,除非家族有糖尿病史或一型糖尿病患則需把篩檢的年齡推前。”

她說,心血管或心臟病的檢驗包括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ECG)檢驗、血管攝影(angiogram)、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 angiogram)等,但是,低風險人群進行這些檢驗是沒有臨床意義的,而且,一些檢驗如血管造影有一定的輻射風險,並非所有人都需要這些篩檢。

“我們會根據病人的情況提供建議,例如心臟病風險群建議進行心電圖、心臟壓力測試或‘跑步測驗’(cardiac stress test),至於中等風險群可採取血管攝影檢驗。”

她舉例,有些職業如駕駛員、飛機師屬於心臟病的高風險群,需要定期檢驗,因為這些高風險群一旦在執勤時心臟病發,可能殃及乘客,所以,從事這些職業,特別是航空業嚴格規定,飛機師需定時進行體檢以降低突發性疾病風險。”

她指出,美國心臟科學院發表1項有關睡眠不規律和心血管事件風險的研究,這項研究對1992名睡眠規律和睡眠不規律者進行長達4.9年的追蹤後發現,睡眠不規律者比睡眠規律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逾兩倍。

“許多年輕人可能從事夜班或輪班制的工作,長期睡眠不規律和壓力,造成神經激素(neurohormones)失調。要知道人是有晝夜節律的,人體血壓在白天與夜間的變化具有節律,當這些節律被干擾和紊亂的話,就會影響血壓,提高血管壓力甚至血管受損而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她提醒,除了睡眠不規律的影響,從事夜班的人也可能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煙、缺乏運動等因素而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這些風險群更需要定期進行體檢。

3大種族病因各不同

“臨床上有不少年輕人罹患心臟病的案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24歲患有糖尿病的病人,他到醫院掛診時冠狀動脈完全閉塞,需要緊急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俗稱‘通波仔’,由於他過於年輕,信心不足,所以趕緊緻電家人‘救助’。雖然已延遲治療,但慶幸他還是活下來了。但接受PCI治療的人病人須一輩子服用抗凝血藥物或降血脂藥物,以降低復發風險。”

“還有一名過胖且父母都有心臟病家族史的30歲病人因三大動脈阻塞,在別無選擇下需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

她說,雖然我國的心臟病病發年齡較年輕,但年輕人如果能夠趁早接受體檢,就可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預防心臟病。遺憾的是,時下年輕人的健康意識低,許多都不認為自己會患上心臟病。

“心臟病也是大馬三大種族死亡的主要原因,印裔是各族中比例最高的,依序為巫裔和華裔。數據顯示,我國小於45歲的急性冠心病患者中,巫裔佔49.8%,印裔佔24.4%,華裔佔21.8%,其他種族為4.1%。”

“對比2010年大馬人口比例,55%為巫裔,21.8%為華裔,印裔僅7%,三大種族的患病比例與人口分佈並不相似,顯示了印度人有較高的患病率。”

她指出,3大種族患心臟病的主因也有不同,華裔大多是由於高血壓和高脂血症引起;巫裔通常是因身體質量指數(BMI)偏高;印裔則是因為較高的糖尿病患病率,和家族遺傳的早發性冠心病。

每週吃15份超加工食品 10年難逃患心疾風險

法國召開的2021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里,公佈了對一項長期健康跟蹤調查的新分析。

結果顯示,經常攝入含有工業添加劑和保鮮防腐劑、不需要過多烹飪即可食用的“超加工食品”,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常見的“超加工食品”包括大量生產的麵包甜點、即食食品、早餐穀物、深加工的雞排魚排等肉製品、方便麵、果脯和含糖飲料等。

新的分析是以2001年至2012年間在希臘進行的健康跟蹤調查為基礎。有2020名志願者陸續參與了這項調查,他們平均年齡45歲,男女比例均等,且入組初期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

與多種慢性疾病有關

在入組後10年中,調查人員定期問詢志願者過去7天內飲食的頻率和份量,並隨訪記錄志願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如心臟病發作、中風、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

結果顯示,在10年內,上述志願者平均每人每週攝入15份“超加工食品”,共發生了317起心血管事件,且隨着“超加工食品”的攝入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也逐漸升高。

平均每人每週分別攝入7.5份、13份和18份“超加工食品”的群體,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分別為8.1%、12.2%和16.6%。

研究作者之一、希臘雅典哈羅科皮奧大學營養學博士馬蒂娜·庫瓦里(Martina Kuvari)說,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攝入“超加工食品”與多種慢性病之間的關聯,因此需要公共衛生建議和相關營養政策來進一步促進營養食品的選擇。

患三高者無明顯症狀

問:年輕人患心臟病發作前會有徵兆嗎?

答:有時候心臟病發作前會有些徵兆,譬如年長者走路會氣喘或身體某些部位疼痛;但有時則是忽然“爆發”的,這也是大部分年輕心臟病患的狀況。

一般患上高血壓、高膽固醇或糖尿病的人,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症狀,而這些也是導致心臟病的風險因素,因此一旦病發,往往為時已晚。

培養健康生活多運動

問:該如何保護心臟,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

答:其實保護心臟的方法很簡單,年輕人應提高醒覺意識,別再認為自己“太年輕”而不會患上心臟病。我的建議是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吸煙、勤運動和健康飲食。若有需要,可減輕體重,以控制血壓和膽固醇水平,減少糖攝入,並遠離毒品。

首先,要了解什麼對自己有益,也就是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周至少做150至300分鐘運動,譬如步行、騎腳車或跑步。健康飲食也是預防心臟病的關鍵,意即選擇高纖維低脂肪飲食。我們要減少會影響心臟健康的食物,包括高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高膽固醇和高鹽分的食物。

另外,一個健康的生活形態還包括了不吸煙,而若要飲酒則應適量。當一個人30歲以後,最好是每年能夠見一次家庭醫生,檢查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水平,因為“三高”在早期階段的症狀並不明顯,而一旦引發並發症如心肌梗塞時,對身體造成傷害可能就無法逆轉了。

若你被建議服藥,最重要的不要過於憂慮,可與醫生溝通了解該藥物,並定時服藥。你可能不時需要做一些額外的檢查,但是不用擔心,醫生是會針對個別狀況給與指導和建議的。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