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重創之後╱三之一】暴風雨致百樹倒319處土崩 修復升旗山還安全美麗

近年年杪雨季時,檳城子民每遇到連綿大雨,都會人心惶惶,唯恐哪裡又會山崩、倒樹或淹水。去年11月4日至5日發生的狂風豪雨,挾帶丹瑞颱風的餘威,讓檳城飽受折騰。踏入今年10月份,雨季又來,正當檳城在地人心生陰影時,檳城壟尾米桶山路工程工地即發生奪命土崩事故,讓檳城人再次感受到大自然反撲的威力。繼檳城一連兩年發生奪命土崩事故,加上去年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水災後,各界是時候關注坐落於檳城最高點的升旗山、珍貴度百分百的喬治市古蹟區和海草床等在過去一年裡如何自我修復,以及當地人在經歷慘痛事故後,又採取了哪些防範措施。

Advertisement

2017年11月4日晚上至翌日凌晨,可說是“升旗山不安之夜”。當晚,升旗山土鬆石落,山崩樹倒,當局初時偵查到194個土崩處,但因後來的日子仍持續大雨,一些已濕軟脆弱的土壤陸續塌下,最終獲記錄的土崩處竟高達319個。

回想起去年那一段磨人的日子,升旗山機構總經理石禮興說,他第一眼看見山上慘況時,眼淚禁不住簌簌落下。

ADVERTISEMENT

升旗山機構過去一年積極投入山坡修復與應災培訓工作,因此,該機構的緊急應對能力如今已更為成熟。只不過,去年的“傷”,至今仍未能完全復元。

“升旗山要恢復壯麗,仍需大家長時間的細心照護。”

他披露,升旗山機構已詳細記錄所有土崩處,包括地點、土崩的寬度與長度等,並優先搶修受損嚴重、附近有居民與遊客出入的崩塌登山道。

修護穩定工程完成一半

經過綿密的偵查、測試、公開招標等過程,升旗山機構已展開4大山坡修護與穩定工程,並已完成約50%,另有9項較為小型的山坡穩定工程也已開始招標,並已進入報價階段。

“在上述4大工程中,其中3項是山坡穩定工程,另一項是加強山體排水系統。其中2項山坡穩定工程位於山頂,最大的工程涉及約一公里長的土崩地段,另一項工程則是位於纜車中站。”

針對319個土崩處的修復進度如何的問題,他說,他無法以巴仙率來計算修復進度。

“不少土崩發生在偏僻處,所以不會影響遊客與居民安全,也因此,當局會先擱置這些土崩地點的修復工程,好讓它能自行修復。”

他指出,暫時擱置的意思是指先在土崩處種植合商的植物,或暫用防崩布、侵蝕控制網穩住土崩處,再按造每個土崩處的情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土崩規模較小處,我們希望能靠自然界的自我修復能力,有些土崩處過去一年已長植物。”

他說,比起平地的土木工程,山坡修復工作較繁雜,且需多面考量。“由於每個地方的土崩規模不同,因此,有些修復工程需時至少半年,有些需時一年。”

倒樹掃毀下層植物 種長根樹抓山土

狂風暴雨不但對升旗山造成嚴重破壞,使之損失至少上百棵樹,同時,那一天一夜的風雨也令升旗山傷痕累累,復原路漫長。

石禮興說,當天的暴風雨不僅把山上許多大樹連根拔起,同時還對山體造成破壞。

“那些長在山坡上的大樹被暴風雨刮倒後,就直接橫掃直落,掃到下層的植物群,可說是破壞力驚人。由此可見,坡度高的山坡地段不太適合種植太高大的樹木,否則,大樹倒下時,勢將對山體造成嚴重破壞。”

他說,在修復山坡的過程中,升旗山機構選擇種植的樹木首選根長且深,樹根彎曲橫生且能牢抓山土的樹種,減少山泥流失並減低土崩風險。

升旗山是觀景區,大部分山坡穩定工程不是採用水泥牆直接覆蓋山壁,而是在已用土釘(Soil Nailing)穩固的山體表面種植合適的綠色植物。

“山坡穩定工程耗時,安裝土釘前需測試土質,並計算山土的鬆軟度與深度,同時還需安裝一支支橫向排水管,以排出山土內的積水。”

他估計在該機構正在落實的4大山坡穩定工程中,需要採用逾3000支以鋼鐵製成的土釘。

“尤其是纜車中站更因受損嚴重,加上它是纜車交接必經之地,所以特別以永久性的山坡穩定方式,即以水泥牆來修復。”

