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還原憲狀】檳州工業發展滄桑50年 之一細說從頭

去50年,檳城在5位首長的領導下促成了州的結構轉型。

首先,在王保尼帶領下,我們看到了麥曼珍和北賴工業區的成立。其次,在林蒼祐的領導下,檳城轉變為工業化實體。這一時期以檳州發展機構為促進機制的快速經濟轉型,對工業自由貿易區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利用產業政策改善了就業機會。

Advertisement

第三,在1990年代,通過檳州發展機構(PDC) 的全球供應商計劃積極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第三任首席部長許子根作出了努力,改進了繼承自林蒼祐的工業發展框架。

2008年檳州政權輪替後,在林冠英及曹观友領導下,檳州改變了發展方向,除了專注於電子領域,還推動檳城成為醫療旅遊業的中心。這種發展和部門範式的轉變是由於檳城面臨來自全球競爭對手的挑戰,如鄰國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和柬埔寨,以及中國的影響。

2022年,標志著檳城工業化的金禧, 國家經歷了成功的轉型,值得慶祝。

在電氣電子(E&E)的競爭下,作為企業和政府機構數字化歷程中的推動者,檳城的醫療技術、數字經濟和全球商業服務(GBS)看到了未來。除此之外,檳州還在探索食品和空間技術的機會。與此同時,醫療業更在檳城發展神速,也是馬來西亞三份之一醫療器械公司的所在地——使其成為B-Braun、Boston Scientific、Abott Laboratories、Integer、Haemonetics、Japan Lifeline、Tecomet 等公司的主要集群。這些公司製造的產品包括科學儀器、醫用電極、導管、手術設備、骨科器械、起搏器、除顫器等。

ADVERTISEMENT

2018年底,馬來西亞醫療器械的整體出口價值達到229.7億令吉,而2017年為197.8 億令吉(資料來源:MATRADE)。馬來西亞醫療工業協會(AMMI)也報導該行業在2019年增長約8%,2021年更增長10%以上。這有力地證明了檳城是馬來西亞超過55家醫療器械公司的總部所在地。

吸引至少15萬名知識型移民

檳城的強大產業生態系統,加上新興的全球趨勢,檳城準備將自己轉化為馬來西亞創業中心的領先樞紐。 設想檳城人平均收入水平不久將在全馬名列前茅,檳城人有高收入工作,是何等美好的事。縱使檳城人均收入並未高過全國平均水平,也是值得高興的。檳城的目標是在未來10年內吸引至少15萬名知識型員工移民到檳城。工業和教育提供者之間的雙方關系,是制定和實施關於人才發展計劃的短期和長期戰略。擴散的技術改造引發需求將產生創新的產品。

檳城是馬來西亞電氣電子(E&E)產品最重要的製造基地,更是全球最充滿活力的集線器之一,占全球半導體銷售的5%。利用尖端技術,檳城正在進行轉變傳統的食品製造技術,以實現更好的運營效率。秉承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數字連接,秉承均衡的生活方式,檳城已被定位為人才中首選的工作場所。工業化將馬來西亞轉化為一個新興的經濟體。

1950年代,進口替代工業化和提升馬來亞一個特殊殖民地出口經濟,其中初級商品出口,特別是橡膠、錫、木材和鐵礦石組成了GDP非常重要的部分。1960年,出口占GDP的55%。因此,橡膠價格下跌以及其他初級商品的遲緩增長,對20世紀60年代大部分地區的經濟帶來了非常嚴峻的挑戰。經濟的多樣化顯然是前進的方向。1969年大選後,在民政黨州政府管理下,檳城開始引進外資推行工業化政策。

第二馬來亞計劃最重要的決議是“經濟多樣化的必要性,包括農業多樣化和工業化”。但是,農業多樣化需要長期的妊娠期。檳城熟練的勞動力,強大的供應鏈和頂級基礎設施使其成為投資的首選目的地。迄至2021年,檳州人口已經增長至177萬人。

工業區發展及企業提升

峇都加灣工業園區,世界一流的生產企業如 Lumiled、伊納裏(Inari)、本田、偉特(vitrox)、宜家(IKEA)、UWC、Pentamaster和西方數字(Western Digital)以及和泰機構(HOTAYI)等都在此園區建廠 。

峇六拜有一個自由貿易工業區,以極優惠的條件招攬了許多跨國公司諸如博世、摩托羅拉、戴爾和惠普在此設廠生產,為檳島打造了“東方矽谷”的美譽。

    (下週五待續)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丘光憲)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