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明周刊

【這裡那裡】貓之墓,黎巴嫩雪松,玻璃屋

人在華妲的粉紅色故居門前駐足,想像繼續沿著屋外那條日常街道漫步,沿途撿拾她向路過貓咪噓寒問暖的身影。聽說她住這裡有六十八年了。然後我們到附近的卡迪亞基金會給她的愛貓直勾勾(Zgougou)掃墓。 “直勾勾”是我胡亂譯的,譯成什麼名字都好,它仍然是華妲丹美心愛的貓咪,對她來說自有不為外人道的意義。直勾勾的墓碑在哪裡呢?我只看見一尊貓的雕塑,蹲踞在樹樁上俯瞰人間,那是十三年前華妲從自家的庭院移植到基金會的花園裡。華妲曾經在訪問中說過,這段樹樁代表她一生中所遇見過的樹木。數步腳程以外,穿過一條草木夾道的小徑,還有一間小木屋,也是華妲蓋的,屋里長期放映她的短片,原來真正的貓之墓就在這部短片裡面,光影之間鋪墊著她對愛貓的思念。

Advertisement

1994年竣工的卡迪亞基金會全名“卡迪亞當代藝術基金會”,也是我們這趟巴黎行的理由之一,為了一睹Jean Nouvel的建築設計。這是一幢偌大但又令人感覺輕盈的玻璃屋,除了鋼筋骨架之外就是玻璃牆,遠觀更像由一片片長方形的玻璃構成的巨型鏡子,你分不清自己看到的,到底是玻璃牆後的天空,還是玻璃牆上天空的倒影。可惜當天天色陰沉沉的,無法全然體驗建築師玩轉虛實和內外的魔法,陪我們半日遊的老朋友說:“要是今天天氣晴朗的話……”他的意思我懂。原址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公園,近兩百年前他種植的那棵黎巴嫩雪松保留至今,高高聳立在我眼前,這一點讓我非常感動。也正是園內壯觀的樹木,啟發了Jean Nouvel設計這樣一座玻璃建築。原來卡迪亞基金會和樹木還有這麼一段淵源,因此在這裡舉辦一個以樹木為主角的展覽,真是再也適得其所不過的了。

展覽名稱“Nous les Arbres”,意思就是“我們樹木”。不是“我們人類……”而是“我們樹木……”彷彿樹木說話。樹木會說話嗎,也許會,但多數人都聽不懂。所以卡迪亞基金會找來近五十名藝術家、植物學家與哲學家,共同為樹木發聲。為樹木發聲,也就是為自然發聲。韓國詩人高銀怎麼說呢?他有這麼兩行詩句:“人在人面前是人/人在自然面前是自然”。我又想起我心愛的意大利小說家Primo Levi,他說我們所有人對彼此和其他生命都有責任,不僅只是出於道德義憤,也是因為,不管人猿還是蘋果,其實我們都是由同樣的原料組成。同樣來自意大利的哲學家Emanuele Coccia也有類似的看法:“沒有所謂純粹的人類,植物存在於所有人類之中,而樹木是一切經驗的起源。”

ADVERTISEMENT

(待續)

(文/ 圖:野東西)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