纜車鐵軌受損 志工職員齊修葺

在“升旗山不安之夜”發生的風災雖未釀成人命傷亡事件,但升旗山的運輸命脈——纜車與纜車鐵軌卻因此受傷。

升旗山機構今年7月把災後的51天復元歷程集結成書,石禮興說,這本名為《復元升旗山》的書籍記載了“檳榔”號(Pinang)纜車當時的受損情況,如擋風玻璃破裂、空調冷凝器盤管受損等等。

他披露,所幸“檳榔號(纜車)”沒被傷及要害,否則若需從瑞士重新定制車廂,那麼,從打造到海運,預計需花一年半的時間。

“當初有人看到升旗山的受損情況後,還曾說升旗需關閉至少2年才能恢復服務。”

事發時,受損最嚴重的是纜車中站路段。他說,當時有塊巨石直落鐵軌上,加上其他泥沙、碎石的重量,纜車中站承受約400噸的撞擊力,導致鐵軌彎曲受損。

為恢復纜車服務,上百名志願工作者及升旗山職員日夜清理纜車中站,並以鑽孔機、大錘粉碎巨石,然後徒手把阻斷纜車道的碎石泥沙移走。直到每根約400公斤的新鐵軌成功接軌,修好的“檳榔號”於12月25日傍晚5時成功緩緩運行後,石禮興心裡的重擔才卸一半。

多人口區土崩嚴重 老建築物堅固沒傷

石禮興指出,當土崩樹倒阻斷所有登山車道時,最初幾天,所有人只能靠徒步上下山,並送食物給困在山上的民眾,還需一邊開路一邊觀察,才能掌握整體土崩情況。

他發現,土崩最多且嚴重的地段是人口較多的地方。“例如許多山上別墅、建築物聚集在上隧道路(Upper Tunnel Road)、山頂路(Summit Road)周遭,以致哪裡的土崩情況也變得較嚴重。

當局展開的3項山坡穩定工程中,其中兩項是在山頂的工程,即位於上隧道路和山頂路周遭。

根據當局觀察,不少英殖民時代留下的別墅也曾發生土崩事件,但災區的老建築物卻未出現傾斜或裂痕。

“這證明只要是依足標準作業程序興建的房屋,質地非常堅固。而別墅周遭發生土崩事件,多是已開發並充作其他用途的地段,如能在這些地區種花種樹,相信山土的穩固度也將因此加強。”

升旗山多年前也曾面對“非法農田開墾”的困擾。他說,離檳城最近的水災,積水常夾雜大量黃土,可能與山上的非法開墾活動有關。

“蔬菜果樹將導致斜坡山土鬆軟,比起有大樹紮根的泥土,這些山坡地的泥土更易隨雨水衝入平地。”

他指出,升旗山機構未來有意指導農民進行正確的山坡種植工作,如推廣梯田種植活動,盼藉此杜絕難以控制的非法開墾活動。

需51天恢復元氣  仍嚴密檢查纜車軌道

石禮興披露,升旗山於11月4日驟然關閉至12月30日重新開放的過程,顯示升旗山機構需要花至少51天的時間來恢復元氣。

“纜車順利運行後,升旗山機構仍頻密檢查纜車軌道,不放過在土崩震壓過程中,任何可能出現的細小裂痕。”

他說,目前纜車鐵軌狀態良好,只是氣候變幻莫測,當局需未雨綢繆,因此,當局過去一年都在逐步加強這道歷史纜車道的穩固性。

“這就如有人大病初癒,仍需吃補加強身體根基般,而升旗山機構也比以往更重視纜車軌道的保養工作。”

5月推介山路書籍  介紹已維修好小徑

升旗山仍在茁壯復元中。山上共有5大主要山路,分別是山頂路(Summit Road)、上隧道路( Upper Tunnel Road),下隧道路(Lower Tunnel Road)、高橋路(Viaduct Road)、Moniot路。

上述5條山道銜接着早年由英國人開闢的數條小徑,而這些山道都是優美的自然步行道。但在去年11月,山頂路與上隧道路之間有大樹倒下,破壞了剛在該年2月份完成的提升工程。

石禮興說,小徑E、F、I、J等都還在維修中,所以至今仍未開放。升旗山今年5月也推介了《與升旗山自然小徑同行》一書,以介紹已維修完畢的小徑A、B、C、D。

作為保護升旗山的官聯機構,升旗山機構也珍惜山上一草一物,例如被鋸下的斷木,至今仍堆積在山道邊,有待來日有適當用途時,再派上用場。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