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預防糖尿病專題】年輕二型糖尿病 併發症快又兇

(吉隆坡訊)年紀輕輕患上糖尿病,表示身體已無代償作用或代償功能不足了。

因此年輕二型糖尿病的併發症,譬如失明、腎衰竭、截肢、心臟病等,會來得更快、更多和更嚴重。

Advertisement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失調的代謝性疾病,可分為第一型與第二型。前者的成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insulin deficiency),是由於自體免疫缺陷所引起,一般患病年紀較輕,需要長期注射胰島素;後者則是因為人體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抵抗(insulin resistance),大多具有家族性(familial),患者一般年紀較大,可配合藥物和胰島素治療。

內分泌內科顧問 林晉標醫生

亞洲人易內臟脂肪沉積

內分泌內科顧問林晉標醫生(Dr Lim Kim Piow)指出,現今的糖尿病患已沒有非常明確的年齡限定了,20餘歲年輕人也可患上第二型糖尿病,曾接手的最小的第二型糖尿病患僅10歲。

ADVERTISEMENT

當40歲以下患者有二型糖尿病,我們稱之為年輕二型糖尿病。相反的,人們在年長的時候也可能得到類似第一型的糖尿病,稱之為潛伏型成人自體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

“目前全球大約有4億2000萬名糖尿病患,而根據2019年國民健康與病發率調查(NHMS),18.3%的18歲及以上大馬人患有糖尿病,意即5人中有1人患病。糖尿病的病發率越來越高,趨勢則越來越年輕化,與基因、飲食習慣、環境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有關。”

“不僅如此,原有糖尿病懷孕者(preexisting diabetes in pregnancy)或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也是糖尿病趨向年輕化的導因之一。”

他說,糖尿病患本身不易懷孕,而一旦懷孕,在血糖控制不好的情況下,發生胎兒發育畸形、宮內窘迫、巨嬰、難產等並發症的機率很高。

“即便胎兒發育無礙,孩子未來患上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也比常人更高。這是具有遺傳傾向的,通常40歲發病者,祖父一般在60歲發病,而父親則是在50歲。以此類推,患者的孩子便有可能在30歲患上糖尿病。”

50歲患糖尿比30歲健康

他指出,在他們患上糖尿病之前,一般會出現肥胖症。根據屬於亞洲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來看,23及以上就算超重,而27.5以上便屬於肥胖了。通常這類人患有“三高”,即高血糖、高血壓或高血脂,或可稱為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可引起一系列症狀,包括偏頭痛(migraine)、睡眠呼吸窒息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和痛風(gout)等,隨後糖尿病便容易在年紀尚輕時發生。

“此外,亞洲人的胰臟儲存的β細胞數量先天性就比西方人來得少。β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分泌降低血糖濃度的胰島素。因此亞洲人更容易發生內臟脂肪沉積、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缺乏。我們一旦胖一些,加上基因問題,就非常容易患糖尿病。”

年輕二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有何不同?

他解釋,30歲糖尿病患和50歲的糖尿病患相比,誰會更快地發生腎衰竭?或許大多人會認為是年紀較大的後者,其實不然。

“無論是由於環境毒素(environmental toxicity)、糖毒(glucotoxicity)或脂肪毒(lipotoxicity),年紀輕輕患上糖尿病,便意味着身體已無代償(compensation)作用或代償功能不足了,這是一個警鐘,很多人卻不知曉。”

“因此,我們可以說50歲患上糖尿病者,比30歲患病者來得健康。二者相比,年輕二型糖尿病的並發症,譬如失明、腎衰竭、截肢、心臟病等,會來得更快、更多和更嚴重。簡單而言,年輕二型糖尿病是‘死得早、活得苦’的。”

“以洗腎為例,一輩子需要洗腎何嘗不苦呢?不僅如此,洗腎後的糖尿病患平均5年存活率少於50%,意味着10名洗腎者,不到5年就僅少過5人尚存於世。”

高血糖致滲透性利尿 食慾增加或消瘦

第二型糖尿病的一線治療藥物為口服降糖藥二甲雙胍(metformin),其他藥物包括DDP-4抑製劑、GLP-1受體促效劑,SGLT-2抑製劑與磺酰脲類(sulfonylurea)等。

“血糖過高可造成滲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患者會頻尿、口渴、食慾增加或消瘦。千萬要注意,當一個人沒有特別控制飲食卻忽然消瘦,這不代表減肥成功,而是發展成完全成型的糖尿病(full blown diabetes)。血糖是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此時患者的血糖含量高,卻不能為細胞所用,就像是汪洋大海中卻不能喝水那樣,因此人便消瘦。”

林晉標說,血糖過高而引起糖毒性(glucotoxicity)時會對β細胞造成傷害,阻礙胰臟分泌胰島素,令身體處於胰島素分泌不足狀態。此時口服降糖藥已無效,因為它們的功能是促進胰臟製造胰島素,患者只能通過補充胰島素才能降低血糖。

“此外,第一型糖尿病患、妊娠糖尿病、出現並發症如糖尿病酮酸中毒症(diabetic ketoacidosis)、感染、截肢,或在醫院接受治療不能口服時,都需要注射胰島素,而非採用口服降糖藥了。”

