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這裡那裡】趁還記得

我不記得自己第一次去銀都戲院,捧的是哪一部電影的場了,反而清楚記得自己第一次拾級而上的時候,感覺仿彿步入肅穆的大教堂,高挑的天花板綻開一圈又一圈花樣浮雕,一盞偌大的水晶燈垂懸下來,投下銀都戲院昔日的風光。看電影何嘗不是一種宗教性的體驗,對影迷們而言?我第一次去銀都戲院看電影,確實懷着朝聖的心情。

Advertisement

上到二樓回頭張望,這才發現,原來許多許多年前,我已經在《Love of Siam》這部泰國片中見過銀都戲院的身影,縱然只是匆匆一瞥,彼時我還不知道她的存在。原來片中兩個眉目清秀的少年第一次約會的地方就在這裡啊。後來我還發現,原來銀都戲院與我同年,讓我倍覺親切,於是我知道,我必須為曼谷碩果僅存的老戲院立傳。

1969年的最後一天啟業,第一部公映的電影是尊榮和洛赫遜攜手合作的《雙龍會》。將近半個世紀以來,泰國電影工業各種內憂外患都經歷過了,電視的誕生,影院的崛起,膠片時代的結束,數碼時代的開始,為了生存不得不走向數碼化,然而除此之外,銀都戲院許多方面仍然保留着古早的作業方式。

ADVERTISEMENT

戲票仍舊是人工蓋章劃位那種,只在購物中心的影城看過電影的新生代大概無法體會我的感動,我小時候的戲票就是這樣的。我的觀影經驗之中,尚未廢棄這種古早戲票的,只有台南的全美和吉隆坡的歌梨城,以及曼谷的銀都。檢票員和帶位員都是一身筆挺黃色西裝。後者手持一把手電筒,光線照到哪裡,都是我對那個失落了的老好年代的懷念。

二戰後的泰國,戲院有如雨後春筍,全勝時期,光是曼谷就有兩百家之多,Paramount、Hollywood、Athens、Mackenna,每個名字都是年過四十的曼谷人所熟悉的。隨着電視誕生,人們的娛樂方式改變很大,許多老戲院都紛紛退位給多廳影院,“戲院”這兩個字從此失去原有的意義。倖存下來而且能夠擔當得起“戲院”這兩個字的,也只剩下銀都。

另一個讓我偏愛銀都戲院的理由是,除了好萊塢片,他們也會放映一些藝術電影,我很喜歡的泰國片《戀愛自由業》和是枝裕和的《比海還深》,都是在銀都看的。她和僅有一箭之遙的麗都,是全城最便宜的戲院。當然不僅只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很希望她們能夠被保留下來。老建築是一個地方的記憶,你能夠保留一個城市的老建築,才能夠保存一個城市的記憶,對我來說。趁還記得,我把這些寫下。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