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還原憲狀】中國改變了,我們呢?

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邀請,德國總理蕭茲於11月4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他是新冠疫情發生近三年以來第一個訪問中國的西方發達國家領導人。這也將是蕭茲去年12月8日就任德國總理以來首次出訪北京。

正值美國將中國視為國家安全最大威脅,歐盟視中國為系統性、制度性競爭對手並重新檢視對華關系之際,德國總理訪問中國在德國內外都引發關注、擔憂和反對的聲音。另外,由於中國仍然實行嚴格的新冠病毒“清零”政策,蕭茲此次訪華時間非常短,只是“一日遊”,因此更加凸顯他本次訪問的象徵意義。

Advertisement

多年來,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盟最大貿易夥伴。2002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2021年雙邊貿易額為2351.2億美元。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中德是全方位戰略夥伴。兩國領導人就中德關系、中歐關系、國際形勢和全球治理深入交流,進一步鞏固中德政治互信、深化中德合作,以期符合雙方利益。

在美國與中國經濟“脫鉤”,對中國高科技行業設限的同時,德國公司多年來在中國的投資仍在繼續和擴大。2022年9月,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在中國廣東湛江計劃開設的新工廠投產。該項目總投資100億歐元,是德國公司在中國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單一項目。而在新疆維吾爾族人權問題在國際間備受爭議的同時,德國大眾汽車新總裁表示將繼續在新疆的生產。2022年6月,德國汽車巨頭寶馬公司在遼寧沈陽的新工廠開業,主要組裝電動汽車。

德國總理蕭茲在訪問前夕發布了一篇文章,闡述德國與中國關系新政策。重點在“中國並非是十年前的中國,如果中國改變,顯然我們與中國的關系也應改變。”

此次隨同蕭茲訪華的商界領袖來自多個行業,他們代表的企業每年在華營收高達數百億歐元。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德國高管伴隨蕭茲訪問中國,證明任何想讓中德經貿關系疏遠的“離心力”都比不上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吸引力。

ADVERTISEMENT

中國經濟吸力大

多家德國企業在訪華前宣布“加碼”投資中國,包括來自汽車企業的兩位CEO備受關注。大眾集團最近宣布,計劃投資約24億歐元,與中國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線成立合資企業。寶馬也透露,將再投資100億元人民幣擴大在中國的電池項目投入。

除上述德企高管外,西門子、瓦克化學集團、阿迪達斯、嬰兒食品製造商喜寶、制藥公司拜耳以及加熱技術公司Geo Clima Design的負責人也在名單之中。據德國《商報》此前報道,100多家公司申請政府專機上令人羨慕的座位,最終12家獲準。包括德國拜恩泰科(BioNTech)等新興的生物科技公司,覆蓋了中德經貿中的重點領域與潛力行業。

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危機,已經導致德國經濟前景黯淡。德國主流經濟研究機構發布的秋季經濟預測聯合報告預測,德國在2022年下半年和2023年年初將陷入衰退。今年以來,部分德國媒體、機構等不斷鼓噪對華“脫鉤”。德國政府清楚了解脫鉤是對本身的經濟是雪上加霜的。

孤立中國不利自身

中國是德歐經貿夥伴,德不願與中國脫鉤,直接對話更重要。北京崛起不應成為孤立中國的正當理由,把德國拖進對華新冷戰更加無稽。

拜登晶片戰泡湯,美國已經成為分裂者最高領袖。在疫情+通膨+經濟蕭條之情況下,美國晶片業總值暴跌 1.5兆美元。美國提倡的晶片四方聯盟似已瓦解,拜登晶片鉅額投資成泡影,美國分裂美歐與中國關係的力道已成鏡花水月。

本次蕭茲訪華堪稱為中德經濟和市場規律對德國外交的一次矯正,也是德國政府以國家利益為中心,而非根據意識形態進行剛性劃線。甚至有輿論認為蕭茲在中共二十大習近平打破常規連任後訪華,頗有對中國友好的政治意味。

筆者判斷,接下來就會有骨排效應,其他的歐盟國家也不能坐而不視,讓德國專美,前來中國“朝拜”。預期法國也會對中國示好。為了國內的經濟及政治利益,這才是明智之舉。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丘光憲)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