“最後則是時間因素。長期患上第二型糖尿病,會漸漸出現胰島素分泌不足情況,最終同時具有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欠缺,此時便需要注射胰島素來協助降低血糖了。”

新型基底胰島素42小時保持降糖

目前市面上並無口服胰島素,因為它是一種蛋白質,可被腸胃消化分解,不過相關研究也在進行中。

林晉標說,胰島素大體可分為兩種,即基底胰島素(basal insulin)和餐前胰島素(prandial insulin)。前者為血糖控制打下基礎,而後者則是控制進食後的血糖上升。

“一般基底胰島素為每日注射1次,而餐前胰島素則視患者吃多少餐而定,通常是每日3次,算下來患者每日需注射4次。好消息是,隨着醫療技術的進步,基底胰島素也從每12小時注射1次,漸漸發展成18小時、24小時1次,甚至有新型基底胰島素在42小時仍能保持降糖作用。至於餐前胰島素,也從注射後等候半小時方可進食,演變成如今的3至5分鐘了。”

胰島素不可放冰櫃

“為了方便注射,醫學界也研發了混合基底與餐前的胰島素─餐前混合胰島素(premixed insulin),患者可在用餐前註射,每日1次至3次。若選擇每日註射2次,那麼午餐便需要吃得少一些。不僅如此,新型胰島素的副作用發生率有所下降。

他提醒,患者數個使用胰島素的注意事項。首先胰島素必須儲藏在攝氏2至8度的冰箱裡,因為它對溫度很敏感,若置於室溫則會變性(denature),當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質被破壞,失去效用。

“需要注意的是,胰島素不可放在冰櫃,最好也別放在平常放雞蛋處,因為隨着每次打開冰箱,胰島素暴露在室溫導致變性的機率較高。”

須讓注射部位休息

“在注射胰島素時要清潔雙手,每一次都需更換針頭。注射前需將空氣排出,最好的部位為腹部,注射時針頭垂直,停留10秒才將之拔出。一旦其中有步驟出錯,就會影響進入血液中的胰島素劑量,譬如原本需補充20單位胰島素,最終只得到12單位,令血糖水平不平衡等。”

“最後,要記得讓注射部位‘休息’3至4日,否則只會越打越痛,造成脂肪營養不良(lipodystrophy)或皮下脂肪增生(lipohypertrophy)。”

他指出,當脂肪變厚,注射時無感覺,也會影響進入體內的胰島素劑量,血糖無法有效下降。最好的方法是以肚臍為中心,用旋轉的形式注射,就好像時鐘一樣,每隔2指為注射處,那麼在環繞一圈回到原點時,傷口已得到充分“休息”了。

孕婦更需注射胰島素

問1:胰島素會引起低血糖?

答:是的,胰島素主要的副作用之一是低血糖,然而只要有效控制與定期監測血糖,配合飲食控制及運動等,使用準確胰島素劑量就能避免低血糖症。

問2:胰島素會導致體重增加?

答:是的,不過新型胰島素較少出現此問題。

問3:注射胰島素後便終身無法停止?

答:究竟需要注射多久的胰島素,其實視乎患者的病情。

糖尿病很依賴患者的自律性,改變生活方式和運動能夠治療糖尿病,將所需藥物從3種減少成2種或1種。當患者註射了胰島素,卻沒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仍然愛喝珍珠奶茶等,那他如何能“擺脫”胰島素呢?

許多患者擔心注射胰島素之後,會導致自己需要更多的藥物。其實不然,胰島素反而幫助患者避免了更多藥物。打個比方,若你剛剛患有糖尿病,我給你藥物是為了降低血糖指數以防止並發症。若不接受就會發生腎衰竭、失明、中風等問題,屆時需要的藥物更多。所以,糖友會需要更多藥物,往往是病情所致,而非某種藥物導致。

總之,用藥需要去衡量能夠帶來的益處和風險,以及病情若不用藥會造成的並發症,從中作出決定。

問4:注射胰島素會很痛嗎?

答:一般不會,針頭並非想像中的又長又細,其實僅4毫米而已,即便是孕婦也無需害怕會傷到胎兒。

問5:孕婦不能注射胰島素?

答:不,反而更需要,因為妊娠糖尿病只能選擇二甲雙胍或胰島素而已。妊娠糖尿病會增加懷孕風險,譬如胎兒發育畸形、巨大胎兒、難產或剖腹產、子癲前症(pre eclampsia)、胎死腹中等,寶寶將來可能出現低血糖、低血鈣、黃疸等。

此外,母子將來罹患糖尿病的機會也較高。懷孕時一旦血糖未經控制,可能會提高這些的風險機率。

問6:注射胰島素會導致腎衰竭和洗腎?

答:不,這其實是一種錯覺。以往開始注射胰島素,通常是糖尿病後期時,或患者已出現腎衰竭的情況。他們在開始胰島素治療的不久後就需要洗腎了,而這其實是病情所致,並非胰島素造成的。

打個比方,一個人抽煙40年了,醫生讓他戒菸,在3年後他罹患肺癌,卻責怪起醫生為何讓他戒煙一樣。

希望大眾明白,注射胰島素是為了控制血糖,防止腎衰竭。再者,造成腎衰竭的原因也有可能與服用來歷不明的藥物與草藥有關。

文 \ 楊倩妮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